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饰与人物身份的关系

2016-11-23 00:18弭辉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古代关系服饰

弭辉

摘 要:古代的服饰以颜色、材料或质地等鲜明的特征,显示了穿者的尊卑贵贱或性别职业,故不少服饰词语成为某类人物的代称,有的甚至通用至今。

关键词:古代;服饰;身份;关系

一、古代服饰的共同内涵

中国古代服饰潮流演变中真实地反映了历朝历代政治经济生活和风貌。虽然各有特色,但是又有共同内涵。

中国传统服饰中包含着“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早在上古时代,就产生了“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故上衣玄,下裳黄”。乾即天,坤即地。天未明时,天空是黑色(称“玄”),上衣如天,所以用玄色。而大地为黄色,下裳如地,服色即用黄色。人们穿着上玄衣下黄裳,拜祖先、祭天地,以此表达对天地、祖先的崇拜,从而实现天下大治。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受这种等级制度“礼”的影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礼记》中对衣着等级作为了明文规定:“天子龙衮,诸候如黼,大夫黼,士玄衣裳。”《中国历代服饰》记载:秦汉巾帻色,“庶民为黑、车夫为红,丧服为白,轿夫为黄,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

中国古代的服饰在相当长的历史里,不断吸收其他外来文化和异族的服饰文化元素,造就了内涵丰富,风格独特、永远流行的中国服装文化。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如今中国服饰在不断地融入国际潮流,成为中华文明的又一个符号,焕发出越来越瑰丽的光彩。

二、古代服饰的特点

1.普通服饰

(1)上衣、下衣。古代上衣简称“衣”,《说文》:“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衣”字小篆作,象衣之形。古代“衣”与“裳”常常并举,分指上衣和下衣。《诗·邶风·绿衣》:“绿兮衣兮, 绿衣黄裳”。《毛传》:“上曰衣, 下曰裳”。《诗·齐风·东方未明》有:“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可见“衣”“裳”二者所指不同。王筠《说文句读》云:“析言之,则分衣裳;浑言之,则曰衣”。“衣”部中表下衣的字除“裳”外,还有“襗”、“褰”、“襱”、“袑”。《说文解字》:“襗,絝也”,“褰,絝也”,“襱,絝踦也”,“袑,絝上也”。

(2)长衣、短衣。“袍”,古代指有夹层、中装絮的长衣。《说文解字》:“襺也”。“袍”字声旁“包”兼有包住全身的意思,许慎以“襺”训“袍”,看似二者同义,严格而言,二者还是有差别的。《说文解字》:“以絮曰襺,以緼曰袍”。絮即新丝棉,缊即旧丝棉,显然“襺”要比“袍”高级些。“襦”是一般人御寒的常服,《说文解字》释为“短衣”, 有点像今天的短袄,古代男女皆服,如古乐府《孤儿行》:“冬无复襦,夏无单衣”。“衣”部中表短衣的字另有“袛”、“裯”。《说文解字》:“袛,袛裯,短衣”,“裯,衣袂,袛裯”。

(3)单衣、夹衣。“襌”与“複”对称,分别指单衣和夹衣。《说文》:“襌,衣不重”,“複,重衣皃”。“襌”与“複”中的“单”和“复”既表意又表音,襌即单层的衣服,複即夹层的衣服。《释名·释衣服》:“有里曰複,无里曰襌”。南方又称单衣为“褋”, “褋”字以“枼”字取声,而“枼”又有薄义。夹衣古代又称“袷”,《说文》:“衣无絮”。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袷,夹衣也”。可见,“合”也是既表义又表音,“袷”后作“夹”。

(4)外衣、内衣。“ 裘”,经典作“表”,《说文》:“上衣也。古者衣,以毛为表”。《段注》:“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说文解字系传》:“古以皮为里,毛皆在外,故衣、毛为表”。与之形成反义的字是“裏”,《说文》:“衣内也”。“裏”的声旁“里”也有表义作用,“亵”指在家穿的内衣,《说文》:“私服。《詩》曰:‘是亵袢也”。柳荣宗《引经考异》:“亵谓里衣也,袢谓衣无色”。“衷”即里面贴肉穿的私居之衣,《说文》:“里亵衣”。另有“衵”,《说文》:“日日所常衣”。《玉篇·衣部》:“衵,近身衣也,日日所著衣”。

