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设计中学习动力培养策略研究

2016-11-21 08:36刘月玥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6期
关键词:网络课程课程设计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网络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根据北京开放大学网络教学实践,结合动机理论对学习动力培养策略提出见解。

关键词 网络课程 动机理论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网络教育的不断发展,网络学习成为成人在职学习者可选择的一种学习方式。笔者在北京开放大学从事网络教学工作的实践中发现,成人在职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普遍较弱,超过50%是以获得文凭为主要目的,而开放大学在从传统电大转型的使命是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现状令人堪忧。因此研究如何通过网络课程设计激发学习动力显得尤为重要。

1研究概述及存在的问题

网络教育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以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学生与师生间的交互性为主,只有在学生的学习动机处于积极的状态时,良好的学习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活动受到内部和外部两大条件的制约,内部条件主要包括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外部条件是输入刺激的形式,教育是其中的一种,因此选择合适的教育是提高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

笔者经过调研发现,目前很多高校集中优秀师资力量编制了网络课程和课件,大多数是将传统的课堂直接搬到了网上,没有体现网络学习环境的特色,虽然坚持了教学内容多媒体化,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创新,但并没有充分针对学生个体化的实践需求,有些课程难度较高、内容枯燥,对于网络教育的学生来说很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2研究思路

美国弗罗里达大学的约翰·M·科勒(John M Keller)教授于1987年提出ARCS动机模型,该模型认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主要包括“注意”(Attention)、“相关”(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和“满足感”(Satisfaction)四个方面。综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笔者将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总结为以下七点:专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注意力程度;兴趣——学生对所学课程感兴趣的程度;贴切——课程结合了学生的个体性;实用——课程能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权责——作为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付出——学生参与学习所付出的时间、精力等成本;满意——学习收获。

在网络教学实践环节中,网络课程的学习活动设计是在线学习阶段的主要内容,北京开放大学的网络教学实践表明(以下设计策略均以此为例),课程责任教师根据学生层次和需求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设计的多样化将其展现,在教学过程中由辅导教师把握课程节奏、导学教师辅助解惑并进保证教学的平稳推进,力求达到教学目标。在整个课程设计的环节中,刺激学习动机的部分主要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环境、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五个方面,现结合整合学习动机七个因素,谈谈网络课程设计的策略。

3网络课程设计的策略

3.1学习目标整合学习动机因素

明确正确的学习目标是保障学习的条件。很多学生开始学习时过分专注于学习内容的本身,而忽略了学习行为的真正动力和目标是什么,而只有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并在学习中以此为引导,才能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一般学习目标包括课程目标、章节目标和知识点,这些在网络课程的呈现页面上应该标注在显眼的位置,让学生明确学习的进度。关于学习目标的设计:

结合“专注”、“贴切”因素:网络课程的呈现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惫导致忽视重点,因此课程目标的设计要能准确地抓住学生的眼球。在版式设计上可以采用新颖鲜明的形式,内容上可以列举一些与学习目标相关的生活实际案例。由于学生多为在职工作者,案例的选择尽可能与学生所从事的行业密切相关,注意短小精悍,多以抛出问题为主。

结合“兴趣”、“实用”因素:由于学习目标是呈现学习内容的窗口,在这个部分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是“有用的”,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学习目标的设计要体现分层、分阶段,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可以将总体目标由若干个阶段目标展现出来。

结合“付出”、“满意”因素:可以通过图片的方式展示以往优秀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对学生提出新要求,激励学生制定更高的学习目标。

3.2学习内容整合学习动机要素

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之间的区别绝不是简单地把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由纸质转为网页,而是利用网络的多样化以新颖的设计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在职成人学习者的普遍特征是年龄偏大、理论基础较差、学习缺乏耐心、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并且不同专业的学生还呈现出个体性差异,因此在学习内容的整合上需要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需求。关于学习内容的设计如下:

结合“专注”、“兴趣”因素:对于成人学习者来说,较多的是碎片化的学习,因此在学习材料的呈现上除教材外尽量避免大篇幅的文字展示,方便学生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零碎时间学习。电子教材可采取分章分节、分知识点的方式呈现,在其中设计快速搜索栏、“书签”、“便签”、“笔记”等功能,方便学生进行学习记录和复习查阅。网络课件的设计要注重美观大方,文字、图片、表格、图形、动画、音频等多媒体要布局合理,既要避免单一重复又要防止过度繁杂。也可通过articulate等软件设计多媒体课件,增加交互环节,在重要知识点和章节衔接处设计类似传统课程“随堂测试”的小测试,作为形成性考核的一部分,也避免了单一的灌输教学。

