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从自动化新闻现象透视人的生存

2016-11-15 00:34李雪菲
新媒体研究 2016年18期
关键词:聚焦生存

李雪菲

摘 要 通过对自动化新闻(Automated Journalism)实践与传统人工记者写作内容的对比,分析出自动化新闻生产速度快、规模大,可为读者提供更加及时、实时的相关信息,并降低了内容生产成本,所生产的信息还可当作结构化数据运用至其他报道中。但可读性差,叙事效果欠缺;个性化服务背后隐藏的是同质化;可信度较高,但准确性、客观性有待批判。自动化新闻实践作为一种技术现象,其背后的本质可反映技术的本质,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的生活,但却带来人的异化及主体性迷失和困惑,数字化时代需反思人的生存状态,呼唤聚焦现实,保持“装置范式”与“聚焦实践”二者间的平衡与张力。

关键词 自动化新闻;“装置范式”;Dreamwriter;生存;聚焦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8-0009-03

近年来,自动化新闻(Automated Journalism)的出现及迅速发展引发讨论。它是指基于基础数据、非人为介入的用算法规则自动生成新闻故事的技

术[1],需预先写好叙事模板,并依赖自然语言生成技术,按照获取数据、分析数据、提炼观点、依据特定结构和所需格式进行生成、实时发布的步骤来完成生产过程。目前它虽仍处于早期市场探索和扩张阶段,但发展迅速,其发展前景、对社会和人带来的影响、应以何种方式对待等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自动化新闻能否反映和表现生活中的人真正的生存状态?经数字化处理的新闻能否触及人生存的本真层面?人在数字化的空间中应如何生存?也许伯格曼“装置范式”技术哲学可以回答这些问题。本文以“装置范式”理论为指导,通过对自动化新闻稿件与人工记者稿件的对比分析,呈现自动化新闻的优势与问题,探讨其背后隐藏的现代技术的本质,从而透视人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存问题。

1 理论概念

1)技术人工物。技术人工物是理解与分析技术现象的起点和基础,它是“世界上最常见、最一般、切身地被给予我们的‘可经验、可体验、可认识的技术现象”[2],是作为“物”的自然物理结构与决定其存在意义的意向性功能的统一体。作为一切技术活动、技术行为、技术意志、技术知识、技术情感等技术现象的凝聚物,技术人工物具有“人造性”,由外因主导的人在一定社会背景环境中制造和生产。

2)“装置范式”。伯格曼吸收技术哲学前辈的观点——芒福德的人性与技术间的关系、海德格尔的技术本质“座架”、埃吕尔的技术自主性等,基于海德格尔现象学,将技术与环境和人相关联,他重视“装置”对传统形式实践的影响,尤其是对人的影响。他认为,技术作为今天人们对待现实的典型方式,在装置范式中可得到最具体和明显的体现,“装置”代表着其本质[3],并主要通过装置生产的技术人工物塑造人们的生活模式,“装置范式”指鼓励人们用商品的消费取代人们参与聚焦实践,聚焦物缺失使得日常生活不再聚焦。

3)“聚焦物”与“聚焦实践”。二者是与“装置范式”相对应的概念,但并非与装置为完全相对的状态。“聚焦物”是人直接与物接触而形成的实体物,汇聚着它所处环境中各种自然、文化和历史关系。与装置范式起作用时表现出的不在场、非连续、手段与目的分离、人类与现实分离等特点相对,聚焦物起作用时,需在一定具体化有形时空中,人的身心完全投入并达到统一,体力与脑力同时作用,体现在场与连续性,需要耐心、忍耐力、技巧和聚焦实践。“聚焦实践”是基于聚焦物开展的实践活动,并在某种意义上保护人生活的完整性与深刻性,二者具有不起眼、分散、卑微的特点,但若能合理利用,将在技术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2 本文“装置范式”逻辑框架