2.特殊服饰

“衮” 是古代帝王及上公祭宗庙所穿的礼服,也称“衮衣”“衮服”。《说文》:“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幅,一龙蟠阿上乡”。《诗经·豳风·九罭》:“我觏之子,衮衣绣裳”;《毛传》:“衮衣,卷龙也”。“袆”和“褕”是王后的祭服,即《周礼·内司服》所谓的“袆衣”和“褕狄”,从王祭先王则服袆衣,从王祭先公则服褕狄,这两种服饰都刻缯为雉翟之形而彩画之,缀于衣以为文章。天子王后祭服上所绘绣的龙绘、翟纹带有浓厚的图腾色彩,可视为神州大地远古龙图腾、鸟图腾的遗迹。《说文》:“袆,避膝也。”《周礼》曰:“‘王后之服袆衣谓画袍”,“褕,翟,羽饰衣”。 “袗”是《说文·衣部》中一种明确标明色彩的服装,《说文》:“袗,玄服”,袗是纯黑色的衣和裳。

古代服饰的总体特点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袍服是最能体现这一风格。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穿到人身上神采殊异,《说文解字》:“襑,衣博大”,另有“袳”,指衣服因宽大而张开,《说文解字》:“袳,衣张也”。线条的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素为中国古代服饰增添了一种自然的风韵,在历史的传承和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格。

三、古代服饰与人物身份的关系

1.黔首:秦时平民用黑巾裹头,故代指平民。班固《汉书·艺文志》:“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2.巾帼:古代妇女戴的头巾,故代指妇女。袁宏道《徐文长传》:“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3.黄冠、黄衣:代道士,因为道士的冠饰系黄色,穿的衣服也为黄色。《新唐书·方技传》载:“李淳风父播,仕隋高唐尉,弃官为道士,号‘黄冠子”。后世遂用以指道士。

4.金貂:汉以后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饰,故代侍从贵臣。温庭筠《湘东宴曲》有“湘东夜宴金貂人”之句。

5.布衣、白丁:代平民,因为古代平民着白衣,且所穿之衣多为麻布之类的衣料,故又称布衣、白丁。《荀子·大略》:“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青衣:古代婢女多穿青色衣服,故代指婢女。白居易《懒放》诗:“青衣报平旦,呼我起盥栉。”

7.青衿:也作青襟,古代读书人常穿的衣服,借指读书人。《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杜甫《题衡山县新学堂呈陆宰》诗:“金甲相排荡,青衿一憔悴。”

8.黄裳:代太子。卢照邻《中和乐·歌储宫》:“黄裳元吉,邦家以宁。”

9.韦带:熟牛皮制的腰带。普通平民系韦带,故代指平民。欧阳修《上范司谏书》:“夫布衣韦带之士,穷居草茅,坐诵书史,常恨不见用。”

10.缙绅:代高官,古代士大夫带子下垂的部分叫绅,笏插在皮带与带子之间叫缙,也作“缙绅”。司马迁《史记·封禅书》:“缙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

11.褐夫:代贫民,褐是质地较次的麻毛织品,是穷人穿的衣服。范晔《后汉书·陈元传》:“如得以褐衣召见。”

12.裙钗:唐以后用裙钗代指妇女。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

13.袍泽:古代士兵穿的衣服,“袍”、“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后称军队中的同事叫“袍泽”,故代指将士、战友。《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14.左衽:古代衣襟又称为衽,襟要向右掩。左衽指襟向左掩,用左衽代指不服朝廷的远方敌人。《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披)发左衽矣。”

四、古代服饰与人物代称

黔首:秦时平民用黑巾裹头,故代指平民。

巾帼:古代妇女戴的头巾,故代指妇女。

黄冠:黄色的束发之冠。因是道士的冠饰,故代指道士。

金貂:汉代以后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饰,故代指侍从贵臣。

布衣:麻布之类的衣服。因布衣是平民的衣着,故代指平民。

青衣:古代婢女多穿青色衣服,故代指婢女。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故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或以白衣、白身称之。

