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运用,不妨从这里入手

2016-11-14 13:27姚蕾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6年9期
关键词:语段词语文本

姚蕾

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促进文本理解,更要关注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咀嚼揣摩文本语言的表达规律。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既深化文本的感悟体验,同时也能历练学生的表达能力。那在阅读教学中,究竟如何引领学生将语言文字的体悟与运用落在实处呢?

一、关注词语,在链接文本内容中落实语用

词语是汉语的基本组成单位。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学生的所得就非常有限,而要在教学实践中强化词语的运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强化对词语情境的运用,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提升词语运用的能力,将词语的教学效益最大化。

例如:在教学《最后的姿势》一文中的“诠释”一词时,教师是这样引导的——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直面文字符号:“诠释”一词是什么意思?很多学生在预习中就已经掌握是“说明解释”之意;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说说文中的“诠释”具体所指向的内容;在学生链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域,要求学生纵观整篇课文,结合谭老师的一言一行,感知其言行的背后还“诠释”了什么?有的学生从谭老师早早到校觉得诠释了教师高尚的师德与责任;有的学生从课文中的“妙语连珠”“绘声绘色”,认为诠释了其高超的教学技巧;有的学生从“给女儿洗漱穿戴”看到这是对伟大父爱的一种诠释……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引领学生经历了直面符号、结合语境、阐释表达等过程,通过词语的深入感知,理解了课文,体验了人物,并在最后的意蕴拓展中促进了学生语用的落实,可谓一举多得。

二、关注句式,在理清语言关系中落实语用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文本的语言形式入手,挑选这种富于创新、表达新颖的句式作为引领学生体悟、借鉴的典范。

如在教学《黄山奇松》一文时,教材虽没有要求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但这个段落语言精练,篇幅短小,句式整饬,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形成绝佳的表达效果,更是历练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重要资源。笔者在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言,深入感知松树“千姿百态”的特点之后,要求学生思考这一段文字在表达上呈现出怎样的技巧?在师生共同的探究中,我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首先,语段结构先总后分,层次清晰;然后,从形态到姿态,再到外形,脉络鲜明,顺序合理;最后,表达字数相等,语言整齐划一。紧接着,教师要求结合文本表达的特点,顺势进行补充,对松树的形态、姿态、外形延续着文本的表达思路进行续写。

面对这类优美整饬的语句,不仅要引领学生感受这种表达形成的效果,更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从内容的概括、特点的体悟,其实都是为最后的续写练笔而服务,提升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关注段落,在聚焦构段技巧中落实语用

苏教版教材中有很多课文中的语段构建非常具有匠心,阅读教学在深入关注词语、语句的基础上,教师也应该将这种关注力聚焦在文本典型的语段结构中,从而为高年级段的篇章教学奠定基础。

如《庐山的云雾》一文中,作者紧扣“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深入、细致地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四种形态。这四种形态的云雾不仅运用了四个不用的比喻,而且呈现在庐山不同的位置,整体表达可谓妙不可言。这一段落所呈现出来的构段技巧以及打比方的方法,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示范性。在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悟总分段落的结构特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这种写作方法描写天空中白云姿态的变化万千,抑或是花坛中菊花的不同形态。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段的形式,在体悟练笔中充分激活学生的语言积累,不仅让学生经历了情感领悟的过程,更经历了语言倾吐运用的实践,从而在实践中文本语段的表达形式落地生根。

四、关注文体,在秉承创作规律中落实语用

不用的文体有着不同的创作规律。这就要求阅读教学也必须要从文本的体裁着眼,把握这一特殊体裁下言语表达、内容选择、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特质,从而提升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

如《长城与运河》这首现代诗歌作品,以前后结构相同的两个部分,运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分别展现了长城与运河的雄伟壮观。笔者在教学最后,引导学生思考、罗列了我国还有哪些建筑上的奇迹,模仿课文中的语言和结构写写诗歌,赞颂这些奇迹。

在整个环节中,教师始终关注着文本诗歌的文体特点,对学生创作过程中诗行的设置、语言的甄别等都提出了与诗歌体裁相对应的要求,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用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一门关乎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就必须穿越文本内容的藩篱,关注言语表达的形式,将语言文字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能仁小学)

猜你喜欢
语段词语文本
容易混淆的词语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一枚词语一门静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依存消解、一致性计算与浮现和语段计算理论
如何压缩新闻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