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家园林建构中的文化地理要素表达
——以颐和园为例

2016-11-18 02:57陈媛媛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颐和园皇家园林

陈媛媛, 孟 斌, 付 晓

(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文理学院, 北京 100191)



中国皇家园林建构中的文化地理要素表达
——以颐和园为例

陈媛媛, 孟 斌, 付 晓

(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文理学院, 北京 100191)

中国皇家园林在其建构过程中,将文化要素与地理环境有机融合,构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源泉。以清漪园(颐和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自然地理环境的解析,包括园林选址、山水地势和园林总体布局;对社会地理环境的解析,包括意识形态、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对建筑构件、道路桥梁、栏杆、门窗、匾额、瓦当等细部装饰图案文化符号的提取与解读,提炼其园林文化表达要素与象征语义之间的联系,为北京和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建构与创新提供研究基础。

皇家园林;建构;符号化;表征;颐和园

0 引言

颐和园在清代乾隆皇帝建造之初名为清漪园,后经慈禧重建改名为颐和园,是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社会意识形态、民族文化、绘画艺术、文学及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颐和园的建造不仅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反映,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成与光大。在创造园林之时,建造者不仅利用地理环境本质,更赋予其文化内涵,物化的园林实现了文化的再现与传承。

不同的学科领域,对文化表达有不同的理解,有社会学者认为,文化即是一种表达,这体现在人类学家所研究的社会关系、象征符号以及各种人造物品上。人类学家对文化的研究是把某种文化的表达再次呈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翻译。[1]在产品设计中,文化表达要素包括:文化符号、形态语意、色彩语意、材质语意;[2]在建筑装饰领域,文化表达要素包括:文字直述、实物再现、抽象图案、传说典故的教化。[3]

本文从中国皇家园林建造的文化地理要素分析入手,通过对颐和园建造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分析,以园林造型和细部装饰的符号化表征,诠释颐和园的文化地理特征,为北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提供实证研究案例。

1 颐和园园林文化表达的自然地理环境解析

在中国古典园林建造中,用相地表达来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对园林建造的影响。在《园冶》“兴造论”中有“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之说,说明“相地”是所有“兴造”的首要环节,提出相地与造园的关系是“相地合宜,构园得体”[4],相地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提供择址的依据;二是对用地基址进行全面勘察与构思。[5]颐和园的选址充分表达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建造的影响。

1.1 自然地理环境与选址

道家思想讲求“顺应自然”,反对“背道而驰”,反映在园林中则是尊重场地的自然条件,“因山就势、临水凿池”。颐和园选址在北京西北郊,早在元明时期就是一处风景游览圣地。连绵起伏的西山在香山处折向东延伸,玉泉山和瓮山两座走向相互垂直的小山岗在西山的腹心地带平地而起,附近泉水丰沛、湖泊罗布,于两者之间低洼地带汇成了瓮山泊,进而形成了一片近水远山彼此烘托映衬、宛似江南的优美自然风光。清初时期,康熙皇帝己经在西山一带先后修建了香山行宫、静明园和畅春园,直至乾隆十四年,三山五园中的四园已经建成,清漪园位置正好处于中部,西接香山和玉泉山,东临畅春园和圆明园,正好将四园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了五园相互借景的皇家园林群,可谓是“一园建成,全盘皆活”[6]。山嵌水抱的格局,近中远的多层次景观,三山五园的纽带地位,这些都成为清漪园“顺应自然”而建造的有利条件。见图1所示。

