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文明之光,播撒文明之种
——浅谈通过主题活动培养文明意识

2016-11-20 09:43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初中部曹流
人生十六七 2016年30期
关键词:学长垃圾问卷

文+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初中部 曹流

点燃文明之光,播撒文明之种
——浅谈通过主题活动培养文明意识

文+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初中部 曹流

文明是一种习惯,然而习惯的养成,除了要有时时刻刻的监督意识之外,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讲,从理解到实践都需要老师和集体的力量参与。文明看起来都是小事,但是正是这些小事才能体现出来一个人的素质和品格。有的时候,口号喊得震天响,却发现大家要么缺乏行动,要么行动成风,风气过后便风平浪静。然而要将一次文明教育变成具有影响行动的深远力量,还需要通过活动和实践来帮忙。在这里,我就通过我在当班主任过程中举办的一次“明净行动”为例,浅谈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孩子文明意识。

就拿一个我们随处可见的例子来说,随地乱扔垃圾的行为屡禁不止。我们学校是一所六年制的初中、高中共享校园的住宿制学校,校园优美,教学楼错落有致,有很多方便大家的生活设施,大家共享校园就会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校园的很多角落,尤其生活区域,就会存在很多垃圾。虽然我们每天倡导同学们不要乱扔垃圾,每天鼓励同学们在身边捡起能看得到的垃圾,将文明行为带到每天的一言一行当中,但是还有很多学生依然没有养成习惯。班级里曾经一段时间推行过明净大使的政策,即选择一部分具有先锋带头作用的同学,带领大家关注身边的垃圾状态,但是经过了一段时间后,我逐渐发现了几个问题:班级的明净大使,他们承担每天中午捡垃圾的责任,能很好的意识到,班级中的其他同学都能够理解学校的倡导,以致于在学校的要求中,只有极少数同学在切身实践。另外,这样的活动具有阶段性,也就是说,号召大家捡垃圾,不随地乱丢垃圾的活动气氛会随着其他活动的开展和班级主题教育变化之后,就热度降低。学生不能因此长久的理解到文明不丢垃圾的重要性,随手捡垃圾的习惯缺少长久养成的环境和动机。最后,由于多年级共享校园,作为班主任,我没有办法约束其他班级学生的文明行为,在那学生践行文明的过程中,无法理解高年级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这些他们一直捡起,却一直存在的垃圾,就成为了他们坚持文明习惯的阻力。“欺负新来的”“我到高年级就可以不用捡垃圾”“高年级学生随地丢垃圾都无所谓”等想法会默默地在学生心中发芽。于是,从解决以上问题的角度来思考,我决定在班级中搞一个将“捡垃圾”变成一个好玩儿有意义,并让人印象深刻的活动。于是班级“明净行动”便应运而生。

“明净行动”持续时间约为一个月,首先要先进行思想动员。一次《文明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强调了做一个文明学生,保持周围环境和校园整洁,随手捡拾垃圾的重要意义。“文明整洁是每一个人的义务,为校园的文明整洁贡献力量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成为班会的主流思想。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作为班主任在总结讲话中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的校园干净吗?”这个问题在学生中却出现了分歧:有些同学觉得本来就挺干净的,有些同学觉得还是有很多的垃圾。

于是我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我们就要看看校园里的垃圾到底多不多?我们到底有没有必要在不丢垃圾的同时,自己还去主动捡垃圾?

捡垃圾比赛是利用了学生这个年龄段喜欢竞争比较的心理,我将全班52名学生随机分成四组,每组指定了一名组长。每组发了一个黑色的垃圾袋,要求中午时间在校园内的各处捡拾垃圾,并最后以垃圾的重量进行评比,捡的最多的组在最后有奖励!如此鼓动之下,学生不再把捡垃圾当成了一项任务,而是当成了游戏,各个草坪中我看到了学生在捡垃圾过程中的认真和智慧,他们会非常仔细地寻找垃圾,小组13人,也会有人分散在不同的地方为小组出力。捡垃圾比赛共进行了3天,每天中午都进行一次称重,最后将总重量进行评比。3天下来,学生共在学校各处捡拾垃圾超过30kg。当我再问同样的问题:大家觉得学校里的垃圾多吗?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多!”。学生还会非常积极地分享他们在捡垃圾过程中的心得,比如:“xxx地方垃圾最多了”“综合楼边上都是那种小食品袋子”“篮球场那儿老多水瓶子了!我都会等着学长们喝完就要过来”“有好几个学长看着我们在那儿捡垃圾还扔呢!”……对于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学生通过这样一个活动,不仅成为了一个目击者,也成为了某种程度上的受害者,因此对于随地扔垃圾的行为,孩子们越来越反感。他们已经不自觉的将自己与扔垃圾的行为划清了界限,如此不用我多费口舌,孩子们就知道要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绝对不能乱扔垃圾了。

