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蕾的“三线建设”往事

2016-11-15 03:05李茂春
中国石化 2016年10期
关键词:指挥部试车工地

□ 李茂春

张西蕾的“三线建设”往事

□ 李茂春

三线建设为祖国打下坚实工业基础的事实,与那时全体三线建设人员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忘我劳动是分不开的。

北京合成纤维研究所,原单位地点为现北京化工大学留学生公寓东两栋大楼,革命先烈张太雷的二女儿张西蕾,时任化工部北京合成纤维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

“1969年10月,经国务院业务组批准,将化工部北京合成纤维研究所成建制地移交总后勤部管理。”根据2348工程的文案记载,1969年11月至1972年10月,张西蕾曾服务于总后勤部2348工程指挥部。本文讲述的是张西蕾在湘北三线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2348工程指挥部工地的一些往事。

三线建设工地。

四百精英到岳阳

1963年,张西蕾大学毕业,正逢国家筹建合成纤维研究所,她是学高分子专业的,被任命为合纤所所长兼党委书记。这个合纤所是由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分出的合成纤维研究室与北京合成纤维厂的研究所合并组成,为化工部直属单位。经过她的努力,到1966年上半年,合成纤维所从当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近500人,成为国家合成纤维研究领域的领军单位。

那时,国家“三线建设”和“文化大革命”都进行得如火如荼,张西蕾是所里最大的头,自然成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军管会停职,安排到实验室下放劳动。

1969年解放军总后勤部在湖南紧张建设“2348工程”项目。10月,经国务院业务组批准,将合纤所成建制移交总后勤部管理。军代表立即宣布“解放”张西蕾这个“走资派”,恢复她的职务,让她带领全所立即搬迁至三线建设湘北岳阳的云溪大山沟。

1989年8月,原2348工程指挥部3102厂党委书记、总后勤部武汉干休所副师职离休干部战国权同志,回忆了那年奉命接管北京合成纤维研究所的经历。

当时中国合成纤维工业刚刚起步,全国仅有北京一家化纤研究所,集中了国家合成纤维方面400余名科技精英。总后勤部派企业部新斧将军等奉命接收北京合成纤维研究所。

记得当时解放军总后勤部的通知说,在湖南的岳阳国家有一个重要的三线工程急需这批精英的技术才华。要求合纤所在一个月内成建制地将400多名科技人员(连同家属500多人)和设备、仪器等分三批立即行动,迁往2348工地。

国防建设就是大局,国家的需要永远第一,祖国的安危就是自己最大的利益。400多名科技工作者(其中四分之三是北京籍人)二话没说,奉命迁到从未听说过的遥远的南方小镇。除20多名孕产妇留下,所里的炊事员、理发员全都随队南迁。

1969年11月,三列军用专列,将合纤所全部人员、设备、仪器及资料运送到临湘云溪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

初来乍到,工地正处于开山填壑,三通一平的基建阶段,各项工程方兴未艾。合纤所400多人分散居住在各处农户家里,与工地建设者一样,喝的是山沟水、睡的是地板铺。

为了工程的需要,合纤所人员服从指挥部的安排,有什么活就干什么活,不讲待遇,不讲职级,分别担任保管员、材料员、施工员、会计、食堂管理员。节假日,大家主动参加义务劳动,充分表现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吃苦耐劳,与工农打成一片的优良品质。

直到工程基建初具规模,合纤所的人员才重新安排在专业对口的生产、技术、物资、设备等管理岗位,发挥自己的专长。

所长张西蕾,在2348工程指挥部担任生产组组长,竭尽所能指挥安装、试车的技术工作。副所长印德林,留苏专家,患有胃病,时任3102厂领导,在试车最紧张的时刻,与建设者日夜奋战在现场。在他的指挥下,3102厂顺利生产出合格的锦纶短丝、环己酮、己内酰胺等国内紧缺的化纤中间产品。

三线建设为祖国打下坚实工业基础的事实,与那时全体三线建设人员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忘我劳动是分不开的。正是他们用自己的脊梁,担当起了祖国艰难起步的重担,才有中国石油化工业在湘北发展的今天。

2348项目的艰难起步

到了云溪工地报到后,合纤所的人才知道,总后勤部2348项目是经周总理批准,在毛主席家乡建设的第一个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设备、自行安装的联合石化三线军需工程,是为改善部队官兵着装,以生产合成纤维为主的配套企业。新中国成立之初,只有丹东一家年产230吨的粘胶纤维厂。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第一次从民主德国引进一套化纤设备,建成了年产6000吨的保定化纤厂。那个时候,合成化纤产品在中国还是稀缺之物。20世纪60年末期,2348工程虽然是国防军需装备的三线项目,实际上是国家化学合成纤维工业发展的先驱工程,是我国化纤事业零的突破。

由于2348工程人员构成多为部队的干部,基本没有化工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合成纤维所的技术人员后来都被分配到各个技术岗位。

张西蕾被安排在工程指挥部生产组任组长兼任设计研究院院长,负责石油炼厂气和芳烃原料、生产“三纶两脂三橡胶”等“十大项目”的设计和研制工作。

那个年代,云溪山沟工地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条件艰苦和工作上的困难,张西蕾都可以克服,只是身为人妻、人母,她还须去面对一些不得已的痛苦和无奈。

张西蕾全家七口人分散在全国七个省市。张西蕾在山沟里,日夜思念自己的亲人,不放心丈夫,不放心孩子。心里有话没处说,经常彻夜难眠。5个子女通常都是把信先寄给张西蕾,她看完后再转寄给在河南“五七干校”劳动的丈夫。有时丈夫给孩子回信也是寄给张西蕾过目,她看完又加上几句母亲的嘱托,再分头寄给孩子。就是这样,往来的书信把一家人紧紧地连在一起。

