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篇经典背诵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

2016-11-23 10:15周思君袁志成
东方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周思君 袁志成

摘要:百篇经典背诵课程作为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特色实训课程,对强化学生文学基础理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百篇经典背诵课程实施两年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手段和方法、评价结果反馈等方面探索构建有效的百篇经典背诵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关键词:百篇经典背诵;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有效性评价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建设的重要模块之一,目前学界通过不同途径研究探索高校课程改革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质量评价、绩效评估、模式构建等。其中,如何评价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环节和重要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百篇经典背诵课程是为了加强文学院学生专业知识积累,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一门实训性课程。目的是让学生熟读背诵古今中外名家经典著作,丰富学生基本知识储备,对今后的专业基础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对百篇经典背诵课程教学的评价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百篇经典背诵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文学类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文学教育理论知识强、但文艺理论素养低,中国语言功底扎实、但语言运用能力差,文献阅读吸收能力强、但资料利用能力低,文学知识吸收能力强、但应用释放及创新能力差等,造成文学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等问题。

百篇经典背诵课程教学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背诵能力,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领悟能力和人文素养、伦理观念等的培养。从百篇经典背诵课程的特点来分析,真正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方面的变化,只检验教师方面的成效远远不足以评价课程是否实现有效教学,只看教师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标准,并不能保证教学评价结论的全面性,也无法客观判断教学质量的高低。

根据百篇经典背诵课程实施两年来的实施过程和效果来看,虽有一定成效,但与预期目标相距甚远,仍存在诸多问题,譬如:一是只重视作品的背诵,形成了学生短时记忆文学作品,但不深入研究分析作品的背景和人文价值。二是课程教学拘泥于传统模式,教师安排背诵的时间不合理,缺少讲解,导致学生在背诵前不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同时拘泥于背诵文本的浅层分析,缺乏对作品衍生的人文意义和社会伦理道德的深刻理解。三是背诵效果考核评价简单,仅以学生背诵篇数作为平时成绩(占70%)+学院抽查两篇作品的背诵成绩为模考成绩(占30%)=总成绩的评定标准,这样只片面强调学生背诵篇数的考核评价方式,不足以考察学生在百篇经典背诵课程中所取得的多方面的进步和收获,也无法考察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对学生的关心和启发,因此,无法合理恰当的判定该课程教学的成功性和有效性,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构建百篇经典背诵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的实施方法

构建有效的百篇经典背诵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确立评价对象,包括指导教师和学生,这样能客观地反映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二是重视过程性评价,以反映评价对象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目的是结合过程现象分析,综合、客观地评价课程教学的最终影响力。有效性评价体系涵盖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手段、评价结果的处理等因素。

1.评价主体方面

评价主体在整个百篇经典背诵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评价主体,不仅要包括评价专家(学院领导)、指导教师、学生,还要包括其他教师对被评教师的监督。第一,设置评价专家参与评价过程,因为其可以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全面指导和综合分析。第二,指导教师是教学评价的主体,其对指导百篇经典背诵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性的认知、参与的积极主动程度、评价态度的公正与否、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程度、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程度等,都能有效影响百篇经典背诵课程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历能力培养。第三,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过程,也可以获取通过课程学习难以获取的资料,进一步明确开设该门实训课程的目的和学习的基本任务,逐渐明白应当怎样学习。

因此,要端正评价主体对百篇经典背诵课程的认知态度和心理状态,调动指导教师和其他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指导教师提升自我责任感和文学素养。争取在指导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消除和克服由于评价主体的偏好、心理效应以及素质不高而造成的可能存在的误差,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评价的目标。

2.评价客体方面

评价客体即评价对象,它既可以是人,如系部领导、教师和学生等,也可以是工作,如课程体系、专业、教研室、实验室等。

在百篇经典背诵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评价客体主要分析的是自我认知、诉求沟通、心理倾向等主观认知上的障碍。譬如:对课程教学评价的认知障碍,如果评价客体无法正确判断和选择某一课程是否是学院、专业、学生所需要的,则会影响评价主体参与评价的积极性,缺乏动力和责任,无法满足评价客体专业建设和学院发展的愿望。再如,评价主、客体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指导教师和授课学生容易产生被动、消极懈怠心理情绪。同时,如果学院和指导教师对百篇经典背诵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合格”等低层次视角,而不是定位为全面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水平、强化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增强社会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就业几率等高层次视角,处于应付心理,那么在评价过程中就容易造成评价数据失真、临时补充成绩、甚至修改成绩以迎合上级检查评估、应付学生考核通过等不端正、不客观的现象。