其实,践行文明正是出于对别人劳动成果、对公共环境的一个基本尊重,所谓不文明的种种行为都是因为伤害了公共场合下的他人的利益和劳动果实。让孩子们能够意识到每一个公共场合的干净整洁都来自于辛苦的劳动,让孩子们体会到劳动的不易,他们也自然会理解和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然而,面对如此多的垃圾,我们光做好自己,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校园中还有那么多不文明的现象,要如何向孩子们解释他人的不文明行为,我确实有些为难,于是我决定,既然作为班主任的我都有问题,孩子们也一定有问题:“这么多垃圾到底哪里来的?校园里为什么有些地方垃圾特别多?到底是哪些人在扔这些垃圾?他们为什么要随地扔垃圾,是因为无所谓还是垃圾箱太少了等。让学生提出这些问题的初衷是希望学生在得到一些看起来正确的答案之前,不要马上下结论,先明确自己的疑问,再慢慢探究问题。接着这些问题,我便开始继续问学生:“既然都已经有了这些问题,我们为什么不去实地调查一下呢?”我便分享了实地调研,和调查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要制定哪些问题,你设置的问题的选项是不是能够涵盖所有的情况,逻辑是否严密,我们分析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设计问题:扔垃圾和随手捡拾垃圾的现象和行为,扔垃圾或随手心理动机,以及后续的原因和解决建议等。通过小组分工讨论,每个小组,每位同学最终都上交了一份他认为最想问的问题,并给出了选项。班主任挑选了3位学生代表,将学生的集体意见进行了总结,并参考老师的最终意见,做出了《明镜行动调查问卷》的终稿。我还记得学生看到终稿的时候十分兴奋地说:“老师这个调查问卷太像样了!这是我们大家智慧的结晶!”

当调查问卷最终印出来的时候,学生们是十分兴奋的,调查行动进行得非常迅速,仅仅一天的时间,很多小组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还和我说,老师调查问卷不够了,走廊上操场上看到班级的学生,三三两两地围着一个其它年级的学生写问卷,他们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笔;条件不方便,他们还让受访者在自己的背上写;有的甚至追着高年级的学生喊着:“学长学姐能不能帮我写个问卷!”就连班级里平时最安静的女生,我也看到在积极的和别人交流,解释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问卷。这样的行为在校园中并不常见,也很自然地引起了一些同学的好奇心,有围观的同学,我们能看到他们在走廊里好奇的谈论这些初一的小同学到底在干什么呢。我也偷偷采访了两位高中的学生,他们都觉得这样的行动让他们很受感触,初一的小同学能这样践行文明,也让他们自觉得自愧不如。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第一天问卷活动进行后,班级内部的分享。有的同学说:“有个学长写完一个问卷,还给我们又送来了一个学生让他帮我们填。”有的说:“老师有的学长见到我们跑得可快了!”“他们写完了还问我们为啥要填这个,我们说这是我们1913班的活动”“老师有的同学就填写的可认真了,有的就瞎写,可气人了。”“老师,有个高中的学长还管我们要走了一张问卷,说要给他们班的同学看看,以后可别乱扔垃圾了。”……总结的时候,我说:“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受访者,就知道其实文明这件事即便在我们的学校也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更加坚定认为自己的行动的正确性,并也学会包容这个大千世界。我相信,你们的行为已经在慢慢影响着周围的人,即便他们没有那么快改变,但是这些行动已经让他们受到触动了”。学生纷纷点头,我看到了学生脸上自豪的神情,我更加欣喜此次文明活动的效果,坚持自我也许只是文明的一个最基本的境界,如果能让你的文明行为感染他人,使整个环境和他人都为之改变,可能是践行文明的更高境界,就像是播撒了一粒种子,点燃了一盏灯,当你的灯光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照亮了他人。

最后,当977份问卷摞在班级前面的窗台上的时候,我分配了部分同学承担不同题目的数据报告,要求通过手抄报的形式展示问卷数据分析结果,最后形成了一篇篇调查报告,并在全校公布。活动都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得到的家长和学生的反馈是,以前从未参与过这样的活动,很受启发;很多学生觉得自己通过这样的活动,让自己更加勇敢了;有学生表示这样的过程让他们很有成就感,尤其看到高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的活动而有变化,或者参与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从学校范围内来讲,这样的活动使文明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个切实可见的行动,以及环境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活动为学生留下了一生的宝贵财富。

文明从之种,源于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文明之光,来自于身边每一个人的坚持与付出,口号易谈,行动要成为习惯,有的时候我们往往过于关注他人的不文明现象,并以此作为自己降低文明标准的借口,但是我们更忘记了,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改变不文明现象的种子,只要我们敢于让他们播撒出去,敢于让他们轰轰烈烈地举起文明的火把照亮更多的人。

猜你喜欢
学长垃圾问卷
垃圾去哪了
白鹭起舞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倒垃圾
问卷网
致新学妹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
问卷大调查
学长启导制在汽修专业教学上应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