青衿:也作青襟,古代读书人常穿的衣服,故代指读书人。

韦带:熟牛皮制的腰带。普通平民系韦带,故代指平民。

缙绅:旧时官宦的装束,他们插笏于绅带间。亦借指士大夫。

褐夫:褐是麻毛织品,质地较差,是穷苦人穿的衣服。褐夫代指贫民。

裙钗:唐以后用裙钗代指妇女。

袍泽:古代士兵穿的衣服,故代指将士、战友。

左衽:古代衣襟又称为衽,襟要向右掩。左衽指襟向左掩,用左衽代指不服朝廷的远方敌人。

五、古代的身份与色彩的关系

皇帝垄断了黄色。黄色成为皇帝的专用色,是从隋唐之际开始的。从此一直到溥仪离开紫禁城为止,一千多年的时间,大自然造化的黄色,成为皇帝的禁脔。皇帝为什么垄断黄色呢?因为黄色是太阳的色彩,而皇帝就是人间的太阳。明朝禁止臣民用黄,所有的黄,包括柳黄、明黄、姜黄诸色都禁止民间使用。清朝甚至禁止与黄色接近的香色、秋香色、米色等。乾隆时期皇帝的一则措辞严厉的诏令说,民间如有违反,加罪论处。只有皇帝特别恩赐的才可用,如黄马褂之类。末代皇帝溥仪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在他作为逊帝,权威仅仅在紫禁城中有效的日子里,还因为发现他弟弟溥杰的衣袖中有一种什么黄色而严加斥问,吓坏了年幼的溥杰。

高级官员垄断了紫色、红色。杜甫诗中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只有达官显贵才可以用朱红色的大门,不但老百姓不能用,低级官员也不能用。唐朝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和亲王的官袍是紫色,五品以上是朱色。这就是把飞黄腾达的人形容为“大红大紫”的原因。明朝取消了几百年来最为高贵的紫色,以红色代替,规定一至四品用绯色,绯色就是红色,从此,鲜艳的大红色是黄色之后最高贵的色彩。

大红大紫的鲜亮色彩被中高级官员垄断了,给下级官员剩下的就是一般的色彩了。唐朝规定五品六品的低级官员只能穿绿色,八品九品是青色;明朝规定五至七品青色,八、九品绿色,基本打了个颠倒。但无论青色还是绿色,都是并不鲜亮的色彩。白居易《琵琶行》写道,“坐上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当时被贬谪,当了江州司马,是一个品级低下的小官,只能穿黑糊糊的青衫,不但没有面子,而且情绪也很糟糕,以致一个歌女的一曲琵琶,就勾起他满腹泪水。

只有高官才有资格用紫色、红色的服饰,所以,官迷们对于紫红深怀渴望期盼之情。白居易写诗说,“吾观九品至一品,其间气味都相似。紫绶朱绂青布衫,颜色不同而已矣。”从这种说法也可以看出,他的心理并不平衡,不过自我安慰而已。对于低级官员的艳羡,富有人情味的皇帝大概也考虑到这种心理,因此在严格不同身份等级官员服饰色彩的规范的同时,又格外开恩,制定了“借绯”、“赐绯”、“借紫”、“赐紫”制度。所谓“赐”和“借”,无非是说,虽然按照你的官品,你还没有资格用这个色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开恩赐给你这个资格,或者开恩权且借你这个资格,使用这种色彩。白居易当上忠州刺史就享受了“借绯”的待遇,他羞涩地说:“假著绯袍君莫笑。”到了50岁那年,他终于真正熬够了服绯的资格,如愿以偿地穿上了大红袍,他得意地说:“五品足为婚嫁主,绯袍著了好归田。”一副衣锦还乡,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的样子。不过绯色上面还有更高贵的紫色,当官一场,没有穿上紫袍,总是遗憾。大和元年,白居易拜秘书监,散官为中大夫,官品是从第四品下,不具备穿紫袍的品位,但皇帝开恩“赐紫”,白居易自豪地说:“勿谓身未贵,金章照紫袍。”作为人臣,能够穿上紫袍,是尊贵之极了。

官员垄断了色彩,留给老百姓的基本上就只有最黯淡、最难堪、最普通的色彩了。在历史上,老百姓的衣服总以本色为主。所谓本色,就是说做衣服的纺织品原料的本来色彩是什么,它就是什么颜色。古代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麻布的本色就是灰白色的,所以老百姓也叫“白衣”。老百姓除了穿麻布,还穿用牛毛织成的褐,由老百姓而当官,就叫做“解褐”。实质上褐不但是牛毛织成的衣服,而且也是做这种衣服的原料牛毛的自然颜色。“衣褐”也就是老百姓的身份标志。

古代还规定一些特定的颜色。宋太宗就明确规定各色胥吏、平民、商贾、工匠、占卜以及不隶属于官府的民间艺人,其衣装颜色,一律只能使用白与黑。因此,“皂隶”成为胥吏之流的别称,“青衣”也成为婢女的代称。

像低级官员艳羡高级官员的大红大紫一样,富有的老百姓也艳羡官员的服饰器用的亮丽色彩,千方百计要追逐模仿。这种模仿破坏了儒家和皇权精心设置的纲常伦理和身份等级,是僭越逾制,要被严加追究。

六、结语

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传播着中华深层文化信息。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服饰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陈茂同.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新华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古代关系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中国古代山水画色彩研究
日本古代的贡举制度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