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复习中教材基础地位的研究

2016-11-14 09:32曾雪飞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高三基础化学

曾雪飞

(福州外国语学校,福建福州350001)

高三化学复习中教材基础地位的研究

曾雪飞

(福州外国语学校,福建福州350001)

教材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的定位与使用是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从教材与“知识的唤醒、重组与提升以及考试大纲”等的关系出发,探讨了教材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的基础地位。预习设计要唤醒教材,课堂教学中重组教材,作业设计要提升教材,结合具体的案例设计与反思,提出了落实教材基础地位的具体做法。

唤醒教材;重组教材;提升教材;高三复习

复习课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回顾与整理是沟通与生长的基础。笔者认为,高三化学复习不仅仅要解决“去哪儿、怎么去”的发展性问题,更要关注“在哪儿、从哪来”的基础性问题。对高三学生来说,他们所具备知识的“根”在教材,教材是他们获取知识的“第一手资源”。因此,在高三化学复习中,教材是基础,课堂必须利用好教材的基础作用,发挥好教材在复习教学中的资源优势,夯实基础,同时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落实好复习课在高三学习中“回顾与生长”的作用。

一、教材基础地位的决定因素

复习课功能有三:知识的唤醒、重组与提升。知识源于教材,教材更是教师与高三学生最熟悉的资源。因此,在高三化学复习中,对知识的唤醒、重组与提升更是对教材的唤醒、重组与提升,不管教学方法如何选择,教师都应该将教材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始终确立教材的基础地位。

1.教材是唤醒知识的根本

教材是高三学生经过系统学习的“第一手资源”,是学生已有知识的源头。高三学生记忆深处的已有知识往往都与教材紧密相连,如果教师的课堂复习活动脱离教材,就会使学生曾经获取的知识认知失去“活性”甚至产生误导。笔者认为,在高三化学复习中,教材是唤醒学生对已有知识认知的基础,是根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融合程度,通过梳理教材充分唤醒学生已有知识,也为知识的重组与提升打下基础。由此可见,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确立教材的基础地位在于它是唤醒知识的根本。

2.教材是知识重组与提升的关键

教材是教师最熟悉的教学资源,高三化学复习中对教材的使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使教材立体化,即在充分考虑高三学生的认知层次基础上,从必修到选修,重新审视教材的编写意图,用跨专题、跨模块的思想方法组织教学;另一方面是使教材外沿化,即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化学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拓展和优化,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内知识点,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认知的深刻性。教材立体化、外沿化,其实就是对教材的重组与提升,就是实现知识重组与提升的过程,由此可见,高三化学复习中确立教材的基础地位在于,用好教材是教师进行知识重组与提升的关键。

3.教材与考试大纲的高度一致性

考试大纲是高三化学复习的指导性文件,落实考试大纲精神是教师在实现教材的唤醒、重组与提升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笔者通过研读教材与考试大纲发现,现行教材与考试大纲的编写依据都是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它们在指导精神上是高度的一致。因此,在高三化学复习中教师用好教材、领会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就是对考试大纲精神的最好落实。由此可见,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确立教材的基础地位在于它与考试大纲精神上的高度一致。

二、教材基础地位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的运用

高三化学复习既是讲究整体、注重科学方法的系统工作,也是讲究落实、注重实效的具体教学工作。如果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那么高三化学复习主要是通过课前预习设计、课堂教学以及课后作业设计三个环节来完成。教材作为高三化学复习的基础,教师应该将它始终贯穿于“预习设计、课堂教学以及作业设计”三个环节,并在各环节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预习设计要唤醒教材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之前的知识与思维准备活动。预习设计要唤醒教材,是教师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线索与脉络预设学生的课前活动,让学生自主梳理已有的知识,建立知识间的有效联系,实现学生已有知识的有效激活,唤醒学生对教材认知。

纵观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其编排线索主要有两条:其一是物质的获取与应用,以化学1编排特别明显,其二是化学的基本原理的阶梯式发展,从必修到选修化学基本原理的发展总是或明或暗地穿插其中。因此,教师在高三化学复习的课前预习设计中,可根据教材的上述线索为基础架构预习平台,唤醒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认知。例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时,其预习设计既可以利用“物质的获取与应用”为线索,也可以利用“物质的分类与转化”的基本原理为线索。

【案例1】“食盐的提取与应用”主题预习设计

问题1.从海水中获得粗盐的方法与原理是什么?如何将粗盐进行提纯?

问题2.食盐在日常生产与生活中有哪些重要的应用?

问题3.图1为NaCl提取与应用的关系图,你能说明氯碱工业与NaCl熔融电解的原理以及它们的区别吗?氯碱工业中为了获得较纯的NaOH采取了哪些措施?侯德榜制碱法的原料除了NaCl还有什么?其生产原理是什么?

图1 食盐的提取与应用

【反思】上述预习设计的核心是梳理出了苏教版教材内容中关于“食盐的获得与应用”的线索,将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以“从海水中提取食盐”为依托)、电解原理及其应用(以“氯碱工业、工业上生产金属钠”为依托)以及钠的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以“侯德榜制碱”为依托)等知识进行了有效激活,将这些原本分别属于《化学1》《化学反应原理》的教材内容通过上述的预习活动建立了有效的联系。可见,课前预习要唤醒教材,不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建立在对教材的有效梳理之上,课前预习主要解决了教材在学生学习中的方向与地位问题,为教师的课堂复习打下基础。

2.课堂教学中重组教材

课堂教学是建立在课前预习基础之上的复习活动,是师生交流最活跃、最核心的环节。课堂教学中重组教材,不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简单组合,而是利用化学的方法或原理将不同单元、专题或模块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构建平台升华学生已有知识。

分析苏教版高中教材可知,《化学1》模块侧重知识的定性描述,《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则更多是知识的定量分析。因此,在高三课堂复习中教师可以将《化学1》模块与《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内容进行重组,实现知识从定性到定量的升华,教学中不仅让事实说话,更让数据说话。

【案例2】“从平衡常数回看Cl-、SO2-4、CO2-3等离子的检验”的课堂复习设计

(1)从平衡常数分析AgCl不溶于稀硝酸、BaSO4不能溶于稀盐酸。

问题1.若AgCl溶解于稀硝酸,写出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问题2.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K与AgCl的溶度积常数Ksp(AgCl)有何关系?查阅相关数据说明AgCl溶解于稀硝酸的原因?

