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作玉雕雕琢之境与吴门之宝

2016-11-23 03:03李楠
现代苏州 2016年27期
关键词:苏作玉雕玉器

记者 李楠

苏作玉雕雕琢之境与吴门之宝

记者李楠

莲相系列 杨曦

梦里江南 杨曦

苏州是个婉约的城市,千百年前是,千百年后仍是。

苏作玉雕在这里孕育、生发、早已沁润了这个城市所有美好的气质——清秀、温婉、细腻。

摆一件苏玉在眼前,便恍然得见那烟柳画桥处的和风细雨,直教人眼波沉醉,爱不释手。

若是循着苏作玉雕的文化脉络溯源而上,我们还会惊喜的发现,这古韵悠悠又生机盎然的艺术是如此的传承有序,给我们留下了一脉真实而清晰的历史。

玉说苏情

这段玉文化,千百年来蜿蜒变迁,却并不曾在时光的洗练中模糊了面目,反而依旧惹人遐思……

在中国制玉史上,苏州玉雕曾出现过多次高峰,从良渚文化时期,到春秋时期,再到明清时期,苏州制玉以工巧艺绝而名扬天下。

北宋时,朝廷在苏州设立造作局,其中役使的工匠就有许多玉工。明清时,苏州的玉雕达到高峰,尤其是明中叶以后,苏州号称“江南首都”,不但生活奢华,而且引领时尚潮流,玉器等高档消费品市场极度振兴,与扬州同为全国最重要的两个琢玉地。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杨曦介绍,至清乾隆,苏州琢玉作坊已达八百三十多户,在阊门内的专诸巷、天库前、周王庙弄,宝林寺前,向南诸如王枢密巷、石塔头、回龙阁,梵门桥弄,学士街直到剪金桥巷,到处可闻一片“沙沙”的琢玉声。阊门吊桥两侧的玉市则是车水马龙,最是热闹。

乾隆帝曾赞曰:“相质制器施琢剖,专诸巷益出妙手”。当时琢玉行会就设在周王庙,每年阴历九月十三至十六,全城大小近千家玉器作坊都要拿自己最精心的杰作作为祭祀的供品去陈列。届时,同业相互观摩,各路客商云集,市民争相观摩,热闹异常。这种现象,在全国玉雕行业内可能仅此一例。

“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就是其真实的写照,陆子冈等代表人物更是名震京师,誉满四方,被人们誉为“鬼斧神工”。

见诸清廷档案的玉匠大多来自苏州,如陈廷秀、都志通、姚宗仁、韩士良、邹学文、陈宜嘉、王斌、鲍友信、顾觐光、倪秉南、周云章、张家贤、朱彩、金振寰、邹景德、张君先、鲍德文、贾文远、蒋均德、平七、王振伦、庄秀林、姚肇基、王尔玺、朱时云、朱永瑞、朱光佐、朱仁方等等,均系苏州织造选送。

玉满苏城

如今,苏州熙熙攘攘的街头巷陌,依旧可闻琢玉的沙沙声,它们在诉说着苏城玉雕发展的格局,铭记下江南玉雕的盛世容颜……

秋语江南系列 杨曦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 杨曦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本世纪以来,苏州玉雕发展更为迅速,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

十全街中段与相王弄呈一个大大“┓”型,南石皮弄就在框里打着弯,也围住了网师园。

杨曦回忆,大约在1993、1994年左右,陆陆续续有人到这里租间平房,加工玉器。一家、两家……加工坊一多,肯定会有人进来从事配套,专门打磨,给玉器配座,镶嵌黄金,销售加工工具。也肯定会有人带着老家的人一起出来打拼,会有人慕名想来这儿学门手艺。落脚的人,大多来自河南、安徽、山东、上海等地。

这一切是20年来在巷子里面一点一点发生的。巷子外面,从最光鲜的十全街上,开始是看不大出来的。以十全街与相王路交界的拐角为例,最早是一家宾馆。之后是KTV城。直到2011年9月,这里改头换面成了相王玉器城。2012年年底,二楼开张了玉材交易市场。2013-2014年,十全街上原本引以为特色的外贸服装店、酒吧大多不见了踪影,一家挨着一家的玉器店,逐渐露了脸。

从选料到加工、配套、包装,这里已形成了琢玉行业一条龙。杨曦估计,十全街、相王路、南石皮弄一整片,有大大小小玉器店坊五六百家以上。

仿佛一杯膨胀的溶液,玉器作坊和崭露头角的工匠们在南石皮弄片区摸爬滚打成名后,逐渐外溢,溢到相王路,溢上十全街,接着又流向园林路和齐门路。

后两条街也相隔不远,与白塔东路一道,围着拙政园、苏州博物馆、狮子林打转。在这个街区里面,至少有四十家以上的定位高端的品牌玉器店,或玉雕大师工作室。

据不完全统计,苏州玉雕的前店后坊式的工作室和个体经营户总数起码有三千多家,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其中一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的玉雕从业者,包括江苏、浙江、河南、福建、安徽、上海、新疆等地。

杨曦介绍:光福、相王弄、园林路、齐门路以及散落在古城区内的品牌玉雕工作室,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玉雕产业发展格局,明确了各自的市场分工,大师工作室可能更多地在苏派玉雕的品牌形象的树立以及发展趋势的引导等方面多做些探索,而像光福、相王弄等玉雕从业人员较为集中的集聚区,则更多地承担起“加工中心”的任务。

