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动创建“新丰江水库(万绿湖)生态特区”

2016-11-16 22:22徐智敏李玲
环境 2016年10期
关键词:河源市河源东江

徐智敏+李玲

深莞惠(3+2)经济圈包括深圳、东莞、惠州、河源、汕尾 5市(以下简称“(3+2)经济圈”)。区域内各地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资源环境禀赋不同,有效发挥各地优势,切实推进区域合作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作为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饮用水源地,河源环保工作如何有效融入和推进“(3+2)经济圈”环境保护一体化,推动区域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推动区域绿色发展,令人关注,也令人期待。

推动创建“新丰江水库(万绿湖)生态特区”

(3+2)经济圈区域环保一体化,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优化空间布局。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有效推进红线区生态保护与整治修复,构建区域生态红线安全格局。按照国家与广东主体功能定位的要求,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落实科学合理的空间发展格局。建立“分区管理、分类指导”的环境管理体系,确定相应的水、气、土等专项环境质量目标、指标和管理要求。

基于区域差异性原则,深莞惠(3+2)经济圈区域建设模式可分为经济优势型、生态优势型和均衡发展型。深圳、东莞、惠州可定位于经济优势型,重点是加强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同时积极推进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服务业在三产中的比重。汕尾可定位于均衡发展型,在发展中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做好生态化转型,完善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河源作为全省的生态屏障与重要饮用水源地,又是(3+2)经济圈的腹地,可定位于生态优势兼均衡发展型(并可具体划分为:万绿湖集雨区定为生态优势型,其它区域定为均衡发展型),即在发展中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开发的重中之重,既要注重完善区域“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的生态系统,又要注重改善投资环境,建设绿色城镇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走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

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有必要建立“新丰江水库(万绿湖)生态特区”,编制科学全面的保护实施方案,在全国率先创建“新丰江水库(万绿湖)生态特区”。 要用好立法权,制订《新丰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制订完善特殊优惠的生态政策,采取因地制宜的有效措施:实施差别化政策,让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优先落户,对于有利于生态特区建设的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或税费减免等政策。要建立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出台《东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激励办法》,探索建立政策激励、资金激励、实物激励、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多方面有机结合的多维长效生态保护激励机制。要加强水源涵养林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和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建设;加强旅游业和现代生态农业发展。通过生态特区建设,主动引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提升区域性环境质量。

做好东江“水塔”和区域生态环境“守望者”

河源市要全面融入(3+2)经济圈,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积极实施“南融行动”,突出环境保护的共识、共治与共赢,与新兴产业发展一体化、交通运输一体化、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一体化和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相互衔接,共同推进,确保区域的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

发挥水资源优势,坚持做好东江“水塔”。东江是广州、深圳、东莞、惠州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4000多万居民群众重要的饮用水源,东江水质的好坏,关系到下游几千万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关系到东江流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东江干流全长562公里,其中河源段长254公里,占东江全长的45.5%,河源市域面积87%属于东江流域。东江最大的一级支流新丰江(常年径流量占东江径流量的23.5%)以及华南地区最大的两个水库——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也分布在河源境内,库容分别为139亿立方米和19.4亿立方米。

东江无疑是政治水、经济水、生命水,作为当之无愧的东江“水塔”,河源市应继续将东江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予以呵护,为(3+2)经济圈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基础。

发挥GEP比较优势,成为深莞惠生态环境“守望者”。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以核算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为基础,以衡量区域生态功能服务价值核算体系,能反映健康的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价值,对于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区域生态安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编制河源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推进河源市自然资源资产的管控,确保“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的底线,生态保护的红线”,不但可以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牢筑深莞惠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生态屏障”,而且可以持续发挥河源的GEP优势,体现河源良好的生态优势和经济价值,为做好深莞惠生态环境“守望者”注入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推动河源绿色发展,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以区域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优化产能布局,对新增产能实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总量控制指标“双控制”,引导新增产能质量提升和合理布局。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抓手,腾容量促发展。以生态红线为“杀手锏”,实现空间管控,严格落实国家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确保“工业进区、产业进园、保护进线”。以环保准入为“控制器”,实施源头控制,实行“三不”政策。以提高环境标准为“调节阀”,促进产业转型。通过提高环境标准,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环境压力,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

创新长效机制,提升环境质量,保障生态系统安全。加快配套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切实解决影响群众生活环境难点顽症,全面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扎实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逐步提升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加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力度,推动一批乡村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建立环境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定期开展区域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

强化五个手段,统筹协调推进,提升创建工作水平。强化考核问责,推动《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强化环保执法,积极推进建立区域环境联合监察、跨界交叉执法的工作制度度。强化能力建设,提升环保精细化水平,推进智慧环保体系建设,提升环保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开展联合应急演练。强化交流合作,引导、支持河源市企事业单位与深莞惠地区科研院所、高校开展产学研等各种形式的交流合作,不断提高河源环境管理和环保工作水平。

猜你喜欢
河源市河源东江
沿岸而生
近期原创作品
广东自然学院河源分院成立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叶丽娟作品
原因
浅谈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
粤东北山区绿色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不能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