问题3.根据上述分析过程,请用平衡常数判断BaSO4不能溶于稀盐酸的原因。

(2)从平衡常数分析BaCO3为什么能溶解于盐酸。

问题1.请分步写出BaCO3溶解于盐酸的离子方程式。

问题2.分别写出上述两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问题3.已知Ka1、Ka2分别为碳酸的一级和二级电离常数,Ksp(BaCO3)为BaCO3的溶度积常数。请用Ka1、Ka2及Ksp(BaCO3)表示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

问题4.查阅相关数据并计算说明BaCO3溶解于盐酸的根本原因。

【反思】上述复习设计将《化学反应原理》中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与《化学1》中有关Cl-、SO2-4、CO2-3等离子的检验内容进行重组,用溶度积常数解决了AgCl、BaSO4以及BaCO3沉淀的生成与溶解问题,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了为什么Cl-、SO2-4、CO2-3等离子检验需要加入稀硝酸或稀盐酸以及AgCl、BaSO4属于“顽固沉淀”的原因。可见,课堂教学中重组教材可以提高师生在复习中交流的层次,主要解决了复习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问题,是复习的必然选择。

3.作业设计要提升教材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学生思维进一步形成与沉淀的过程。作业设计要提升教材,是教师在编制课后作业时紧扣课堂,既着眼于教材,又看到教材背后的科学理念、学科思想,既做到习题是教材的延续,更做到习题是教材的升级,让学生通过练习形成更广泛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视角。

学科思想决定看问题的角度。比如,化学的创造性思想可以引领我们看清化学变化的不可预测性,透过现象看本质,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对立统一思想等又可以引领我们体会那些变化中永恒不变的规律。化学的学科思想渗透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传递学科的理念与思想需要教师一以贯之,特别是在作业设计阶段。

【案例3】“从质量守恒定律看盐的水解反应”的作业设计

(1)从溶质溶解前后的元素质量守恒,分析盐的电离的变化关系。

问题1.一定量的NaCl晶体完全溶解于水后,Na+和Cl-是否发生水解反应?它们的物质的量关系如何?

问题2.一定量的NH4Cl晶体完全溶解于水后,NH+4和Cl-是否发生水解反应?它们的物质的量关系如何?

问题3.根据NH+4在水解反应中质量守恒的规律,分析溶液中的NH+4、NH3·H2O分子以及Cl-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

问题4.根据上述水解反应的规律分析,判断Na2CO3水溶液中的各微粒Na+、CO2-3、HCO-3、H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

(2)从溶剂在溶质溶解前后的元素质量守恒,分析水的电离的变化关系。

问题1.一定量的NaCl晶体完全溶解于水后,水是否发生了水解反应?水的电离有没有发生改变?H+与OH-的物质的量关系如何?

问题2.一定量的NH4Cl晶体完全溶解于水后,水是否发生了水解反应?水电离有没有发生改变?H+与OH-的物质的量关系?

问题3.根据OH-在水解反应中质量守恒的规律,分析溶液中的OH-、NH3·H2O以及H+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

问题4.根据上述水解反应的规律分析,Na2CO3水溶液中的各微粒H+、HCO-3、H2CO3以及OH-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

【反思】盐类的水解反应,水解是特点,反应是本质,高三化学复习中教师不能仅停留在依据教材对“盐的水解”的分析层面,要突出应用化学反应的基本思想对“盐的反应”的分析提升。上述作业设计的目的是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对盐类的水解反应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盐类水解反应引发的溶液中各微粒之间物质的量浓度关系的改变,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得出结论,并获得收获的成就感,该设计是教材内容的延续,更是教材内容的升级,它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高三化学复习的课后作业设计不是简单的习题堆积,更不是对着复习材料进行解题训练,应该是为学生思维形成与发展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应该是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过程。作业设计提升教材,是一种让学生真正有内容可想、有想法提升的复习选择,主要解决了复习中教材外沿化的问题。

三、结语

课前预习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设计是教师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的重要环节,唤醒教材、重组教材、提升教材是教材在复习中基础地位的充分体现,预习设计要唤醒教材,课堂教学中重组教材,作业设计要提升教材是教材在复习中基础地位的分步实施,它们互相促进、互为整体、互相融合。教材是经过课程专家审订、贯穿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资源,教材更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土壤”,在高三化学复习中,落实教材的基础地位就是教师让复习课接通教材的“地气”,让学生不断吸收知识营养的过程,是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

[1]蔡锦虎,徐志仙.依托教材突出重点讲求实效——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的几点心得和建议[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5).

[2]汪习雄,刘佳.立足教材回归基础注重创新——谈高三化学实验备考复习策略[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8(1).

[3]王春妹.高三化学复习中回归教材的实践[J].生活教育,2011(2).

(责任编辑:张贤金)

猜你喜欢
高三基础化学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高三·共鸣篇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我把高三写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