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环境下对文化复兴的思考

2016-11-18 20:20沈小俊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沈小俊

摘 要: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19世纪中叶遇到了自肇始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一个半世纪的碰撞冲击,茫茫无边的艰难求索,经几代人的艰辛努力,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看到了新的曙光。中国文化将会在21世纪,以全新的面貌,崭新的姿态,熔铸科学求实的精神,再塑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气魄,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复兴;新型文化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75-2

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识形态论

研究传统文化复兴,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核心精神,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从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来看,它是以圣贤作为理想人格和追求的目标,激励人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情操,从而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然而,这些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人的意识形态范畴,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具体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中,着重阐释人的主体精神,并且追求“天人合一”的意识境界。在中国文化中,无论是儒学、道学、还是玄学、理学、佛学,都是有关人的哲学思想,并且人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而是与万物息息相关的综合体。如《易经·乾卦·文言》中所述:“夫大人者,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与鬼神和其凶吉。”它说明了人与自然事物的相关性,并且强调了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认为人与自然,主客体的和谐统一只有通过主观意识形态的体验,才能达到对人生本质的认识、证悟。

因此,在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问题时,应该以人为核心,充分地结合时代背景,将具有当代精神的、深刻内涵的中国文化发展起来、传播出去。当代人在大众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戏剧、电影、音乐、舞蹈、曲艺、诗词、歌赋、对联甚至是说书、相声等等,无不贯穿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内容。所以从当前意识形态上来看,中国文化的复兴应该将人们的共同生活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深入认识、最大限度挖掘人们喜爱的媒介去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不断创新完善,而不是单纯的文化回归。所以,应该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首先,从个体角度来看,我们应该舍小我为大我,把握人生发展的核心。

中国人生境界论文化的核心是重视人生并且最终落实人生。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积极追求对人生乐观豁达的态度。如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主张“清静无为、宁静恬淡的内心境界;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人则崇尚”积极进取”、“敢为天下先”、“与天地和其德”的人生追求。纵观历史,无论是道家、儒家还是释家,都强调人与人相亲相爱、人与社会共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三种层次的意识形态肯定了人的主体精神的伟大,并且要以行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舍小我为大我,把握人生发展的核心,增强社会责任感,保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将这种崇高之心上升到宇宙自然之中,造福人类。

其次,从社会层面来看,文化发展具有双面性,应树立思辨精神。

文化发展既有认知功能,又有调控功能。人类通过对文化的认知,不断积累经验,量变引起质变,创造出了许多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文化。如亚洲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孕育了众多古老文明,是人类探索发展的结晶,更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中国四大发明的传播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日本艺术的发展促进了二战后欧洲艺术的繁荣等等。

2  科技的发展对传统文化复兴的导向论

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媒体、手机、电脑等各种媒介充斥着人们的神经细胞,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交流形式,科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都有哪些影响?怎样有效地利用科技的优势,不断将传统文化与时代接轨,实现文化繁荣?

首先,科学的发展与传统文化演变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文化复兴全面发展,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强烈地受西方影响,走向反面。多元的传统文化体系是我国文化复兴的脊梁,当今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是血肉。没有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国当代文化复兴就站不起来,但是如果不顺应科技发展的时代潮流,那中国当代文化复兴不成了骨头架子了吗?因此,我们在树立文化自觉性的同时,还应该找回文化自信,找到适合当代潮流发展的新路子。只有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并驾齐驱,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目标。

一方面,中国古代文化、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规律一致,都是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继承、革新原有的因素,不断向前探索中实现的。文化一方面可以看作是科技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决定因素。如造纸、火药、印刷、指南针等古代科技的发展都是文化积淀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人类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古代思想理论中高度重视伦理道德的约束,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儒家思想”等学说来构建传统理论体系,使人们生活技术知识得到有序平稳发展,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求却禁锢了人们的创造力。但是,古代科技的发展慢慢地与文化繁荣发生脱节,造成了社会生产力低下,最终落后于世界。落后必将挨打,近代以来列强瓜分中国的惨痛历史告诉国人,只有不断与时俱进,创新科技,将本土文化发扬光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这里还可以提供另一种假设,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缺失了人们对文化的不断探索,科学技术能够迅速发展吗?这二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要弄清这些问题,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文化的研究在于其“广”,而科学的探索在于其“真”。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国家,由于各地区所处环境不同,生活习俗不同,发展历程不同等因素,构成了我国文化的差异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形成了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底蕴深厚的文化体系,它涉及面广,无所不容,是人类智慧的集大成者。而科技的发展是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们认识自己、认识自然的伟大探索。科学的特点在于其真实性、准确性,只有把科学的“真”与文化的“广”联系起来,才能取长补短,均衡发展。

从本质上讲,科技发展和文化发展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例如,孔子的理想社会和大同世界与马克思科学的社会社会主义体系不谋而合,孔子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以民为本、安民富民”的思想,与马克思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一致。马克思主义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而孔子主张的“仁政”、民本思想都对人类发展发生巨大影响,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但是,科学发展与传统文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相互转化。

其次,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本国文化发展的道路。

孙中山先生曾在日本演说,“东方的文化是王道,主张仁义道德,西方的文化是霸道,主张功利强权。讲仁义道德,是由正义公理来感化人,讲功利强权,是用洋枪大炮来压迫人。”但中国以自己特有的视角来观察现实,阴阳平衡、尊重智慧、众生平等理念被视为理所当然,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中国主张文化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是由中国的国情和自身发展需要决定的,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是由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所决定的。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所以,我们应看清世界文化的融合与繁荣的大趋势,着眼于全局,放眼于世界。以复兴传统文化为己任,弘扬新型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