3 自动化新闻实践(装置范式)与人工记者写作(聚焦物、聚焦实践)对比分析

本文以中国腾讯公司开发的自动化财经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生产的2015年8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部分相关内容为例,将其与《扬子晚报》记者石小磊写作的江苏8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部分相关报道做对比,探讨自动化新闻与人工写作哪个更接近和触及人生存的本真层面。

(腾讯财经讯)国家统计局周四公布数据显示,8月CPI同比上涨2.0%,涨幅比7月的1.6%略有扩大,但高于预期值1.9%,并创12个月新高。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认为……8月份猪肉价格连续第四个月恢复性上涨,环比涨幅为7.7%,影响CPI上涨0.25个百分点……

他表示,从同比看,8月份CPI同比上涨2.0%,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同比涨幅有所扩大……

(节选自《8月CPI同比上涨2.0% 创12个月新高》见《腾讯财经》2015-09-10 09:30)

在受众体验上,文末还增加了“文章太长?点击查看精要版”以及“点击以下标题查看更多个性化版本全文”的个性化服务(研判版、民生版)。作为比较对象,下面将呈现《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石小磊关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相关

报道。

番茄炒蛋要多花1块钱

……

就拿最家常的番茄炒蛋来说吧,南京市物价局公布的8月底全市平均价格为每斤番茄2.9元,每斤鸡蛋5.5元。而7月底,这两样必买品每斤分别才只有2.6元和4.5元。晚上下班回家炒一盘番茄炒蛋,买1斤番茄4只洋鸡蛋,比一个月前贵了1元钱。

蛋肉菜还会再涨吗?

……

(节选自《CPI数据出炉,机器人1分钟写稿!记者们已哭晕?那可不一定》见《扬子晚报》2015年09月11日星期五第A06版焦点新闻)

通过以上自动化生产与人工写作的内容对比,可分析出自动化新闻的优势与问题以及对社会和人的影响。

第一,打破时间界限,改变空间领域。生产速度快、规模大,为读者提供更加及时、实时相关的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内容生产成本,解放记者部分劳动力,所生产的信息还可当作结构化数据再次运用到其他报道中,这些可视为自动化新闻最突出的优点。Dreamwriter用1分钟即可完成大量的数据分析并生成内容,压缩了新闻生产时间,其生产新闻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为人工记者不可比肩,加之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实时发布,相对传统媒体《扬子晚报》的晚间发布更具时间的灵活性和即

时性。

Dreamwriter在数据的组合分析描述方面比人工新闻详尽、涉及面广。通过对详实、准确的大量数据输入,可生产出此前由于资源有限或受极端条件限制而记者无法涉及的内容,扩展了新闻生产规模。Dreamwriter的机器化使新闻成为批量化生产的消费品,相对于人工写作成本降低,并验证了“长尾理论”,尽管某些个性化文章(如Dreamwriter生产的研判版、民生版等)只吸引小部分受众点击,但总流量增加提高了广告收入。由此可见,这一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扩展了新闻内容所涉及的空间,同时,它的出现和发展也改变着新闻市场空间的分布格局,国家间与国内媒体间对信息霸权的争夺和占有欲将引起信息空间格局的变化。放眼全球,12家可提供自动化内容的公司分布空间不均,主要集中于德国、美国、法国、英国、俄国等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目前仅有中国,技术发展没有消除原有的信息技术鸿沟,相反却可能造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鸿沟扩大,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更加严重;于国家内部来说,各新闻媒体应用自动化新闻的分布空间也不均衡,应用程度也不同。

