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高效课堂探究

2016-11-21 00:47陈梦平
关键词:探究教师学生

陈梦平

(紫金县庆龄中学 广东河源 517423)

生本教育高效课堂探究

陈梦平

(紫金县庆龄中学 广东河源 517423)

生本教育讲究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合作探究,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创设高效课堂的一种教学模式。[1]

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班级学生人数往往达到50人以上大班额的条件下进行合作学习,就要做到更新观念、科学分组、培养技能、精选时机、有效评价、注重探索,要使学生快乐地学习,还要切实注重探究学习的实效性。也就是生本教育中如何创设高效课堂的探究问题。[2]

一、更新观念

我们教师要更新观念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我们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合作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这时,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在观察、诊断以及进行“积极的认知干预”的过程中较快地适应角色的不断变化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这也正是一个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师的必备素质。

二、科学分组

实践证明,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把全班每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比较科学。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根本不需要做任何移动即可实现小组的互动,避免因小组人员的流动而引起教室中的“骚乱”。当然,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组员可以互换或流动,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

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从而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的发展机会。

研究小组合作探索学习应该是自动化的,很多学习活动应该自主决定,自我约束,自负责任。因此,有的小组建立以后,会因为意见分歧而不愉快,这种不愉快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率,有的学生就会认为“还不如我自己一个人自己干,跟他们在一起除了争吵,就是浪费时间的闲聊”。为了保障研究学习的开展,应当事先讨论如何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与矛盾,然后,制定一个共同遵守的约定,这对以后开展研究很有帮助。

三、培养技能

刚开始实施合作学习时,会有这样的场面,有的小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一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托,谁也不发言,有的借机闲聊、干别的事等。究其原因是缺乏合作学习的规则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亦不是有效、有序的小组合作学习。为此,必须建立了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进行训练使之形成习惯,确保在课堂中能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

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合作探究呢?

一是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均须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同组同学在自学的基础上再展开讨论。二是培养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要求每个同学学会有礼节地倾听,学会尊重别人。一个成员发言时,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他人讲话,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并明确:提倡适度争论,但争论要有礼貌,有礼貌地打断别人的讲话,发言者也应有礼貌地接受被打断。四是培养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这些合作习惯的养成,是教师向学生讲解、示范、练习的方式,将合作技能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予以落实。总之,教师要舍得花精力指导学生形成合作技能,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取得高效。

四、精选时机

合作探究是学习方式的一种,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精心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和时机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一般而言,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带有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亦可以在学生质疑过程中主动提出的问题;或者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复习,构建知识体系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如教《济南的冬天》,文章抓住“温晴”这一文眼来构思,在描绘景物时.语言准确生动。而品味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学习本文的重点与难点。为完成这一教学任务,上课时,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与段落, 互相说说喜欢的理由,然后小组选派代表对喜欢的句子及段落进行讲解。教师则伺机点评,使学生了解相关的修辞及写作知识,并提示他们可以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学生的讲解,真令人刮目相看。比如。有一位学生说:“我喜欢第3段中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如‘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让我联想到好像有一个害羞的小姑娘站在我们面前。”学生不仅在参与中学到了合作技巧,而且所达到的效果,无疑比老师单纯地讲解、分析和灌输修辞、语法这类知识要生动得很多。

又如:学生们普遍不爱学习文言文,普遍认为枯燥无味。在复习七年级语文下册的文言文虚词时,我让同学们4张桌子对在一起相对而坐。首先,要求学生将本册课文中包含的文言文常用虚词“之、其、如、为、以”的所有句子找出来,分类整理到笔记本。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们畅所欲言,共同讨论这几个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具体含义。他们兴奋地坐在一起,针对这几个词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认真。在这期间,我所做的事情是在各小组之间巡回、发现、答疑、解惑。到了最后,是引导、启发学生明确地有针对性的解答大家所提出的疑难问题。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错的,每一个学生都在“动”,他们快乐地讨论,快乐地记录他们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

五、有效评价

有效的评价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保障。小组合作探究的精髓是学生通过互动求得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达到个人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定学习目标,只有小组成员都完成自身的任务,小组的学习目标才算最终完成。

如教《美猴王》一课,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我最后确定了三个主要问题:① 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② 他有哪些性格特点?③这个形象既有神话色彩,又有猴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带着问题,各学习小组的同学先进行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讨论。在反馈的环节中,我看出学生是掌握了这些问题的。

由此可见,要想小组合作学习收到实效,讨论问题的设计很重要,在我看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的是:① 讨论的问题要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来进行;② 要研究学情,设计问题时要以学生为中心;③ 问题的数量、难度要适度,讨论问题的难度要遵循“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来进行设计;④ 问题要有梯度和层次,要有内在的联系。

六、注重探索

探究性活动主要是针对某一个问题来设计的,源于书本中的知识或生活,整个探索过程充满了思考、试探、操作、实验,而探索的结果又运用于生活实际。活动的设计要有探索性,才能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从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特别要注重探究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经过努力能得到答案,更要让学生知道答案是怎样来的,明白获得结论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和内容,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发现与学习的方法。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在空洞的理论和动听的口号中进行的,而主要在于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创造、创新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创造”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只重言论,不重行动,只重思维.不重操作,会导致学生眼高手低,一事无成。因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必须把实践操作活动置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经历探究,它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终生受益的。

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和探索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以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的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达到生本教育中高效课堂的目的。

[1]林黎华.“2P4E”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基于教育生态学及PBL理论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3,(6) .

[2]齐聪,陈旭远,于超等.从生本教师像谈生本教育[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4,(5):64-66.

结语

在测定纯碱中微量NaHCO3的分析中,采用双指示剂这种方法来滴定纯碱可以测出其含量,但是由于两者含量相差悬殊,对微量成分也测不出准确结果,很大程度上对测定的针对性带来了麻烦,而如用本文方法来测定,我们很容易就发现其是快速、有效、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于世林,化学工业出版社, 分析化学 第二版2009

[2] 蔡增俐,化学工业出版社, 分析技术与操作Ⅱ 2005

[3] 林俊杰 王静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无机化学》2002

[4]马腾文编,分析技术与操作Ⅰ,分析室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2005

[5]彭国丽,刘家春.氯化钡法测定混合碱的改进.2007,11

猜你喜欢
探究教师学生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最美教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