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我手 绘杭城

2016-11-17 11:09
焦点 2016年8期
关键词:杭州人文化宫笔尖

媒体人施颖小时候学过西画,20年之后重拾画笔,而施爸爸是退休之后才开始学习国画,却画得惟妙惟肖,他们一点一滴地将杭州一些已经失去或者即将逝去的老建筑用笔尖记录下来。

“现在给我提供故事的大部分是30年前的中产阶级,那个时候他们住的真是五花八门,有住改造后的庙堂的,有住无独立厕所的小楼,有住的一楼长满青苔的简易洋房……那个时候大家住的都不怎么好,对比现在,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在作画过程中,施颖深刻体味到了杭州这座大城市在短短几十年内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可能也是因为走得太快,留下了很多遗憾,“当时的拆拆拆,把很多精华都拆没了。比方说水星阁,它原来是一个小山包,开满了梅花,上面有个阁就叫水星阁,而下面有个小湖泊,这些当时都被拆没了,原地建起了电子管厂。现在,厂也早就没有了,被高楼大厦替代了。整整两个时代的印记都拆没了,却连一份完整的资料都没有留下。”

提起找资料,施爸爸就有点痛心疾首:“我们想要杭州老图书馆的影像资料,结果图书馆的员工找不到;我们去问老工人文化宫的员工要曾经文化宫的资料,他们也没有。”由于保护意识薄弱,很多老建筑的图片资料并未被官方完整保留,为了将老建筑清晰地描绘下来,他们经常需要采访很多老住户,在大家的交流回忆中去寻得当初模样。

然而,两个人的努力已经唤起了一大批老杭州人的回忆,有几十年前奎垣巷的春天,有武林门的巍峨,更有解放路的繁华甚至忠义桥的坚忍等。这当然是大部分50后、60后和70后的回忆,万万没想到,还引起了90后的共鸣。

“有一个90后的孩子给我留言,让我画他上学时的十一中。”施颖觉得非常惊讶,“虽然他说话行事非常有个性,但是能够感受到他对学校的怀念,非常令人感动。”无论建筑如何变化,曾经生活过,留下的记忆,那便是个人最弥足珍贵的财富,施颖和施爸爸为大家打开了一扇“回首往事,你我恍若昨日”的窗户,柔暖了一片杭州人的心。“好可惜,好可惜,好可惜!”施爸爸在交流过程中,不时地摇头,他非常可惜杭州古建筑保护的不足。“如果,当年有像贝聿铭这样的建筑大师像规划苏州一样,为杭州做一份规划,也许我们的南宋古都可以留下更多的印记。”

“不要说南宋古都了,我小时候的小学、初中、高中甚至连大学都不在了,搬迁的搬迁,合并的合并,连给我们寄托相思的地方都没有了。”施颖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然而城市高楼林立的同时,眼睁睁地看着很多古建筑就此在土地上灰飞烟灭。

“还是希望能够对老建筑多一点宽容,继续保持50年以上老建筑不随便拆除。”施爸爸对古建筑的爱恋,也是支撑他们继续下去的动力,用手中的画笔还原杭州的一幢幢老建筑,画下一个个普通人的“曾经梦”。

“我们会继续下去,觉得它是在传递一种正能量,现在很多人会觉得只是碎片没有吸引力,但是一旦多了形成拼图,肯定会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施颖和施爸爸的力量有限,然而,笔尖有力,暖流如注。

猜你喜欢
杭州人文化宫笔尖
巧进文化宫
寻找笔尖上的少年
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新形势下文化宫更适于群众文化需求的运营模式探究
记忆里,憧憬中
与莲共浴
深情笔尖下的西部惊叹曲
笔尖上的“京味儿”
105对新杭州人圆了集体婚礼梦
最美杭州人 共筑最美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