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砺剑 豫韵芬芳

2016-11-19 07:19袁凯
人民音乐 2016年4期
关键词:交响织体豫剧

201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于2015年12月20日晚在河南省艺术中心音乐厅的成功上演,无疑是本年度河南音乐创作领域发出的最强音。作品由我国已故作曲家石夫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陈家海教授创作于2006年,历经十载打磨,吸纳了交响乐、合唱、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将民族化的音乐语言与西方作曲技法进行创造性地结合,用交响合唱的形式表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动人故事,展现出中华儿女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呼唤和平与正义的崇高精神境界。

作为河南首部原创交响合唱,作品兼具清唱剧的叙事性和康塔塔的史诗性的双重特点。其创作特色主要体现在构思精妙的主题发展手法、与叙事情节相得益彰的曲式结构、多样化的和声语言、豫剧风格浓郁的合唱织体、洗练精致的配器手法等方面,创作风格在中国当代大型合唱作品中独树一帜,体现出恢弘的中国合唱气派。

一、构思精妙的主题发展手法

作品在主题的发展手法上汲取了豫剧唱腔音乐的丰厚营养,以“特性音调贯穿”为原则,灵活地将豫东调和豫西调的旋律融会贯通,形成了“上五音式、下五音式、综合式”等表情鲜明的三种主题发展模式,突出了豫剧调式音阶、板式变化对渲染环境氛围、塑造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作品主题的完整呈示于14—19小节(见谱例1),作曲家石夫先生在谈到该作品创作时指出:“我吸收它(豫剧《木兰从军》)最主要的音调就是从木兰开始在机房里头(旋律主题)……至于说后面的发展都是从这里面来的,它是颗种子啊。”①

主题虽然围绕A音进行旋律的展开,但调式却不相同,第一部分“唧唧复唧唧”特别强调D宫和#F角的大三度音程关系,虽然第二小节出现了A音上方的大三度音程#C,但由于它是经过性的偏音,所以不难看出此部分是D宫系统的A徵调,具有豫西调“下五音”的旋律特点②;第二部分“木兰当户织”中#C两次出现与A形成宫角大三度的音程关系,并且偏音#G的出现更加强了此部分A宫调的性质,具有豫东调“上五音”的旋律特点。从两部分旋法特征来看,前一部分下行的音调饱含着忧虑不安的情绪,后一部分E音至A音上四度的跳进赋予了音调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性格。

全曲的发展正是基于这一双重性格的主题,结合豫剧中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垛板的板式变化,在作品各部分进行充分展开,运用主调织体与复调织体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以不同的形式体现着丰富的内容。

二、与叙事情节相得益彰的曲式结构

长诗《木兰辞》结构的精妙之处在于叙事的繁简有度。从整体上看,无论是故事发生的背景,还是出征前的战备或征途中的见闻感受,无论是战争结束后天子的接见与赏赐,还是荣归故里时木兰所受的礼遇,其实都不外乎一个主题,即对“战外”的木兰进行不厌其烦的描写。全文呈现2∶1的结构,即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内容是在写木兰战场之外的事,写木兰“战内”的却只有一部分。从局部上看,木兰出发前的准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极尽其繁,强调木兰对这次出征的重视及战备中所付出的辛劳。第二部分中全诗最简短的一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际上却是全部战斗生活的写照,但描写却是出奇的简略。

在原作叙事逻辑的基础上,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采用单乐章三乐部多段式的曲式结构来体现文学脚本的“三部性”特征,曲式呈现出完美的“拱形结构”。众所周知音乐长于抒情短于叙事,但作品紧扣文本,通过交响合唱丰富的表现力,将音乐创作的各种表情手段融入叙事之中,通过音乐发展的层层推进力将故事情节逐一展开,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刻画故事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决心从军、征战沙场、荣归故里。为了使第二阶段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得以充分展现,作品对原作中“战内”与“战外”的简繁关系在音乐结构上进行了适当调整,创造性地增写自由赋格段、虚词段来扩充“战争”的规模,成功再现了木兰征战沙场宏大的历史场面,使得作品将叙事性与抒情性完美结合。

