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自学”让课堂教学实现哪些“翻转”

2016-11-15 02:35陈玉梅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6年15期
关键词:句段课型自学

陈玉梅

一、理念翻转——化教为学

由“讲堂”到“学堂”的转身,就是一次“翻转”,因为传统意义上的讲堂强调的是师道尊严,以教为主的模式把学生已经固化成学习是被动的学习,真实意义上的学习并没有发生在学生身上,学生只需接受即可。而“学堂”却实现了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翻转,教师的“引导自学”就是“化教为学”,特别是“引导自学”课型中的“围绕重点自学”和“交流自学情况”这两个环节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动、自能、自做、自练、交流、合作,课堂发生的学习意义一切都是以学生为主的。

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采取了“引导自学”的教学模式,感受到了化教为学确实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整个学习过程你能触摸到学生的思涌心动,在“围绕重点自学”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分层自学:(1)默读课文3-1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能体现父亲“了不起”的句段。从这些句段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你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了?(2)默读课文13-23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能体现儿子“了不起”的句段。从这些句段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你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了?(3)在父与子无比悲伤时,哪句话给了他们共同战胜困难的信念?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接下来我把课堂的绝大多数时间交给了学生,学生对照学习的问题勾画批注、静思默想、交流讨论,这种真实意义的学习过程不就是实现了化教为学的课堂“翻转”吗?

二、角色翻转——生本为主

传统课堂里,教师的角色是课堂的施教者、主宰者,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方法都是由老师课前设计好了,认真的老师甚至连要说的每一句都写在了教案上,整个课堂状态教师处于自编自导的之中,哪里顾及教学的生成?我认为,没有问题生成的课堂就是假课堂,假学习。这种以教师本位的课堂又怎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不能谈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了。

再来分析何炳章以“自学”为主线,以“引导”为基础而建构的“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课型有五个环节:(1)明确自学重点;(2)围绕重点自学;(3)交流自学情况;(4)点拨自学得失;(5)巩固自学成果。从中可以发现“明确自学重点”“点拨自学得失”是教师“引导”的过程,“围绕重点自学”“交流自学情况”“巩固自学成果”是学生“自学”的过程。从五个环节课堂时间分配来看,80%的时间交给了学生,课堂的主体就是学生,虽然也有教师执教,但是教师的课堂角色强势降了下来,“引导自学”课型彻底完成了课堂角色的“翻转”——这里是以生为本的课堂。

三、秩序翻转——先学后教

课堂的原生状态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而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课堂就是学生的“学堂”,课本是“学本”,教案是“学案”,教程是“学程”。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固化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垄断者,学生的主体地位被遮蔽,被排斥,教师的“先教后学”从根本上消解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效益低下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引导自学”课型的出现很好地化解了这一痼疾,因为这一课型最大的特征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无论是围绕重点集中自学,还是围绕重点分层自学,它实现了教学秩序的翻转——先学后教。

我校张老师执教“引导自学”课型《识字7》,其教学的最大亮点是整节课教师都扮演着“引导”的角色,把学习的自主权完全归还给学生,自始至终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服务者,课堂教学秩序实现华丽转身,至此,课堂真正演变成学生自学的“学堂”。我们来看一看张老师分层出示的“自学我能行”的内容:

(1)识字:圈一圈,边读课文边圈出生字;拼一拼,借助拼音认读圈出的生字;记一记,用喜欢的方法记住圈出的生字。

(2)朗读:读一读,练练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一画,用___ 画出文中的反义词,多读几遍。

(3)写字:看一看生字,想一想怎么把“短、热”写漂亮?

张老师共分三次让学生完成以上自学内容,分别用时5分钟、4分钟、2分钟,学生自学时,她会躬身走进不同的学习小组,咨询学有所难,表扬学有所获,纠正学有所误。学生每完成一次自学任务,她都能及时给予学生提醒、鼓励、体认、赞赏,让学生自信满满地进行下一个任务的学习,我们从张老师俯身巡视的背影中,看到的是一个让孩子知识增长,生命成长的引路者,是一个与学生共同交流、分享、体会学习甘苦的知心朋友!

猜你喜欢
句段课型自学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精彩句段一
精彩句段二
例谈在不同课型中培养史证意识
课型与教学模式的探讨
以《散步》为例谈课型设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