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东北抗日联军》的人物形象

2016-11-16 10:31赖巧琳
大观 2016年9期
关键词:还原人物形象历史

摘要:近几年,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火爆荧屏,但某些作品却充满了诸如手撕鬼子等夸张的情节,饱受观众诟病。《东北抗日联军》如同一弯清流,一扫抗日神剧的荒唐和无知,围绕着历史事件成功塑造了赵尚志、杨靖宇、赵一曼等众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历史;还原;人物形象

作为一部制作精良、尊重历史的抗日题材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抗日画卷。人物形象的精雕细琢,让观众随同剧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为每一次胜利而欢呼,为每一次失败而落泪。本剧采用了顺序的描写手法,九·一八事件后,剧中的主人公陆续出场。这其中有抗联主将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赵一曼,他们在历史上均有详细的记录;也有同情革命的知识分子徐少飞、于芳琪、章氏兄妹;草莽英雄谢氏父子、李根等,这些人是时代缩影下各层人民的代表。年代久远,很多真实的面目变得模糊,尤其是抗联英雄,大多给后人留下了辞典化的人物介绍,而忽视了英雄本身的七情六欲,电视剧在这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这也是本剧的成功之处。至于那些虚构出来的人物,尽管无真名姓可循,但是他们也是千千万万反抗的国人代表,他们的事迹是当时东北人民反日事件的真实写照。《东北抗日联军》通过对剧中各色人物的刻画和精雕细琢,最终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个立体的人物形象。

一、英雄性格的立体饱满

赵一曼、杨靖宇等抗联英雄是剧集中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东北抗日联军》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从大处着眼,紧扣他们的气节和精神,同时注意从小细节方面表现英雄内心的涟漪和动荡。与普通人相比,这批抗联主力皆是共产党员出身,具有虔诚的信仰,未到东北之前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他们有坚定的理想和目标,心怀天下却又脚踏实地;对抗日事业九死而不悔。剧中在突出他们威武不屈的英雄形象同时对细节方面进行了适度的描摹。如赵尚志因发动工人运动而被铺,在狱中继续进行反抗斗争,面对敌人的盘问时,他的机智和灵活让他获得了更多越狱的机会。党内左倾路线横向,赵尚志被解除职务后,他以头撞树来表达内心的愤懑与委屈。到苏联之后被苏共认为是可疑分子关押,他没有任何慌乱,一直据理力争。回国之后不顾组织对自身的误解,迅速投身抗日,把个人荣辱完全置之度外。杨靖宇在战场上威风凛凛,令伪军闻之名而胆怯。而与少年团的孩子一起时却尽显柔情之态,如一个邻家叔叔和蔼可亲。当面对日伪军的疯狂围剿和追捕时,他的沉着冷静让敌军惶惶不安,必欲抓之而除大患。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忘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敌人,实践了他以身报国的誓言。赵一曼与民间义勇军相处时,并没有适应这伙草莽英雄的粗俗与不羁,但她克服了自己的心理负担,用女性的温柔和军人的坚毅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负伤被铺后,日伪军的严刑拷打没有摧毁她钢铁般的意志,反而赢得了对手的反思与忏悔。临刑前给爱子的遗书,透露出一个母亲的不舍与歉疚。这些主要人物的刻画,没有空洞的说教,也没有华丽的台词,但却是真实的成长之路。他们并非一出场就是完美性格,而是伴随着缺点一路走来,脚踏实地,从凡人到英雄,让观众在感同身受的同时,获得深思与提升。

二、 知识分子的自我成长与升华

高尔基说:“历史是知识分子文化活动的结果。”知识分子历来被誉为历史的晴雨表,体现正义和良知的一个群体。《东北抗日联军》中的徐少飞、章氏兄妹即是那个时代典型的知识分子代表。他们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单纯乐观,接受过正统的大学教育,有年轻人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抱负。但日本的入侵让这些天之骄子感受到了理想的失落和现实的血腥。如果自欺欺人,躲在家庭编织的象牙塔之内,他们可以衣食无忧地生活。但是这批青年学子没有这么做,而是毅然踏出了反抗之路。他们并不是天生的革命者,诸多优秀品质都是在后天的斗争中形成。如章氏兄妹开始时全凭年轻人的热情和好奇踏上了抗日之路,并没有做好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章竞洋刚进游击队时,对队员的粗野颇为蔑视,不时发生冲突,但在目睹曾经调戏过自己的李根为救队员牺牲后,一改大小姐的骄纵态度,每日刻苦练习枪法,被围困时主动与日军头子挑战,宁死不降,实现了精神的升华。章竟洲逃婚参加义勇军后接触到实际的残酷斗争,无法适应战斗环境,直至思想妹妹的牺牲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脆弱,从而开始向一名真正的战士靠拢,走向了理性和成熟。尤其是在饱受日军细菌实验毒害后,他坚持用自己的身体作医学标本来配制疫苗,为抗日救国捐献出了一份赤子之心。徐少飞最初以开明知识分子的身份活动,支持反日事业,愿意出动家中资产帮助共产党和抗联部队,但涉及到具体的斗争则置身事外,不愿过多插手。随着形势的严峻和思想的成熟,他的态度有了很大改变,不再明哲保身,而是主动参与,散尽家财为国效劳,人格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在国难面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献身祖国,实现了自我的成长之路与心灵升华。

三、底层小人物的顽强与抗争

上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萧红写作了《生死场》,以九·一八事变为大背景,写出了“蓝空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的血土上的铁一样重的战斗意志” ,赞扬 “这些蚁子一样的愚夫愚妇们悲壮地站上了神圣的民族战争的前线。”在本剧中,底层的小人物即站在了民族的最前沿,亲身经历日军的蹂躏,苦难日益加重。但他们总没有放弃斗争,而是用微薄之力,为生而死。剧中的宋妈即是这样。她的家人全部被日军所害,如果不是复仇的心态在支撑,宋妈很难活下去。面对凶残强大的敌人,宋妈隐忍地活着,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机会。最后她选择了对横路嘉一饭菜投毒的方式来结束这匹恶狼的生命,饭菜端上桌后,宋妈的不安被敌人看出了端倪。为了实现目的,宋妈坦然地以身试毒,与敌人同归于尽。与宋妈相比,大魁的觉悟也高不到哪里去。他本来是乡间的“衙内”,仗着父亲的势头过着浪荡子的生涯,勇敢正义向来都不是他的美德。但是弟弟三魁的惨死让他意识到了日军的残酷。尤其是看到鬼子毁了自己的家乡大肆屠杀自己的亲人后,那种埋在心底的恨意突然萌生。在果断的人生选择中,他作了平生最勇敢的举动,主动把日伪军带进游击队设置好的包围圈,在自我牺牲中实现了报仇夙愿。像宋妈、大魁这样的人物是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写照,尽管出身不同,性格不一,反日的动机多样,但是他们的存在,“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

【参考文献】

[1]高尔基.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M].李玉祥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

[2]萧红.生死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赖巧琳(1981-)女,重庆开县人,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影视。

猜你喜欢
还原人物形象历史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还原”范冰冰
收藏在“还原”中添趣
简析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
新历史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让人物形象定格在经典细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