三、多样化的和声语言

结合音乐表现内容的创作需要,作品的和声语言注重将豫东调和豫西调的民族调式与大、小调体系相结合,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多样的调性发展,特殊的和弦形态,对位化的线性和声。作品常常利用离调、转调、调式交替等手法促进调性的多样化发展,丰富和声的表现力,创造出丰满的艺术形象。例如,在“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乐段中,作品从G宫调离向f小调、A大调、F宫调、d羽调等四个调,渲染了战前肃杀的气氛。此外,功能和声与色彩和声并用使和弦形态丰富多样,其中极具特色的是为了模拟豫剧打击乐器的音响效果,采用非三度叠置的和弦强化和声的色彩感。例如在前奏中模拟板鼓的音响,纵向上形成复合形态的和弦结构(见谱例2)。

另外,作品运用现代和声中的线性结构思维强调和声的对位化处理。如176—180小节,为增强合唱长音的气势,伴奏采用八度织体,上行的模进和弦织体及下行齐奏八度的线性和声织体拓宽了伴奏的音域,展现出排山倒海的气势(见谱例3)。

四、豫剧风格浓郁的合唱织体

作品的合唱织体虽然综合运用了主调、复调、主复调综合等多种手法来进行构建,但作曲家在织体的创作中特别关注豫剧化旋律的创作以及豫剧声腔创作手法与复调技法的结合。

1.“以字行腔”的豫剧化旋律的创作特色。

语言是声腔之根,豫剧的声腔是以郑州、开封为代表的中州音韵为基础,它和普通话的字音声调有着明显的区别。戏曲老艺人们常说“以字行腔、腔出于字、腔随字转”,这说明各戏曲剧种的声腔曲调都和本剧种所用的语言字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汉字的发音通常由声母、韵母和复合韵母几部分组成,戏曲中称作字头、字腹和字尾,如果声腔中的字调与旋律不相谐就会出现倒字的现象。作曲家在创作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的声腔音乐时十分注意曲调和字音声调的关系,手法极河南方言的特点。如“木兰不用上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一句,“木”字是第四声,旋法采用D→C的级进,“兰”是第二声,旋法采用C→D的进行;“不”字是第二声,运用D→G的四度跳进予以强调,“用”字是第四声,以D→C的级进正好与之相符,第四声的“借”字在C上延伸并下行级进至B(见谱例4)。这些音调都是以河南方言字调发音的走向为基础,才使得曲调张显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2.将豫剧“增加唱字”的创腔技巧应用于复调织体的创作。

“豫剧曾有十字调梆子腔的说法,唱词多用十字句或七字句,但在实际写作中造成增字的情况有三种:一是为了把意思叙述得更明确,剧作者在写唱词时并不强求字数统一。二是,为了强调某些唱字,运用重复的办法让它多次出现,从而改变乐句的结构。三是在原唱句结构中增加衬词和虚词。”③作品创腔过程中结合对位式复调技法只采用第二、第三两种增字方式,例如24至28小节中女声部的合唱织体(见谱例5)。

五、洗练精致的配器手法

作品的配器手法博彩众长,采用加入民族打击乐器组的双管编制交响乐队,呈现出传统与现代、民族与西洋多元交融的风格特征。全奏与重奏的搭配布局合理、相得益彰,作曲家既能把控乐队全奏时首尾呼应的恢弘交响,又能调动乐器组间重奏时灵活多变的穿插配合。音色呈现的方式洗练精致、稳重新颖,既有纯音色的精雕细琢,又有混合音色的大胆使用。音色展开的逻辑浓淡相宜、张弛有度,各组乐器在音色节奏、音响力度、音区变化、密度幅度上变化丰富、充满动力。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以基础色调的“面”状音响表现“合唱式配器”的融合与均衡,强调音色横向的连续性与纵向的融合性。该作品基础色调由乐队齐奏完成,在全曲各部均有体现,主调中常贯穿音型化织体,使得音响密实、不容置疑、宏大庄重。这种色调对表现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征战沙场的无畏、荣归故里的赞颂极富象征意义(见作品329—389小节)。