1.2 园林的总体布局

园林的总体布局也称为立基,而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布局是总体布局中最重要的部分,我们从山水布局来讨论颐和园对道家“天人合一”“阴阳相生”等思想的文化表达。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天地一体的整体观念与和谐准则,崇尚自然、道法自然,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境界。中国古典园林从自然界的山水中汲取灵感并在自己的壶中天地里缩移摹拟,这一切都源于对自然山水的崇拜。以山水悟道,道化山水,山水成为了老庄思想落实在客观世界的重要媒介。清漪园建成之前,虽有瓮山及瓮山泊,呈北山南水之势,但两者的联署关系并不理想,甚至是尴尬的。[6]如图2所示,瓮山山形比较呆板而又是一座“土赤坟,童童无草木”的秃山,并不太受游人重视。而瓮山泊面积较小且与瓮山未形成山环水抱之势,反而有些“背道而驰”[6]。因此在建造颐和园之前,首先完成的工作即是对瓮山及瓮山泊进行改造,挖湖堆山,在扩大瓮山泊面积的同时改造瓮山,使其融入西山“山水绵延”的大环境中。改造前后的颐和园山水格局如图3所示。

山水改造之后,昆明湖与万寿山形成了一种山水相依的太极关系,山的阳刚与水的阴柔相互契合,象征着宇宙的生生不息。万寿山的前山与后山也是一阳一阴,蕴含着刚与柔、动与静、显与隐的变化。山南水北为之阳,山北水南为之阴,所以前山前湖景观空间开阔、色彩富丽,建筑布局严整,以山势取胜,呈现阳刚之美;而后山后湖景观则较为收敛,色彩朴素淡雅,建筑布局也比较轻松自由,以山水情趣见长,展现的是一种阴柔之美。此外,昆明湖上“一池三山”的皇家园林传统山水布局模式也是道家神仙思想的体现。南湖岛、治镜阁、藻鉴堂三岛,为传说中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象征着江山永固、长生不老。

2 颐和园园林文化表达的社会地理环境解析

颐和园的建造融入了建造者乾隆皇帝的主观意愿,这些意愿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即是当时的文化。以下从意识形态、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等方面入手讨论颐和园对儒家、道家、佛教、农耕、皇家、民族文化等的表达。

2.1 意识形态

自西汉之后,普遍认为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并被民间接受和认可,是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传统。儒家推崇孝道,百善孝为先,以孝治天下,皇家园林中体现的孝心不仅是作为儿子的皇帝心意的表达,也是作为君王的一种政治姿态,以此将自己对儒家文化的推崇彰显于世。在清漪园时期,乾隆为表达对笃信佛教的太后的孝心,在万寿山中轴线上修建了大报恩延寿寺以及佛香阁。同时,帝王也通过各种建筑、园林小品、山石等造型来表达其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勤政、亲贤的治国理念。景石的代表“青芝岫”便是对中国传统审美及写意文化的表达,即象外之境、言外之意。昆明湖北岸,长廊邀月门之旁,乐寿堂西侧,有一处小园子名叫“扬仁风”,园名出自《晋书·袁宏传》中“辄当奉杨仁风,慰彼黎庶”。袁宏从吏部出任东阳太守,谢安为了试探袁宏的智慧便以扇赠行,袁接扇答到:我会用此扇奉扬仁风,治理安抚黎民百姓。[7]园中建筑为扇面造型,配合扇面铺装点名主题,乾隆建设此园意为彰显自己实行的是“仁政”,仁政也是儒家思想中的治国思想,如图4所示。

2.2 经济形态

“农,天下之大本也”[8],同历代帝王一样,清朝统治者也提倡“耕战”,下诏劝农,并以“帝亲耕,后亲蚕”之类的仪式和奖励农事的政令,鼓舞天下农夫勤于耕作。在皇家园林中也常有劝耕重农的环境设计。

西山水源充沛,地下水位高,因此西山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据推测早在唐朝就曾在此种植水稻。[9]进入清朝,京西水稻种植得到了几朝皇帝的重视,康熙、乾隆帝素来有重阳节登玉泉山观看西山下水稻农事的习惯。清朝京西稻田不但遍布于御园的周边地区,而且在园中也开辟了许多稻田,如康熙在自己的行宫畅春园内种植水稻试验田;乾隆在颐和园东堤外建设稻田;圆明园内亦建设有大片稻田,且专门建设园林景致,以便登高观赏稻田风光。

