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合作园区:内陆城市经济突围新引擎

2016-11-23 05:11李洁
决策 2016年10期
关键词:跨国高新区产业园

李洁

在新的全球化过程中,世界分工不再以国家为划分单位,而是按照区域和机构的创新竞争力和开放程度来衡量。国际合作开发园区应运而生,并成为内陆城市区域经济突围的最强引擎。

8月5日,成都市人民政府2016年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三五”期间成都高新区将投入150亿元加快国际合作开发载体、区域合作载体建设。这里的载体主要指中韩创新创业园、成都中法生态园、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三个合作园区各自承担不同的使命,分别涉及创新创业、生态发展、工业制造三大方面。

从资金投入和使命承担看,国际合作园区对成都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成都对国际合作园区的重视也非同一般。

成都首开跨国园区先河

2015年,成都市高新区GDP达到了1277.6亿元,连续数年保持了在科技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的前四位置。这不仅在西部高新区中排名榜首,和东部沿海众多高新区相比,多项数据的排名亦居于前列。

什么原因,让成都这一内陆城市,拥有与沿海相媲美的实力?

原来在2013年成都GDP突破千亿元大关后,成都高新区先后与法国、德国、韩国等多国的创新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开启了内陆园区国际化的路径探索。

在成都市高新区科技局局长林涛看来,创新全球化流动的核心不再是物质产品,而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上的创新资源。因此,成都高新区将打造基于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和现代物流为核心的国际互联互通新格局和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2014年2月启动的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园已入驻企业40家;2014年3月确认成立的中法生态园内,仅东风神龙成都项目预计年上缴税收约70亿元。目前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74家。在蓉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来源国中,前6位分别是:美国58家、日本36家、法国23家、德国18家、英国10家、韩国10家,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在新的全球化过程中,新的世界分工不再以国家为划分单位,而是按照区域和机构的创新竞争力和开放程度来衡量。成都高新区正围绕建设国际创新创业中心,不断发力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创业活动、创新服务等领域的全球化,加快融入国际创新链、产业链。

目前已经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的框架体系。未来,随着国际化合作园区的深入建设,成都高新区将逐步实现要素聚合、发展强劲、机制健全、环境友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的发展目标,形成全球创新要素资源充分汇聚、创新创业高度活跃、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的西部内陆科创高地。

经验先行,跨国园区纷纷涌现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中西部地区的跨国合作产业园区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推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是内陆省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国际合作园区基于其中外合作的特殊性,能够很好的汲取国外先进理念,立足园区长远发展,建立基于产业集群式的发展方式,中国式企业在产业链条横向和纵向的多种协调机制,使中外企业之间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通过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推动园区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形成企业、产业、地方经济三者联动的协调发展机制,对比国内产业园区能够更好的把握创新发展的园区方向。

成都经验开始复制,多省跨国园区如春笋般纷纷涌现。

2015年9月24日,在欧亚经济综合园区发展论坛上,西安谋划两年之久的欧亚经济综合园区正式启动。该园区核心区位于浐灞生态区腹地,面积约45平方公里。以绿色低碳为特色,遵循八大产业园区的空间架构,是国内首个定位为承接‘一带一路战略而规划建设的园区,成为新丝路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

2016年8月6日,兰州新区首个中外合作大型项目中韩产业园开工建设,项目占地5平方公里,投资约1000亿人民币,项目整体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重点建设高新材料、生物制药、化工产品、汽车制造、食品材料、化妆品等六大园区,未来将着力打造成为国际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基地。

重庆两江新区中韩产业园将建成功能现代、产业高端、设施先进、生态宜居、文化多元的国际化新型产业园区。中韩产业园启动区位于两江新区龙盛片区,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电子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创意、数字娱乐等新兴产业,择机发展新能源等其他产业,打造以引进韩国优势制造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高端产业基地。

跨国合作园区的未来战略

国际合作园区正因为能有效吸引优质要素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地方创新创业进程,吸引各地政府积极投身其中。那么,如何打造高水平的跨国合作园区,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

第一,更高的科技含量需要创新驱动的研发机构与人才队伍。信息技术使不同环节的企业间实现信息共享,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现和动态调整合作对象,在研发、制造、物流、服务等各产业链环节实现全球分散化生产。科技研发、创新驱动成为引领未来园区发展,人才成为决定未来园区发展高度的核心能力。跨国合作经济区要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及吸收,与科研院所建立学企研联合,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将研究能力转化为生产能力,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科研领域重研究而轻开发利用的状况。国际合作园区应更加注重构建创新体系,建立起多元化的创新渠道,推进园区产学研用合作,整合科技资源。强化企业作为创新研发的投入主体,畅通科技成果的快捷化渠道。

第二,更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需要生态健康、低碳低能耗的环境品质。建立准入门槛高、生态品质高、地均能耗低的国际园区,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创造生态健康、低碳低能耗的环境品质。国际化的产业园区,优秀的环境品质是目前园区建设的发展趋势,例如谷歌、微软等大型企业,好的园区环境是提高园区创新能力的软环境,是展示国际化形象的重要窗口。园区要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实现新能源的使用,不断推出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以及替换原有能源的新技术。

第三,更长效的经济增长机制需要产城融合、混合高效的功能匹配。面向国际竞争的产业园区不同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特性——智力资源密集、规模多样化、信息网络化,决定了新的产业园区功能的综合性,不是单纯的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还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功能。原本“单位-家庭”两点一线的枯燥模式将逐渐瓦解、“工作-生活”之间的界限也逐渐模糊与融合,在工业园区内可以容纳的用地和功能类型越来越丰富,从而增强其自我更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发挥技术溢出效应。实现区域和谐共赢发展,应该成为国际合作开发区的发展宗旨。开发区要主动将劳动密集型企业或技术密集产业的劳动密集链条部分转移至周边具有优势的区域,有利于发挥区域间的比较优势,形成协同发展溢出效应,并相互形成支撑,实现多方共赢。要注重产业的配套协作和产业链的延伸辐射,本着产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提升产业带动和创新升级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猜你喜欢
跨国高新区产业园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遂宁高新区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跨国大瀑布,一起去探秘
郑州高新区贾庄唐墓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