2.以特性贯穿的“线”状音响突出个性音色的分离。在“征战沙场”部中,198至222小节的间奏表现的是战争中角鼓争鸣的氛围、马嘶人吼的混乱、刀光剑影的搏杀。配器以铜管音色为主,在长号与大号强后即弱的和声背景中,木管组对圆号的主要动机进行诡谲的模仿,加弱音器的小号采用“力度对位”穿插其间,定音鼓、小军鼓、钹以变幻莫测的律动组合突兀其中(见谱例6)。

3.以点彩手法的“点”状音响增显浓郁的豫剧风格。作品在锣、板鼓、木鱼、中国大堂鼓、大锣等民族打击乐的运用上灵活而丰富。如,前奏的中国大堂鼓、大锣的传统用法增加了乐曲的时空感。在“东市买骏马……”段中,木鱼、板鼓更是以点描的形态贯穿在其中,表现了战前繁忙的筹备工作。小锣仅在13小节使用一次,但这种“点彩手法”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结 语

“一部《木兰辞》,千年英雄赞,讲与众人听,留给子孙看。爱国也爱家,忠魂兼义胆,中华有我好儿女,江山花烂漫。”2007年11月29日,仅仅听过《木兰辞》钢琴伴奏版演出的石夫先生走了……作为主创之一,陈家海教授在完成静场版录音后,谈及作品的创作时不禁热泪盈眶:“一听到它,我就想到了石夫老师,一想到与他构思作品、实地采风的许多情景,不由得对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充满了深切怀念之情。”在2006至2015的十年中,该作品在初创首演、修改提高、完整呈现的历程中不断锤炼,可谓“十年砺剑、奏响中原、巾帼新唱、豫韵芬芳。”作品于2013年荣获“文华奖”第十七届全国音乐作品(合唱、室内乐)评奖三等奖,在2014首届全国微合唱展演赛中一举囊括“华艺奖”“编配奖”“优秀指挥奖”“钢琴伴奏奖”等所有奖项,2009年被中国音乐家协会“魅力开封”作曲家采风团誉为具有“典型河南音乐符号”的合唱力作。

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李培智先生在听完作品后评价道:“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是已故著名作曲家石夫和陈家海教授合作的极具河南地方特色,并运用交响合唱这种具有合唱思维和极强艺术感染力的形式有机的结合,在艺术上卓有成绩,是河南民族音乐的代表作,也为合唱艺术在河南的普及和提高做出重要贡献。”人民音乐编辑部前主编张弦说:“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以交响合唱的形式,规模宏大,特色鲜明,构思缜密,风格浓郁,是一部极为出色的交响合唱作品。石夫和陈家海两位作曲家极富音乐功力,轻松驾驭了庞大的形式和豫剧音乐,树立了这种形式的新标杆!”

参考文献

[1]朱培宾《炎黄风情——和声技法研究》,《天籁》2011年第2期。

[2]杨立青《管弦乐配器风格的演变概述》1、2、3、4、5a、5b、5—6,连载于《音乐艺术》1986年第1期—1987年第4期。

[3]金毅妮《西方音乐史中的配器史》,《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3期。

①袁凯《论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的创作特色和指挥演释》之附录《石夫先生访谈》,河南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② “……由于豫剧多以‘bE为基本调高。所以,从豫剧两大声腔的唱腔曲调分析,豫西调的常用调式为bE宫和bB徵调式。豫东调的基本调式则是以徵为宫bB宫调式。这样我们用调式的理论来解释所谓的‘上五音、‘下 五音,也就更加确切,更容易理解了。豫东调是以bE的上方五度音bB为宫音建构起来的宫调,旋律的骨架音为‘5 6 7 2 3 ,所以称为‘上五音,而豫西调则相对的称作‘下五音……”引自范立方《豫剧音乐通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页。

③ 同②,第599、600页。

袁凯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张萌)

猜你喜欢
交响织体豫剧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作曲技术理论中多声部音乐织体的探讨
乐队艺术:语言规律与教学探索(二)——多声部织体中复调元素的认识与处理
绿色交响
绿色交响
浅谈钢琴即兴伴奏中织体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