第二,可读性差,叙事效果欠缺。自动化生成的内容具有明显的模板化、格式化特征,将其与Dreamwriter生成的其他月份CPI信息相比,其套路更加明显。同样的“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认为”先进行大体数据解读,进而通过各个经济学家或分析师的“认为”来说明其他相关情况,通篇是CPI、同比、环比等专业词汇和眼花缭乱的数据,可读性差,文章具有技术装置特有的冷、硬之感,僵化、机械式的叙事使得生动性欠缺,无人文关怀之温度。与此相反,《扬子晚报》记者石小磊站在民生的立场,赋予冰冷的经济数据新闻以温暖,人情味十足,拉近新闻与读者间距离,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番茄炒蛋价格的变化分析来反映8月份江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用形象的表达、通俗的语言,将艰涩难懂的经济数据分析解读得生动有趣,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一经济现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把握读者阅读心理需求,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这一无温度的缺点由其物质特性而导致。Dreamwriter无人之主观能动性,它虽可通过内在数据发现有趣事件和关联,但不能建立因果关系或增加意义,也不能回答新问题、提供创新观点和解释,只能在已输入的数据基础之上进行加工、组合和生产,并在理解和生产人类语言规范时相差较远,不能如人工记者般生产出亲切、幽默、活泼、讽刺、隐喻等语言文字,较为复杂叙事的生产还需依靠人工记者。

第三,个性化服务背后的同质化。Dreamwriter生产的内容文末有“文章太长?点击查看精要版”以及“点击以下标题查看更多个性化版本全文”的个性化服务。另有公司的自动化技术提供多语言信息,同一故事也可根据不同受众需求提供不同语气音调的讲述[1]。不可置否,这种个性化服务给人的物质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丰富、满足、乐趣,人被新奇的高科技所吸引,沉浸于技术带来的“超现实”中,但改变语气音调、语言种类或是Dreamwriter有侧重点地呈现某一方面(如猪肉价格、货币政策等)的涨落幅而形成所谓的“个性化”信息都只是表层现象。多种多样的“个性化”标签背后,隐藏的依旧是相同框架和模板下机械化生产出的千篇一律的同质化信息,可谓“换汤不换药”。

第四,可信度较高,但准确性、客观性有待批判。在此,可信度高与准确性待批判并不矛盾,可信度指受众对自动化新闻的主观经验反映,而准确性则从客观理性角度进行分析。Dreamwriter生产的内容,其数据分析详实细致,加之带有客观之感的机械式语言,总体给读者以较高可信度,且在数字化时代,我们更愿意相信电脑系统的计算与分析能力,怀疑人工对数据的计算、统计,认为其出错率相对较高。但自动化新闻准确度依赖于基础数据、算法程序的正确,其生产需要高质量与可读取的完整数据形式,在Dreamwriter生产的信息中,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是位女士,却写成“他表示”,这提醒我们,数据在进入系统时需经严格检验,包含凌乱格式与错误的数据将导致自动化信息发布的混乱。

相应地,自动化新闻的客观性也有待检验和批判。首先,系统严格遵循预先定义的规则分析数据并生产叙事内容,降低人工生产时的偏见度,但此公正需基于完整、正确的基础数据和无偏见的预写程序之上。其次,该技术装置增强叙事客观性的同时,却消解了传统写作赋予新闻内容的意义,不得不反思其生产的叙事是否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新闻。

在中国新闻学中,陆定一对新闻的定义至今仍是通用的概念之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4]。新闻的本源虽讲究用事实说话,提倡新闻客观性,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和传播而形成的信息,但新闻是报道,而非客观事实本身,被报道出的新闻是经过报道者(记者)对客观事实的主观反应之后而形成的观念性信息,带有主观意向性和多样性,不同情境所需新闻报道的偏向性各异,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体现出记者个性风格与差异。在不考虑算法设计者主观性的前提下,Dreamwriter生产的内容是无主观偏向性的非观念性信息,这从某一角度来说可视为客观性提高,但却与该新闻的定义相背离,并带来新闻的同一性、同质化现象。

