类题同法 减负增效

2016-11-14 09:32陈彬彬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类题说题竹子

陈彬彬

(南安市仑苍中学,福建南安362300)

类题同法 减负增效

陈彬彬

(南安市仑苍中学,福建南安362300)

类题同法是在扎实做好一道题的基础上,通过“变式练习”“多题一解”“拓展应用”等策略,让学生在自主建构过程中融会贯通,摆脱“题海战术”,减轻课业负担,实现做一题,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

类题同法;减负增效

对数学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复习题进行教学时,教师不能就题做题,要引导学生以题论法、以点带面,对同一类数学问题应前后对比,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感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做到举一反三。现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第14章《勾股定理》总复习题中某道应用题为例,谈谈笔者的想法和一些做法。

一、自主建构夯实数学基础

学生审题能力、画图基本功、数学语言表达的规范性,需要老师不断指导,让学生读懂题意,进而能进入问题情境在初步探究中自主建构。

图1

例如,笔者请学生解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第128页第12题(如图1):一根竹子,原高一丈,虫伤有病,一阵风将竹子折断,其竹梢恰好抵地,抵地处离原长竹子处3尺远,问原处还有多高的竹子?

这是一道实际应用题。解答时需要逐句逐字分析,已知条件有“竹子原高一丈,抵地处离原长竹子处3尺远。”,未知条件是“原处还有多高的竹子。”课堂中老师不能急于求成,应尽量少讲,甚至不讲,只在学生审题有困难时才给以帮助。比如关键词“原高一丈”是什么含义,隐含条件是什么(“竹子与地面垂直。”)特别提醒学生要自己画图,把实际问题抽象为“如图2,在R t ΔABC中,∠C=90°,AC=3,BC+AB=10.”的数学问题。虽然耗时长一点,但学生经过亲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途出现错误和偏差及纠正,学生印象会更深刻,理解更透彻,基础更扎实。

问题解法如下:设BC=x尺;则AB=(10-x)尺,

∵∠C=90°,

∴AC2+BC2=AB2,

即32+x2=(10-x)2,

图2

二、课堂“说题”理顺两种关系

在数学课堂上,就某个知识的重点或难点设计一道相关的数学问题,请学生进行现场“说题”,分析并说明解题思路,可以理顺“教与学”“师与生”关系,从“先教后学”变成“先学后教”,从“教师主宰”变成“学生主体”。

图3

例如,笔者在完成教材总复习题后,又改编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第63页第11题(2006年版),如图3:“在矩形ABCD中,AB=5 cm,在边CD上适当选定一点E,沿直线AE把△ADE折叠,使点D恰好落在边BC上一点F处,且ΔABF的面积是30 cm2.求此时AD的长.”

增设第2问:DE的长为多少时才能满足条件?

传统讲授方法是教师分析题意,设计问题串提问学生,书写解答过程,省时省力,节奏流畅。整个过程教师主导讲课,学生被动听讲,教师辛苦,学生痛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笔者在课堂上则是让学生到讲台现场“说题”,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我要怎样解题”上,更重要是阐述“为什么这样解题”,学生说题流程如下:一是说明题目来自哪里,与原例题对比,有何联系和区别;二是说明题目考查的是矩形性质、三角形面积公式、勾股定理和图形折叠的性质,考查方程思想和模型思想;三是说明题目已知条件是在R t△ECF中,CF=1 cm,EF+EC=5 cm,四是说明解题思路及所采用的方法,不妨设DE=xcm,则EF=DE=xcm,EC=(5-x)cm,用方程思想来解决问题;五是说明做好这道题后,今后碰到类似题目时,要如何实现类题同法,减负增效。

在课堂上,学生热情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共同体。长期下来,学生将逐步养成“想题、做题、说题”的习惯。

三、多题一解发展学生思维

要加深学生对某一数学思想的深刻理解,需要在不同的题目背景下完成。教师可以适当改编原题的条件,进行变式练习;教师也可以精心组合同一类习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分析、比较、归纳这类习题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点,整合它们的解题策略,领会同一数学思想。

例如,笔者设计如下4道习题,请学生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

习题1:如图4,将边长为8㎝的正方形ABCD折叠,使点D落在BC边的中点E处,点A落在F处,折痕为MN,求线段CN的长.

习题2:如图5,矩形纸片ABCD中,AB=4,AD =3,折叠纸片使AD边与对角线BD重合,折痕为DG,求AG的长.

习题3:如图6,矩形纸片ABCD中,AB=3,AD =9,沿对角线BD折叠,使C落在处,交AD于E,求AE的长.

习题4:如图7,矩形纸片ABCD中,AD=4 cm,AB=10 cm,按如图方式折叠,使点B与点D重合,求折痕为EF的长.

通过对题目进行初步分析,学生将会有如下发现:

习题1的R t△CEN中CE=4,EN+CN=8;

习题2的R t△A′BG中A′B=2,A′G+BG=4;

习题3的R t△ABE中AB=3,AE+BE=9;

习题4的R t△ADE中AD=4,AE+DE=10.

通过归纳,学生得出如下结论:“四道题虽然题目背景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条边长已知,另二条边长的和也已知,我们可以根据勾股定理,构造一个方程,从而求出另二条边长”,因此可多题一解。

学生由于知识储备和经验水平有限,刚开始要完成“多题一解”有困难,需要教师课前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精心备课,把同一类题目整合起来.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做完许多数学题后,就会逐步养成题后反思的习惯,时常归类整理数学题,领会通用的数学思想。

四、拓展应用提升综合能力

在具体情境中,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提高动手操作和数学思考能力,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重要目标。

例如:如图8,矩形纸片ABCD中,AB=8,点G在BC上,将纸片沿着GF折叠.折痕的另一端F在AD边上,B点的对应点E在长方形内部,E到AD的距离为2 cm,BE=10时,求AF的长.

这是一道折叠操作题,属于综合性问题,主要考查折叠性质、图形的性质、思维能力。解决此类问题时,要求学生先动手折叠一下,熟练掌握图形(三角形或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折叠的性质,解题的思路要把求AF的长转化为利用△FPH∽△EGM求出HF的长。解题的关键是应用“R t△GME中,一条边长EM已知,另二条边长GE、GM的和也已知”模型,设GE=BG=x,根据勾股定理,用方程方法求解。

在完成这道综合题活动中,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巩固了数学基本知识,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了“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体验了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综合能力得到较好提升。

总之,数学学习方式是多样化的,不同学习内容,不同课型应采用不同方法,以获取最佳学习效果。类题同法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真正提高教学效益,让学生享受学习乐趣。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潘振南.浅谈中学数学“说题”教研活动[J].学苑教育,2014(7).

[3]朱海东.例谈数学解题教学“三步曲”[J].中学数学,2014(23).

(责任编辑:王钦敏)

猜你喜欢
类题说题竹子
高考政治漫画类题的解题思路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一题多变之有效说题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说题能力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说题”评价策略实践探索
和竹子在一起
例谈高中地理试题中四种“异”类题的解法
高中数学学生“说题”活动的实践探析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