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变与生成

2016-11-20 19:38程琳
艺术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尼采主体

程琳

摘 要:从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艺术,“人”作为“主体”出现了。传统的理性思维和宗教的神性被打破了,“我思”主体确立为世界的主宰。再到19世纪中叶尼采酒神精神的提出,整个西方的现代艺术开始裂变,以一种非理性的、禀赋着生命力、以个体的自我主体发展生成新的形式。其中,尼采是西方现代艺术中一个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酒神精神,使之后的绘画艺术回归到追溯人生命的本体,并使艺术最终走向自足。

关键词:尼采;酒神精神;人;主体;现代绘画艺术

西方现代美学的形成是在19世纪的后半叶,美学与绘画艺术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19世纪中叶,尼采的出现为西方开启一片更广阔的天空。在西方传统的美学思想中,“美”是一个中心,然而尼采并不认为单凭美可以揭示艺术的本质,从而在美以外寻找新的原则,由此提出了日神和酒神的二元冲动说。尼采认为日神是梦的状态,而酒神则是醉的状态。“在梦中和醉中,人获得了生存的极乐之感。在梦境中,人人都是艺术家,其美丽的外观乃是一切造型艺术之父”,[1]酒神狄奥尼索斯教会了人们酿制葡萄酒,在节日中让人们体验到狂醉的欢乐。在原始的酒神祭中,人们无节制地狂饮、滥饮,狂歌乱舞,对性的放纵。那种最原始的“醉”的状态,反映了人的个体的毁灭以及接近于宇宙与其相融合的本原冲动,与世界的本质相联系。尼采认为酒神是艺术的本原力量。在受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思想后,尼采认识到人生本质上是虚无的,而他并非全盘接受叔本华,他肯定生命中的痛苦与幻灭,他提出用审美的方式来看待人生,从而提出艺术形而上学。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提出“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的活动”。用艺术来赋予生命的意义。

自从道德、理性、宗教统治的开始,酒神精神就被日神精神所取代,并日渐衰落。文艺复兴以来,科技的发达促使人们加大了对这个世界的控制。这一切的形成使得必须重新发现并赋予新的意义。尼采看到这样的世界便提出“我们必须捍卫对希腊精神复活的信念,唯有酒神的魔力能够改变今日文化萎靡不振的状况”。[1]他提出的酒神精神即打破个体化,重归万物一体,唤醒一个麻木渐入衰退的人类。同时,他不否定人生命中的悲剧色彩,反而认为痛苦,悲伤是创造的源泉,是生命力的充实和丰满。

尼采的美学思想在西方向现代主义转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的思想概括了整个现代主义以及艺术的本质,他的酒神精神像是悠长而响亮的钟声,敲响了我们沉睡已久、麻木的内心,开启了走向现代主义的大门。

1 裂变的开始

19世纪后半叶,印象派的产生终结了传统模仿性和再现性的绘画艺术,朝着具有现代性的后印象派发展,这一发展的趋势受到了尼采新的审美方式,打破旧的以观众的审美为中心的欣赏角度,把“人”作为主体,以强力意志创造主体。这种审美中带有强烈的以主体为主导的方式引领了时代的潮流。

后印象派,反对印象派追求外在的色彩描摹,倾向于表达内在的自主的情感和感受。梵高,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他通过平面化的画面效果,跳动的笔触,表达了个体的主观感受。这也体现出与传统古典叙事性的或描述性的带有文学气质的语言做出断裂。他个体化的语言体现出了生命的流动感,与原始的生命冲动,“可以说,梵高的绘画是尼采的‘酒神精神的绘画实验”。[2]画面不追求传统的三维立体空间而是转向平面化,也诉说着与传统的分离。也为以后的表现主义提供了溯源。

塞尚,被誉为现代主义之父,他不再以地面水平线以及视觉中心点的观察方式,而是一个画面可以包含多个透视。他既不是对自然物体的描摹也不是在表达自己的一种情感,而是对面前的物体的提炼即一切事物皆可用几何形体概括。他的绘画方式以及观察世界的方式把西方引上了一条以科学的、永恒规律为探索目标的现代主义艺术道路。

自后印象主义之后,西方艺术彻底与传统的、受宗教的、政治束缚的绘画艺术决裂。哲学家尼采,提出日神与酒神说,同时也提出“上帝死了”的宣判。人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与重视,艺术的主题不再是宗教,政治,而是以生命,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整个宇宙的探索。从19世纪中叶以后,全新的时代已到来,现代性是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尼采的美学思想预言并体现了这种现代性,这一切都是之后发展的起点,为以后的重构提供思想的源泉。

2 裂变后的生成

与传统绘画的裂变即生成了具有现代性质的多种多样的绘画流派。其中最早产生的便是马蒂斯,野兽派的代表。他受塞尚的影响,提出绘画要表达自我,忠于表现自我,他放弃了表面的描摹,注重个体的感受通过简化形象,以及鲜艳的色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另一方面的表达自我并不是表达感情而是个体主体意志的主动创造,从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诞生起,便有了立体主义这一流派。这一流派呈现出的对象支离破碎。这一切的改变也渐渐使得人的主体意识加强,从而艺术也逐渐走上了独立的道路。新的观察方式与表现形式为之后的抽象艺术也做足了准备。

由于之前对于现代主义绘画艺术的探索,所有都指向了抽象艺术,而抽象艺术的生成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帝死了”的宣称,主体意志的加强,使得人们普遍失去了真理的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渐行渐远,信仰的上帝也已经逐渐消失,人生存的意义也越发晦暗不明确,因而产生了抽象的冲动。在艺术中,绘画的功能已彻底的改变,从描绘真实的事物生成去主动创造具有独特意味的画面。艺术也逐渐作为一种独立不依附任何系统的、自足的形式。然而,抽象艺术体现了现代艺术中主体的独立,也使得艺术家的创造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另一方面抽象艺术中的主体个体的加强使得主体的控制无限制地夸大,这在尼采时,便对现代艺术做出了“现代艺术乃是制造残暴的艺术”的预言。

西方現代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尼采的酒神精神以及强力意志的提出,都对艺术的裂变产生了影响。从后印象派开始朝着“表现”的方向发展,再到塞尚,虽然在塞尚之后的艺术都走向了现代主义,这一切的形成,如果没有尼采思想奠基也不会有今日繁盛的现代艺术。之后的抽象艺术并不是内心情绪的抽象表达,而是对于一种主体的主动创造,从而去创造发现人与自然、与世界、宇宙间的一种单纯的提炼。这也导致了人的主体性的无限扩大,人无法在现实的事物中找寻到存在的理由,因而产生了之后的虚无主义。这一切的转变以及对于生命的探讨,笔者认为源头来自于尼采的酒神精神及对“人”作为主体的认识开始的,尼采为我们通往探索更本质更接近于艺术本身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都值得我们为之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费里德里希·尼采(德).悲剧的诞生[M] . 周国平,译.译林出版社,2012:169,133.

[2]牛宏宝.西方现代美学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32.

猜你喜欢
尼采主体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格言中的体系”——尼采的“反哲学”及其写作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从“我”到“仲肯”——阿来小说中叙述主体的转变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不再羞于自己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尼采对修辞学的贡献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