以上对自动化新闻实践现象的分析,可看出它给社会和人带来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异化。自动化新闻机械化、系统化、数学化逻辑下生产的内容,加之系统处理器的指令权与回答的可计算性,按照刺激—反应原则,影响着人的思维模式与生活方式,麻木、机械取代此前传统实践下的自由、丰富,共存的多维性和不确定性消解。作为数字化产物的自动化新闻生产的内容缺乏人文关怀的温暖,将人更加带离现实世界,技术作为一种中介,传统的记者写作通过技术媒介已将人与现实世界隔开一层,加上自动化装置介入生产,人距离现实本真的生活层面越来越远,自动化技术的新奇感使人渴望尝试并不自觉陷于其中,在阅读时仔细寻觅机器人生产的痕迹或是好奇自己获得的个性化内容如何与别人不同,导致主体性在某种程度上的缺失。而传统写作的聚焦从记者角度来看,它触及了生存的本真层面,记者亲身参与具体实践中,生产的内容拥有温度和个性,从消费者来看,其接收到的内容也更为接近现实层面。

最重要的是,此装置的本质反映出技术的本质,也挑战着人在技术化、数字化时代的生存。技术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的生活,可解放劳动力和减轻负担,但技术装置范式在解除人参加具体社会实践的同时,也改变了人参加现实的本性,且手段愈发隐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生活。此外,人使用技术时,须按照其制定的理性逻辑行事以保证技术效率优越性的发挥,却限制了个人能力的发挥。所有技术现象,如VR、游戏新闻、无人机等,都与自动化新闻现象一样隐藏着技术本质,在理性化的影响下,过于追求效率以及技术带来的各种物质生活方式,使人远离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沉浸于技术带来的“超现实”中,接受其物化,失去特质和个性差别,也取消了人使用工具的主动性,使之变为“被动的、为机器服务的动物”[5],人类主体逐渐依附于理性技术并成为其附属品。

4 呼唤聚焦

自动化新闻与传统记者写作需从竞争、辅助、融合三个维度看待,是主客体关系,并非互相取代。人始终是新闻制作的核心要素,技术作为辅助,算法系统分析数据并根据内在联系提供数据支撑、发现有趣故事,提供第一拟稿(数据表格),记者将其作为参考,进行深度加工和丰富,省去大量繁琐数据整理、归纳、对比、分析的工作量,记者职能和分工发生转变,更多关注采访关键人物、深度分析和调查报告,也需监督基础数据的正确性。

上文通过自动化新闻现象透视出的技术消极影响呼唤着聚焦,对本真生活层面的深度的追求呼唤主体再次面向真实世界,通过聚焦实践回归世界深处和现实本身,回归主体性、人性和人作为存在的完整性。而保持“聚焦实践”与“装置范式”间的平衡与张力,保证新闻生产的异质性,从而影响读者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维护人在数字化时代中主体性地位和该有的生存状态,是自动化新闻带给我们的关于技术的“思”。

5 结束语

伯格曼“装置范式”技术哲学带给人的是反思和批判,处于数字化时代,对现代技术结构和技术本质的“装置范式”应提倡聚焦现实,保护传统人工写作及其实践,主张技术控制主义,在开发、应用自动化新闻前,需反思自身的目的和价值,有效控制自动化技术并将其当作恰当工具使用,使其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最重要地,是要清醒认识和反思人在数字化时代中的生存问题,不唯技术的同时合理利用技术,保证人的主体性,在平等的基础上保证多样性与丰富性。

参考文献

[1]Peter Brown, Arjen van Dalen, Nick Diakopoulos, Konstantin Dorr, Mario Haim, Noam Lemelshtrich Latar,Claire Wardle. Automated Journalism[R],American:Tow Ceter,2016.

[2]舒红跃,朱葆伟.技术现象学还原与海德格尔技术观批判[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11(1).

[3]傅畅梅,陈凡.伯格曼“装置范式”的技术本直观解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7,9(3):23-28.

[4]黄旦.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构建——对三个新闻定义的解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1):24-37.

[5]刘易斯·芒德福.技术与人的本性[M].陈允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聚焦生存
浅析当下国内类型电影的现状及对策
在劳动中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