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生教授培本通络法治疗心病临床验案举隅

2016-11-17 12:32焦志玲曲东辉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心病

焦志玲 曲东辉

【摘要】通过分析总结曲生教授治疗心病验案,来探讨曲老的用药经验以及临证思维与辨证方法,为心病的辨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名老中医;曲生;心病;临床验案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12..02

曲生教授,吉林省著名老中医,为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一直工作在中医临床、科研一线,精读经典,广阅名著,将理论同临床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内科杂病,中医造诣颇深。曲老通过50多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辨证思维方法,尤其擅用脾肾双补,培本固元法治疗各种心脏疾病。兹举例如下:

1 治疗胸痹心痛验案

张某,女,62岁,近2月劳累及情绪激动后出现心前区疼痛,并向左肩臂放射,每次发作约数分钟,休息后可缓解,于附近医院就诊,诊为“心绞痛”,先后服用“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药,症状改善不显,慕曲老之名求汤药调治,症见:阵发性胸闷,心悸气短,精神疲倦,肢冷怯寒,食少纳呆,大便时有溏泻,舌质紫暗,脉沉细涩。BP 150/90 mmHg.,心率70次/分,律整,心音低钝。查心电图:V1一V3导联ST-T改变。依其症舌脉表现,辨证属阳虚血瘀证,中药治以温补脾肾、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法,方药予曲老经验方——培本通痹汤加减:黄芪50 g,仙灵脾30 g,枸杞子30 g,补骨脂30 g,当归15 g,桂枝15 g,党参30 g,白术20 g,茯苓15 g,柴胡10 g,枳壳15 g,丹参15 g,川芎15 g,红花10 g,炙甘草10 g。7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 ml,每次100 ml, 日2次口服。

二诊:服上药7剂后,患者自述仍时有心悸而痛症状,余症均明显缓解,于原方中加入乳香15 g、没药15 g,生牡蛎30 g,嘱其继进7剂。

三诊:服上药7剂,胸闷痛、心悸气短症状偶有发作,肢冷怯寒等症进一步改善,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继服一诊方6剂。

四诊:患者告知诸症悉除,舌暗红,苔薄白,脉细,复查心电示大致正常心电图,临床治愈,巩固服药7剂。

[按]曲生教授认为本案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脾肾阳虚为本,标实以瘀血为患,病位在心,而本源在脾肾,脾肾阳气不足,生化乏源,无力助心阳推动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血行瘀滞,心脉痹阻;同时心之阳气不足,血脉失于温煦,阴寒之邪乘虚而入,寒凝血瘀,心脉痹阻而发病。曲老采用健脾补肾、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法,临床效果满意。曲老认为方中黄芪、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以滋生化,脾气充,则余脏皆得温养;仙灵脾、补骨脂温补肾元、以助心阳;桂枝温通心阳;枸杞子滋阴补阳,求阴中求阳之意;柴胡、枳壳,一升一降,条畅全身气机;丹参、当归、川芎、红花,理气药与活血药同用,气血双调,气行则血行;炙甘草既调和诸药,又健脾益气,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脾肾、活血通络之效,药理证明本方又具有扩张冠脉、改善心肌供血、降血脂的作用。

2 治疗心悸临床验案

王某,男,48岁,阵发性心悸、胸闷不适1年,近半年来早搏频繁。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味,体型偏胖,查BP:130/70mmHg,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呈二联律。现症:心悸不宁、胸闷气短,动则尤甚,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失眠多梦,食少便溏,口唇淡暗,舌胖大,有齿印,苔白腻,脉沉细无力。依其症舌脉表现,辨证属脾肾阳虚,痰阻血瘀之证,中药治以益气健脾,温肾助阳,化痰通络之法,予培本通痹汤加减:黄芪50 g,仙灵脾30 g,枸杞子30 g,补骨脂30 g,当归15 g,桂枝15 g,党参30 g,白术20 g,茯苓20 g,山药10 g,丹参15 g,川芎15 g,龙骨30 g,牡蛎30 g,炙甘草10 g,薏米30 g。7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 ml,每次100 ml,日2次口服。