另外,颐和园东堤之上有镇水的铜牛,代表风调雨顺;昆明湖西岸有耕织图,展示男耕女织,两者遥遥相对,象征着中华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清朝初期,颐和园在经过了多年的营造之后,湖山之间的亭台楼阁已初具皇家园林富丽堂皇的气势与规模,只有在玉带桥西北的稻田水景尚保持着原始的村野风光,稻田棋布,桑叶葳蕤,一派水乡湿地景象。[11]可见,乾隆重视农桑的指导思想影响着造园艺术上空间的表现。

2.3 政治形态

封建专制统治皇家文化最突出的表现为皇权至上、君权神授,在园林建造中通过对建筑分级、色彩分等来表现皇家文化。颐和园的宫廷区设在前山南侧紧接园的东宫门,是由仁寿殿以及两侧配殿、内外朝房、值房等三进院落组成的严整又均齐的建筑群,节奏整齐,等级分明,突出了封建皇权的无上至尊。颐和园建筑中常见到重檐庆殿、重檐歇山式屋顶的高等级建筑形式,以及只有宫殿和皇家大庙、园林等建筑才能使用琉璃瓦。从色彩上更是彰显浓重的皇家文化氛围,皇家园林建筑多用黄色、绿色、蓝色、红色等高识别度的色彩,如图5排云殿整齐的布局,图6佛香阁局部。

清朝统治时期出于对政治稳定的考虑,对蒙、藏采取的怀柔政策也表现在园林建造中。如清漪园时期宗教建筑可考的共计17处,数量约占建筑总数的1/5,包括佛教建筑11处,其中有寺院大报恩延寿寺、慈福楼、罗汉堂、宝云阁、转轮藏、后大庙、云会寺、善现寺、妙觉寺9处,单体建筑昙花阁1处,另外还有与园林建筑揉融在一起的莲座盘云佛殿和多宝佛塔;反映民间宗教崇拜的建筑6处,其中有祠院广润灵雨祠、五圣祠、蚕神庙3处,单体建筑花神庙1处,另外还有与城关建筑结合在一起的文昌阁和宿云檐2处。[12]这些宗教建筑散布在全园各处,占据着清漪园的显要位置。清统治者于皇家园林中建各种类型的宗教建筑,供奉普遍信奉的神灵以宣扬宗教,巩固其统治地位,也成为国家强盛、疆域稳定、民族团结的象征。[13]

3 颐和园园林文化表达的符号化

颐和园园林文化中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地理要素不仅通过园林选址和建筑及建筑物组群、样式、颜色来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更通过细部装饰的符号化进行文化表征。

表1 颐和园楹联匾额题名寓意及出处

3.1 匾额楹联

颐和园中的匾额楹联许多都是出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诗词歌赋,如知春亭取自苏轼自题画诗《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因知春亭在昆明湖东岸,探出水面,每年春暖花开之际为清漪园最先感知春季之处,因此题名。藕香榭極联:“诸香细褢莲须雨,晓色轻团竹岭烟。”演化自宋施枢诗《沧浪亭》,原诗描写了苏州沧浪亭:“诸香细裏莲须雨,野色轻团竹尾烟。”联语中前半句描绘了一幅细雨浸润下的荷塘景象,营造出一种神清气爽的意境。意境营造中涉及到植物要素,主要是荷花。玉澜堂西侧的湖水中,自乾隆朝起就广植荷花,清香远逸,因而东西配殿有“霞芬”与“藉香”的题名。[14]见表1所示。

3.2 建筑绘画

颐和园古建筑上有许多的绘画装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长廊。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中间建有象征春、夏、秋、冬的“留佳”“寄澜”“秋水”“清遥”4座重檐八角亭。在长廊每间廊子的上方,根据建筑形式不同,画师们在四周的梁、枋等处,分别绘有40多幅大小不同、内容各异、形式多样的彩画。这些彩画按照内容分为:人物故事、山水画屏、花卉翎毛、建筑风景4类。其中人物故事内容最丰富,有200多幅,包括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曲片段等等。这些人物彩画大部分选自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其中以《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5部文学著作占的数量最多。[15]

