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构建幸福数学课堂
——以《分式》复习教学为例

2016-11-14 09:32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分式幸福感运算

吴 红

(福州市第七中学,福建福州350001)

以生为本 构建幸福数学课堂
——以《分式》复习教学为例

吴 红

(福州市第七中学,福建福州350001)

构建幸福数学课堂,老师应以创建互助体为基础,让学生从数学本身的快乐中去获取。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揭示数学问题本质;展示数学美,引领学生感受数学魅力。当然,在深层次的认知上如何让学生获得数学幸福感,等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努力探索和实践。

幸福数学课堂;小组互助学习;分式

2015年,笔者任教所属的福州市晋安区教育局开展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改革,组织笔者随团到厦门蔡塘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跟岗学习。蔡塘学校数学教学的成功和他们重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有很大关系。教师在导学案中下足功夫,课堂问题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精细,学生的小组互助学习活动开展得非常好,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共同探讨学习内容,互相帮助,课堂学习气氛浓郁,学生愉快学习,学习效果良好。笔者认为,要让数学课堂幸福起来,就必须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即以生为本,构建幸福的数学课堂。教育的改革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应该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一、幸福数学课堂的内涵

“数学幸福感”是指学习者对数学学科的积极情感和认知,学习者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或情绪[1],“幸福数学课堂”就是师生共同感受到“数学幸福感”的课堂。首先应该是教师要有强烈的“幸福数学感”,再通过科学艺术的组织,迷人的数学故事,由浅入深的数学问题等,去感染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活动,进而让学生触摸数学文化的脉搏,感受数学文化的力量:辩证的知识联系,广泛的数学应用,常识性的数学思想,使得学生“幸福数学感”在课堂上涌溢,师生在“幸福数学课堂”上真正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二、数学课堂匮乏幸福感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常常停留在口号层面,课堂依旧不活跃,不追求理解,还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输,学生提不起兴趣,学生的个性不能释放;为了让学生“熟能生巧”,大量重复着枯燥无味的操练,常见题型甚至练习好多遍,学生不厌其烦。这样的课堂,学生无法对数学知识和方法产生积极情感和认知,不能感受获得新知的幸福感,教学效益大打折扣。如《分式》复习教学中,不进行分数运算的类比,应用也只是所谓的“应用题”,缺乏生活化的情境,教师只停留在形式化的“运算”层面上,数学习题“绑架”了学生思维,数学课堂“禁锢”了学习空间。

三、构建幸福数学课堂的尝试

1.创建互助体,携学生走进幸福的课堂

数学学习不仅是个体的自我建构过程,也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谐发展的课堂小社会建构过程。

在《分式》的运算复习这堂课中,笔者采取了分组的模式。不是四个人一个小组,而是将班级中的课桌椅重新调整,排列成“工”字形状,分成6个板块,每个小组6-8人,小组中成员自由组合,但是必须是兴趣相投,学习能力有梯度。

复习课刚开始,学生就表现得很兴奋,平时他们都没有这样安排座位,特别有新鲜感,求知欲望更强烈,高涨的学习热情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同时小组之间有自己相知的伙伴,多数同学都能满怀兴致地进行学习和思考,合作交流十分愉快。在小组中以个人的参与度作为成绩的基线,以团队的成绩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既强调了小组中每一个人的独立思考,又体现了集体智慧和合作的力量。

在复习过程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要关注算法与算理。接着展示以下例题。例1.化简:.笔者要求每一个小组相互竞争:比一比哪个小组成员算得又快又准,哪个小组的成员解决此题的方法多,哪个小组的成员解答准确的人数多。事先老师给每个小组的成员编号,教师叫到哪个号就请这个号的学生代表小组展示本组的成果,根据题目解答要求,老师制定标准分,解答在同一水平的学生可获得等量的幸福值,对本组成员的解答,其他成员可以补充,补充正确,其中方法或结果更佳者可以增加本组的幸福值,这样既可以促进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竞争给了学生学习热情,使整个教室洋溢着幸福和快乐。

对于例1第(1)小题,各小组成员在课堂上都纷纷展示了他们的做法,第一种结果:

这个算法是先算括号里面的,再进行乘法运算;第二种结果是先运用乘法分配律再进行计算。

对于第2小题,多数学生把它看作三项,分别对每一项进行通分计算,部分学生把“a-2”看作一个整体,进行通分计算。

学生的精彩做法显现了对分式运算的理解和创新,在课堂上,生与生之间,组与组之间,比、学、赶、帮,友谊竞争,热情合作,共同获得成功的喜悦。

2.揭示数学问题本质,锤炼思维

幸福数学课堂的构建,不单是从教学方式改变中营造,更要从数学本身的快乐中去获取。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这种感觉将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大多数学生的求解是令x=y=z=k,代入化234简。但对这个方法的本质没有理解,只停留在操作的层面,自然不会迁移求解类似的问题①已知4,求的方法,其本质是减元。因此,更直接的是由已知得x代入,两种解法本质是一致的,区别在于运算上。进一步的思考可以发现,问题求的是比值,能与已知沟通吗?入可得,这种解法较好地实现了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出示问题①,学生就能产生将成为第一个问题。也可建立联系,将化求解。上述的求解过程,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对学生思维的启迪是有益的。

3.展示数学美,引领学生感受数学魅力

数学教师应站在文化立意的高度展示数学课程知识,以文化润泽课堂。

数学中无处不美,数、式、形之美,都能开启心智。数学的自然美启迪我们数学课堂尽可能从“现实中来”“从问题出发”;数学的内在统一美,如数与形的统一,是最重要的数学思想,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法宝。在分式教学中,尽量让学生从多方面多层次去感受数学美,不仅可以提升学习兴趣,同时还能使数学变得更易于理解,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提高。如分数与分式的类比,它们的和谐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分式及其运算法则。丰富学生对数学解题的积极情感认知。比如在分式复习中,让学生计算,有部分学生并没有养成观察题目特征的习惯,而是直接进行通分计算。在计算过程中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在小组交流中,有些同学则会改正调整自己的做法,先进行约分再行计算,运用了数学公式中的分配律,体会到了数学解题中公式的和谐美,从而轻松而又准确地把结果计算出来。

总之,为了让幸福走进数学课堂,需要发挥数学本身的力量,把握学情,贴近学生,理解数学,理解学生,让每一节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幸福乐园,使之快乐成长。

[1]柳叶青.克拉克森数学幸福感理论及其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14(4).

[2]刘庆昌.让幸福走进教育过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4).

[3]谢振国.基于数学文化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J].福建中学数学,2014(9).

(责任编辑:王钦敏)

猜你喜欢
分式幸福感运算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有趣的运算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如何认识分式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1.3 分式
拆分在分式题中的应用
例谈分式应用中的大小比较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