二诊:服上药7剂,症状明显好转,早搏基本控制,胸闷、心悸、气短减轻,仍饮食、睡眠欠佳,中药加入酸枣仁25 g、夜交藤15 g、焦三仙各15 g。

三诊:服上药15剂,早搏已控制,胸闷、心悸、气短症状消失,饮食、二便、睡眠正常。

[按]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怔忡”、“脉结代”等范畴,病位在心,与脾、肾关系密切,曲生教授认为该案心悸病因较复杂,既有脾肾阳虚,心阳不振之虚象,又有湿浊内盛、血行不畅之实象。属本虚表实之证,心主司阳气,主血脉,居上焦,为阳中之阳脏。心肾阳虚生内寒,寒客于脉中,瘀血内生,运血无力,而致心失所养,悸动不宁;脾为后天之本,脾气虚既可使后天生化不足,气血不充养心脉而使心气、心阳不足,又因脾虚痰湿内生,阻络心脉,导致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安。故方药选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以益气健脾,使脾土健运,断其生痰之源,不治痰而痰自除;仙灵脾、补骨脂温补肾阳,益火生土;当归、桂枝温经通络;丹参、川芎理气活血化瘀;龙骨、牡蛎镇心安神;炙甘草即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虚实兼顾,标本同治,气血阳气充足而心脉得养而通,故应手而效。

3 治疗心衰验案

陈某,男,70岁,工人。风湿性心脏病 10余年,近1周因气候转凉,病情加重。现症:胸闷心悸,喘促气短,咳吐白色泡沫痰,精神萎靡,颜面虚浮,形寒肢冷,尿少,两颧暗红,口唇紫绀,舌暗胖,边有齿印,尖有瘀点,苔白,脉结代。颈静脉怒张,心尖搏动弥漫,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心率106 次/分,律不齐,可闻及频发早搏,肝下界肋下锁骨中线处5 cm,剑突下4 cm,肝颈回流征(+),双下肢水肿,依其症舌脉表现,辨证属脾肾阳虚、水瘀互结之证,中药治以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方予培本通痹汤加减治疗:熟附片10 g(先煎),黄芪50 g,仙灵脾30 g,白芍10 g,白术 15 g,干姜10 g,桂枝 15 g,泽泻15 g,党参30 g,当归20 g,茯苓 30 g,葶苈子10 g(包煎),炙甘草9 g,桑白皮20 g。5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 ml,每次100 ml,日2次口服。

二诊:服药5剂后,心动悸,胸闷气短,喘促症状减轻,小便增多,口唇转红,心率 80 次/分,律不齐,可闻及偶发早搏,神清纳健,双下肢水肿明显改善,久病有瘀,加丹参15 g,川芎10 g,红花10 g。

三诊:原方继进15剂,心衰诸症消失。

[按] 曲生教授认为本案心衰乃因该患年老体弱,阳气早衰,影响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使水液代谢失常。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肾失开阖,不能化气行水,则可致水湿内停;该患患痹证日久累及于心,气血凝滞为瘀,瘀血与水气互结,加重心脉痹阻,心失濡养故发胸闷心悸;胸阳不振,水气凌心则胸闷而喘;阳气衰微不能温煦四肢,故形寒肢冷;阳虚膀胱气化不利则下肢颜面肿甚,舌淡胖,有齿印,舌尖瘀点,脉结代,皆为心阳不振、血脉凝涩之象。血为气之母,血充则气旺,血衰则气少,故气虚补气不忘补血。且气血以温为宜,气得温则行,血得温则活,水得温则化,温阳应贯穿于心衰病治疗的全过程。同时心衰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瘀,气虚则血瘀加重,气行则血性,补气则助化瘀。故治当温补脾肾以助胸中阳气振奋,利水消肿,再拟活血化瘀、益气通络养心之法以调养之。方中附子辛温大热,下温肾阳,阳气足则化气行水,使水有所主;干姜宣散,佐附子以助阳,是主水之中而又有散寒之意;党参、黄芪益心肺之气,白术益气健脾燥湿,使水有所制;茯苓淡渗利湿,佐以白术健脾,与泽泻合用,加强利水渗湿之功;桂枝能温心阳,助阳化气,以行水湿痰饮之邪,并能通血脉,止悸动。《神农本草经》云,芍药“利小便”,而行阴利水,同时可制附子之干燥。二诊丹参、川芎、红花10 g理气活血化瘀,气畅则血行,瘀血自除,诸药合用,有补有泻,共奏温阳利水、活血化瘀之功,故临床疗效颇佳。

培本通痹法是曲生教授针对阳虚血瘀证的心脏病患者,并依据中医经典理论和辨证施治原则,在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总结出来具有健脾补肾、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作用的有效治法,有一定的优势,疗效显著,且毒副反应小,临床应用具有重要价值,但心病的病情复杂多变,故在临床运用时,应根据病情具体辨证加减变化。

猜你喜欢
心病
“糖心苹果”是“生病苹果”
便秘是否也是一种心病?
杧果幼果黑心病与土壤理化性状的相关性
老人心病难消除 法律服务来协助
关注孩子的“心病”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肝病候”“心病候”导引法
古人医心病
苹果两种栽培模式下霉心病发生状况调查分析
畜禽养殖禁养区 2017年养殖业的一大心病
莫让“心病”抢走“好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