结合“贴切”、“实用”因素:课程内容的设计要体现阶段性推进,从学生的学习层次出发,知识点由简单到复杂,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内容上应保持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实际性之间的平衡,可以对一些复杂深奥的理论简单化处理,使其能够与学生的学习经验建立联系。案例的选取尽可能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回归到课程的知识点,做到学以致用。除了设计能让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次学习任务,还应向学生提供辅助学习工具支持。

结合“付出”因素:考虑在职学生的工学矛盾,学习内容不易过多,文字材料和多媒体资料都应经过时间核算,既要保障基本学时、涵盖知识点,又要注重精炼。经计算,成人在职者每周的学习时间标准为24小时。

结合“满意”因素:充分利用学习平台的开放性,设计学习互动,包括论坛讨论区的讨论、疑难问题的解决和小组作业等,减少学生对网络学生的陌生、增进学生间的了解,进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判断和评估。

3.3学习环境整合学习动机要素

学习环境的设计应该整合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实现学习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在学习环境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个人知识因素的影响。学习环境的设计:

结合“关联”因素:教学工具和资源的选取应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资源的获取要注意难度,从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仍习惯性在百度上搜索可用信息,可适当引导学习从学术网站上获取信息,从而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和筛选能力。课程资源应涵盖广泛、多样化,应从不同的深度和广度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结合“权责”因素:对于课程资源的引用应标明出处以明示版权,这样不仅给学生强调版权意识,也方便学生深入了解相关资源信息。

结合“付出”因素:导学教师在开课之前应向学生介绍课程大纲,使其了解课程的要求和学习目标,让学生对学习有所了解和期待。

结合“满意”因素:为了避免网络学习的过于单一,在教学运行中设立辅导教师和导学教师两种不同身份的教师,从学术和非学生两个方面协助学生学习。对比传统教学,辅导教师的身份类似代课教师,导学教师的身份类似班主任。辅导教师负责解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学术性问题,如设置疑难解答区,回答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不解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辅导教师每日不定时上线为学生解惑;导学教师负责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非学术性问题,如网络学习操作上的问题、平台使用的问题、生活中的困难等,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话、微信、qq等多种方式随时与导学教师取得联系。辅导教师和导学教师在答疑中认真听取学生的问题和意见、认真回答、鼓励和启发学生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的思考。

3.4教学活动整合学习动机要素

对于网络课程而言,教学活动主要是设计学习任务,通过规定学习任务、成果输出、互动方式来把握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学习活动的设计:

结合“专注”因素:明确学习活动的目标,增添新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可以设计3-4个教学活动,其中第一个多为导入活动,以生动有趣为主,例如可引入一些开放性的案例供学生分析、通过趣味性的测试抛出问题、提出有争议的话题开展辩论,后续的活动可以逐步向学术型和实用性过渡。

结合“贴切”、“实用”因素:设计一个与学生工作密切相关的学习活动,可以是学生工作中正在经历的问题,作为案例的素材,通过讨论的形式力求在解决这个问题上集思广益。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充分的互动、还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实用性。

结合“权责”、“满意”因素:互动的学习中,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小组成员和推荐产生小组长,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寻找关注点,给予学生行使主动选择协作伙伴的权利,同时也应具备组员义务认识,学生在形成的小组内需认真完成分工任务、协助其他成员完成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整合学习动机要素

学习活动应该设计相应的量规作为评价标准。网络课程设计的评价体系应定量化、精细化,尽量避免加入主观的、不可量化的评价。学习评价的设计:

结合“付出”、“满意”因素:设计评价标准体系时应明确标准,制定详细的评分细则。引导学生根据评分细则审核自己的作业,可通过“互评”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评分规则,相互监督。对于学生对评分的质疑应及时作出解释。

结合“权责”因素:评价标准体系中应明确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和权责,学生在评价系统中有监管和质疑的权利。

5结语

本文结合动机理论和网络课程设计,从北京开放大学网络教学的实践总结提出了学习动力培养策略,尚属粗浅的研究和见解。从客观上来说,激发学习动机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动机理论也在不断的深化和扩展,网络课程设计的探索还会不断的深化。

作者简介:刘月玥(1987.6-),女,湖北荆门人,北京开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辉,卢卫中.认知转喻[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 [美]约翰·安德森.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3] Keller J M.Strategies for stimulating the motivation to learn[J]. Performance+ Instruction,1987(8):1-7.

猜你喜欢
网络课程课程设计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云技术在士官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与探索
翻转课堂在网络课程项目式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研究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