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节还得好过

2016-11-21 07:22尹虹
时代人物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变异习俗传统节日

尹虹

中秋拂过,国庆正酣,又是一年“双节”到。我们这代人的童年是在物质匮乏和文化饥馑中度过的。幼时盼年节,却一点儿不懂年节。

还记得那会儿,年节的含义实在得不能再实在:热闹,不用上学,穿新衣裳,最要紧的还是改善伙食解馋……后来,随着生活条件改善,年节渐渐不再具有以往的吸引力了,以至于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过得没意思!

为什么过得没意思?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以往的物质渴望已经对年节形成了惯性期待。虽早已不愁吃穿,但我们还是让可怜的年节继续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二是不识年节真面目。其诸多优秀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已被人们淡忘,“文革”中更是当做“四旧”和封资修,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由于抽掉了文化内核,所以很多传统节日的仪式庆典被简化或省略,一些节日食品、器具的制作也已失传,从而使过节只流于表面,甚至干脆变成了“消费节”或“旅游节”。

对当下很多人来说,不同节日的区别仅在于旅游的目的地不同,或聚餐的对象不同。缺乏文化滋养的各种节日,就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任你怎么拍也蹦不起来,所以才会越来越觉着它没劲。对年节的认知如此变形和错位,还怎么能过得有意思呢!

其实,中国的传统节日根植于数千年的农耕文明,许多节日都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比如春节、端午、中秋、冬至等,先秦时代就已经有了雏形,一些节日习俗甚至从远古传承下来。那些中国传统节日只是在一些冷漠和肤浅的现代人面前,其顽强的生命力才开始打了折扣。

节日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以便于世代传承。人类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很多节日虽时过境迁,但依然保留着古老的影子。当然,节日习俗并非一成不变。韩愈说,“民俗既迁,风气易随”。比如汉代以前三月过“上巳节”,古人有禊祓的传统。这是一种临水洗濯、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而它在魏晋以后则变成了郊游踏青,大概就是我们今天新马泰七日游的前身。中国节日文化沿革的总趋势是,积极向上的东西不断取代陈规陋习,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发展。

中国的节日文化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积淀、凝聚,已经成为亿万炎黄子孙的宝贵精神财富。就拿吃来说,饺子之于春节,元宵之于上元,粽子之于端午,月饼之于中秋……它们表征和寄托的是我们民族共同的社会心理和文化情愫,其中包含着对幸福的向往,对亲友的关怀,对家庭的呵护和对国家的祝福。而除了这些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那些与传统佳节有关的起源演变、浪漫传说、典故趣闻等,不也是节日文化的饕餮盛宴吗?我想,只有对这些文化有所体悟,我们或许才能把一个个节日过得有滋有味,至少不会稀里糊涂。

节日是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它对于塑造民族品质、培育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一个成熟的民族必然拥有众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节日,而解读节日的文化属性与历史密码更是值得思考的。我们还传统节日以本真之时,就是远离劳形苦心、物欲横流之日。让中国传统的节日充盈着文化韵味,你会更加惬意潇洒。一句话,好节还得好过,您说是不?

猜你喜欢
变异习俗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传统节日礼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变异的蚊子
病毒的变异
形的变异与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