3.3 雕刻文化

颐和园中的屋檐、栏杆、门窗、灯柱、瓦当滴水等物品上均有大量砖雕、石雕、木雕,雕刻着具有象征寓意的纹饰图案,表达不同的文化寓意(表2)。

如各种造型姿态的龙、凤、神兽,莲花与水浪组合成“一品清廉”,荷花、慈姑、水浪、水草为“固本枝荣”纹饰等;[16]表达宗教文化的纹饰图案有太极图、莲花瓣、忍冬、卍字及梵文等;表达儒家文化吉祥如意、福禄寿、多子多福、富贵荣华等寓意的图案有如意、祥云、蝙蝠、鹿、绶带、寿桃、石榴、葡萄、荷花鹭鸶、牡丹等。见图7所示。

4 结束语

颐和园作为中国皇家园林以及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在其建造过程中依据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山水条件,进行相地择址和总体布局,却又不拘于自然环境,通过对园林的主题立意建造,提升山水品质,并借助建筑(群)以及桥梁、景观小品等的营造,表达建造者的思想意识和当时的社会地理环境;同时,利用匾额楹联、建筑绘画、门窗、瓦当等细部装饰图案,对皇家文化、宗教文化以及人们的美好愿望进行表达,进而形成一种符号化的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表征。这些符号化的文化表征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载体,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基础与源泉。

[1] 赵旭东.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

[2] 张路得.产品设计中文化的表达要素解析及应用[J].包装工程,2011(10):117-120.

[3] 周鸣鸣.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文化表达[J].现代装饰,2015(3):116-119.

[4] (明)计成. 陈植,注释.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56.

[5] 孟兆祯.园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28.

[6]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74,547,545.

[7] 杨祥民.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设计中扇子美学的应用[J].美与时代,2011(11):10-14.

[8] 班固.汉书·文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 曹子西.北京通史[M].第2卷.北京:中国书店,1994:258.

[10]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0.

[11] 韩凌.颐和园耕织图景区恢复之初探—园林篇[C]//陈自新.抓住2008年奥运会机遇进一步提升北京城市园林绿化水平论文集.北京:北京园林学会,2005:226-230.

[12] 王鸿雁.清漪园宗教建筑初探[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10):652-654.

[13] 周沙尘.古今北京[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2.

[14] 张叶琳.清漪园匾联与园林意境营造[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15] 易明.颐和园长廊彩画故事全集[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

[16] 翟小菊,赵丹苹.颐和园瓦当绘饰艺术[C]//郑欣淼,晋宏逵.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七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2:256-264.

(责任编辑 李亚青)

The Re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Geographical Elements in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Royal Gardens——Taking the Summer Palace as an Example

CHEN Yuan-yuan, MENG Bin, FU Xiao

(College of Applied Arts and Scienc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 China)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Chinese royal garden, the organic fus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reates a sourc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is paper, taking Qing Yi Park ( the Summer Palace )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both their natur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 including parsing garden location, topography and landscape of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garden, and social geography, including ideology, economic system and political forms, extra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symbols in detailed decorative patterns, including building components, roads and bridges, railings, doors, windows, plaques, and Vatan, was made, which refines the link between the expressional elements of garden culture and its symbolic semantics. This research provides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of Beijing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Royal garden;Construct;Symbolization;Representation;the Summer Palace

10.16255/j.cnki.ldxbz.2016.04.004

2016-09-09

北京学研究基地课题(SK50201302)。

陈媛媛(1979—),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讲师,园林景观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文化地理学。E-mail:yuanyuan@buu.edu.cn

TU 986.1

A

1005- 0310(2016)04- 0023- 06

猜你喜欢
颐和园皇家园林
北京颐和园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清代园林初探
得造天物 皇家园林艺术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皇家游泳池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颐和园中的『园林博物馆』
丹麦皇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