那个时候,工地上常有好消息不断飞到北京。1970年9月20日,她领导负责的“十大项目”之一——2348涤纶短纤维第一条生产线率先竣工并试车成功。当年10月25日,锦纶棉型短纤维第一条生产线也试车成功。

每当看到研究成果能从设计、试验到生产出预期的实物产品,她那高兴的劲儿真是没法形容。

2348工程参与者佩戴的徽章。

抱憾终生的一次事故

然而,发生在1970年12月22日的一次事故令张西蕾痛心疾首,终生抱憾。

受“文革”影响,2348工地工程的设计、施工、生产,都以服从政治为第一需要,科研技术人员的意见往往得不到重视。

那年12月,工程指挥部下了一道死命令,为了向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生日献礼,聚酯装置一定要赶在12月26日以前成功开车。

指挥部领导干部都亲自上一线督战。按正常要求,聚酯装置要经安装、试压、验收了才能升温试车,可为了赶时间,试车领导小组要求必须提前开车。

为了保证开车成功,设计研究院从大连合成所请来了有开车经验的师傅当顾问,并在试车装置上加装了一套手动检测氧含量的分析仪,以防止设备上的自动仪器失灵。

这个手动检测仪,试车时由厂里负责分析检验的两位同志轮流操作,装置启动后每半个小时向试车领导小组报告一次实测数据。

升温后,仪表上的数据就像故意跟人闹别扭,指针老是到不了预期的位置,反应还没有开始,氧含量就是降不下来,现场的工作人员都十分着急。

作为技术总负责人的张西蕾紧盯仪表数据盘,连问值班人员:是否仪器有问题?仪器是否正常?数据是否可靠?值班人员回答:仪器正常,他们随时都在用空气中的氧含量做对照,数据可靠!但张西蕾心里仍在打鼓,忙着找人商量对策。

关键时刻,进装置的蒸汽有一处发生严重泄漏。张西蕾预感不妙,但试车领导小组决定立即抢焊补漏。由于没有话语权,对于这种蛮干的决定,她无可奈何。

从清晨开始投料,到下午1时(有资料记载为“下午6时”)左右,趁着抢焊的时间,后勤组送来了饭,忙碌的试车人员陆续回到工棚就餐。

就在这时,只听氧化塔那边响起一声闷雷,整个工棚震得“沙沙”直颤,一股浓烟腾空升起。出事了!张西蕾急忙奔到现场,眼前是她从事化工以来第一次遇见的惨状。

氧化塔尾部夹套被撕开一道一米长的缺口,四五毫米厚的钢板像碎纸片一样豁裂着,飞出去的钢板碎片,将手动检测操作台一旁的水泥柱子砍成两尺来长的水泥块;碗口粗的钢管被齐刷刷的崩掉一片,几百公斤重的塔盖也不知飞往何方;操作台上的一盏探照灯摔得粉碎。幸亏当时大部分人在吃饭,爆炸现场无人。

研究院的同志怀疑是物料中含有过量氧化物引起的爆炸,赶紧安排现场取样,紧急送往武汉大学化验。后来经过分析,这次事故被定性为氧化塔“串压”爆炸,这是2348云溪工地发生的第一起生产装置重大爆炸事故。不过,12月26日这天,环氧树脂生产装置倒是试生产出了合格产品。

以后,每每回忆起这件事,张西蕾心中都难以平静。她说:“当时那个装置安装、验收还没有完全结束,有关领导就非让我们提前开工,结果设备爆炸,装置全毁了,他们又把责任推给我们。这种事情让我们有苦难言,心里很是憋气。”

这次事故警醒了工程指挥部的领导,工业生产是要尊重科学规律的,石油化工行业来不得半点的马虎。

张西蕾与丈夫冯伯华旧照。

苦尽甘来铸辉煌

1971年4月30日,工地上锦纶长丝装置生产出了第一批锦纶切片,5月7日炼油装置、锦纶长丝、弹力丝、己内酰胺装置试车成功,锦纶、涤纶聚短丝也生产出来了。

1971年5月15日,整个2348工地上下游从石油的炼油、化工、出丝、纺布整个工艺流程全部打通。2348工程指挥部在工地上召开了万人庆功大会。直到这时,张西蕾才长长地舒了口气。

多年以后,张西蕾撰文回忆在2348创业的经历时说:“我们办公和生活条件十分简陋,宿舍、办公室都是砖瓦结构的小平房,无论刮风下雨,用水、上厕所都要往外跑,住处和上班的地方离得很远,吃饭还要爬一个山坡。从北京来到山沟,许多同志不太习惯,而我因为经历过艰苦生活和战争的锻炼,倒也能够克服,只要是能有工作干,我心里就比较满足。”

张西蕾在三线建设的工作,结束于1972年。那年的10月,组织任命她为石油化工部石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后来随着国民经济调整,原2348三线建设数万名职工的上下游军需石油化工联合企业,也演变为石油工业部的长岭炼油厂、化学工业部的岳阳石油化工总厂和纺织工业部的蒲圻纺织总厂。那些随她一起奉命调入2348工地的合纤所的400多位同事,经历了共和国苦难与辉煌,也将自己的人生价值融进了共和国美好的事业。

(作者单位:巴陵石化)

猜你喜欢
指挥部试车工地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国内首套自动定氢装备在攀钢诞生 热负荷试车一次成功
波比的小工地
黑龙江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指挥部第1号公告
黑龙江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指挥部第2号公告
简谈城市轨道交通试车线与车辆段接口及试车流程
以身试车
我国推力最大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
热闹的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