“苏州集聚着大量玩石头、做石头、买石头、研石头的人,吴地文化真真是玉石的文化。这种自然发展形成的玉雕格局和人气,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

水乡瑶 杨曦 

千纸鹤 杨曦

玉有乾坤

苏作玉雕,颇有文人士大夫的洒脱气质,和颇具苏州地域风情的独特语言,那一件件外形清朗,意境悠远的玉作里,栩栩可见的是古人的雅趣和今人的妙想。

玉雕语言是许多大师常常挂在嘴边的行话。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蒋喜认为:“从我的感觉来说,苏作玉雕是优秀吴地文化的载体,它更多地包含了中庸、和谐、刚柔相济的传统理念。因此,玉的语言是含蓄、内敛的。”

在玉雕技艺方面,苏州善雕琢中小件,以“小、巧、灵、精”出彩。“巧”是构思奇巧,特别是巧色巧雕尤其令人叫绝;“灵”是灵气,作者有灵气,作品有灵魂;“精”是一刀一琢皆精致细到。

与京派、浙派、海派玉雕不同,在蒋喜眼中,苏州匠人在制玉上拥有独特的地方语言,包含古朴风韵,精细雅致,充满了文人气息。

而杨曦看来,苏州玉雕的突出风格在于飘逸。这个“飘”字,道出了吴文化的终极追求,与江南丝竹的曲调如出一辙。而苏州玉雕作品中深刻的文人哲学,与姑苏园林的造景艺术也一脉相承。

文人性是吴门文化的核心,在一批俏色巧做的玉雕精品中,蕴含了苏州制玉人的独到匠心。苏州人赋予了玉一种哲学性,也引领着苏州玉雕进入了重视设计、重视艺术的时代。

拟古追新

拟古是对传统审美的追忆和品鉴,亦是对先人技艺的珍视和继承。在那些古老又精彩的玉作中,我们犹然可见先人们俊逸的神采和闪光的智慧。

这样的时代审美,也对玉雕匠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蒋喜个人30年的从业经历来看,他认为玉雕的发展应以师古为坚实的基础,并创新出古韵今风的作品特色引领苏帮玉雕,并不断地在努力。目前,大多数从业人员“师古”得还不够,更多的是形似而神似得还不够。抄袭模仿现象仍然存在,对我国优秀的古代文明所留传下来的器物、图文等相关文化艺术门类没有认真地发掘研究,为我所用。

从业多年来,蒋喜深入研究了古代玉雕阶段性的特点,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归纳出技法、造型、纹饰上的传承规律。

“玉雕传承实际上是个自然渐变的过程,而我们当代符号的加入也需要自然和谨慎。玉的语言是含蓄内敛的。创作时,形式与内涵必须相互吻合,该传承的传承下去,该淘汰的就淘汰。”

蒋喜认为,对于当代符号怎样融入玉雕,首先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去取舍,需要对古代玉雕有一定的认识、研究和感知。

为此,他将多年的研究心得集结出版,所著《美石者》为苏州玉雕制作技艺供了丰富详实的资料。而在《太湖沉宝》中,也汇集了他对太湖流域旧、新石器时代太湖水中石器的切割、整型、钻孔、雕琢、抛光等工艺的研究、传承与挖掘。

美石三宝 蒋喜

新趣盎然

一门古老的技艺,怎样讲述,才能展现新的精神?唯有融合现代人的审美力新增的许多明快、清新元素,大胆尝试,才能为后人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财富和时代印记。

蒋喜认为,对苏作玉雕的创新,要从“料“、“技”、“艺”三个层面进行考量,而现在,他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艺”的创新追求上。

他说:“从‘技’上升到‘艺’,一方面需要不断练习,掌握对点、线、面的领悟,对方、圆的领悟;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看书,这个看书既需要留在书房里,也需要走到院校里。尽管现在很多艺术类院校的课程设置都比较西化,但我们还是有能力将它转化成东方审美的语言。经过自己的转化,运用到玉雕上就不会特别生硬。”

在苏州玉雕行业,杨曦的创新作品,常常是最引人瞩目的。他善于把独到的创意和温润的玉石巧妙糅合在一起,使得作品具有“独到”艺术气息。

在杨曦看来,对于苏州玉雕行业而言,技法早已不是问题,一件作品在同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靠的还是设计创新,创新会引领现代苏作玉雕前行。我们这个时代,苏作玉雕完全能够脱掉“匠气”。

最近杨曦又在为苏州“子冈杯”玉雕精品展,而全力创作新的玉雕系列作品。“这几年来,我们在行业协会的带领下,每年举办一次子冈杯苏作玉雕精品展、出一本玉雕作品集,推动了苏州玉雕的发展,逐渐确立了苏州玉雕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在此基础上,还要多角度地挖掘历史的、当代的玉文化资源,通过出书、出刊物,反映苏州玉雕的历史、代表人物、后起之秀、新人新作,使苏州玉雕更加群星璀璨,使更多的玉雕新秀脱颖而出。这样,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作为当代的苏州玉雕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苏作玉雕玉器
论玉雕山子工艺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市委书记赴高新区 专题调研苏作文化工作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玉雕青松献祖国
西汉玉器的鉴定
巨型玉雕长城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玉雕图谱揭幕开放仪式掠影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文雅精致 苏作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