3.评价指标体系方面

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评价工作的基础,有效的课程教学评价必须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保证。由于评价主体主要是根据指标体系来对评价客体进行评价的,再加上评价客体的千差万别,所以,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可比性与特选性。如评价的各项具体指标设置、评价重点、权重系数大的指标项目、指标评价的具体标准等,都强调设置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否则会误导被评价者,无法统计获得应用的评价效应。

目前,百篇经典背诵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要学生熟练掌握作品的内容,能在指导老师安排的时间内背完全部篇目,该部分成绩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70%;每学期期末学院组织抽查背诵2篇,该部分成绩为末考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两部分成绩均以百分制进行打分,再综合核算综合成绩。这样的考核评价标准较为简单,不够全面、具体和细化,指导教师的主观性较大,容易造成学生的综合成绩差别较大。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双百课程的有效影响、课程的教改方向、学院特色发展和专业深化建设等都缺乏相对有效性。

因此,建立周密科学的百篇经典背诵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是迫在眉睫,可从导向性、可比性、特选性等方面展开,如丰富评价指标的具体项目设置,并权衡各项指标的权重分配、设置能反映评价内容的共有属性指标和反映不同评价客体的独有特色指标,也可设置加分项目,以区分不同评价对象的特色,综合全面反映各评价主、客体的真实情况和进展。

4.评价手段和方法方面

由于百篇经典背诵课程教学评价,涉及到评价主客体的多样性、指导老师的多元性、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学生文学基础功底的差异性、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完善性、评价方法的单一性等因素影响,为保证教学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百篇经典背诵课程教学评价应善于把各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可以将百篇经典背诵课程与其他文学类专业基础课程相结合,也可以将指导教师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结合,将学生对其他文学类专业课程的接收程度、对百篇经典背诵课程的支持程度与对人文素养、社会伦理道德等信息的渴求程度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可以互相弥补其缺陷和不足,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即可以使评价标准更加全面、细致、客观,又便于学院、各教研室分析和把握该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保证评价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满足文学类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5.评价结果方面

课程教学评价对课程建设有积极作用,但如果评价结果处理不当,也会对评价主客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百篇经典背诵课程教学评价即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也非常重视评价的反馈机能。在指导背诵过程中,指导教师、学院领导等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背诵文学作品过程中的问题。百篇经典背诵课程的开设目的不是选拔少数优秀学生,而是强化学生的文学理论基础,增强学生的文学作品的吸收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意识和素养,进而发现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帮助学生进步。该课程的教学评价重视从学生的日常背诵表现中提取相应信息,通过收集学生日常背诵的情况和教师指导的情况,可帮助教师了解每个被指导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要,及时调整背诵篇目和背诵进度,不断改进百篇经典背诵课程的建设。

因此,在评价结果的处理上,首先要建立一种合理、有效、可靠的评价结果公布机制,以消除评价客体的消极心理。其次,在结果量化的同时,应给予定性的评价并及时反馈,使评价客体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最后,在利用评价结果进行奖惩时,要注意适度,注重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

三、结语

百篇经典背诵课程的教学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今后如何学,而且可以使教师明确今后怎样教,帮助教师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不断研究和探索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百篇经典背诵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使之成为一个动态的、不断优化并能不断适应文学院各专业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中运用课程有效性评价,把重心放在促进学生文学作品背诵指导教学上,修正单纯评价学生考试成绩的做法,增加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力度,有助于指导教师重视百篇经典背诵课程开设的实际意义,端正指导态度,增强责任感,认识到文学作品蕴含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进而传达给学生应掌握和具备的文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闫秀娟,呼海涛,卢旻,李建生.审核评估视角下提高课程评估有效性的研究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10).

[2] 尤鸿霞,解圣霞.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9).

[3] 黄柏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有效性评价模型构建及其内涵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4] 辛燕.高职酒店英语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模式探索[J].河南教育,2010(9).

[5] 陈瑞生.学生发展视角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J].教育探索,2009(8).

[6] 欧科良.试论影响公安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有效性的因素[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3).

[7]蔡敏.美国著名大学教学评价的内容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2006(6).

[8]董维佳,宋建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二本院校中文专业《双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湘教通〔2014〕247号—429)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