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之传播

2016-11-24 07:01
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 2016年3期
关键词:头条综艺来源

微信之传播

作为广电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有责任对节目导向进行管理和引导,在节目内容出现违反国家法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合、不利于构建公序良俗的苗头时加以规范,是合法合理的。只不过在“下通知”“发禁令”之前缺少公开讨论和舆论铺垫,每次都给人以突如其来的感觉,从而引发舆论诟病。(标题:广电总局为何被戏称为“广电总急”?来源:人民日报)

对于电视来说,它主要是内容的分发平台,传播内容是它的核心目标。而互联网它不仅仅是平台,还是交流的工具。我们看看互联网的基础上,智能手机发展有多快?大概五年时间,你还能找到原来那种只能发短信打电话的非智能手机吗?现在,手机是个你至少十五六个小时都需要拿着的东西,而电视呢,你每天大概只看四五个小时。(标题:马国力:电视与互联网不是死敌;来源:腾讯科技)

新幕、网络直播、网络字幕组、笔记类分享应用(如印象笔记)等已然兴起,在当前舆论环境下,这些渠道都是公开监测所兼顾不到的,其影响力被低估。22点至24点,是重大危机爆发的新高峰点,自媒体人多是业余时间创作,晚上观点齐飞。网站主导内容的时代,再见。(标题:喧闹背后的十点启示——艾利艾智库点评近期公共事件;来源:一天一堂舆情课)

在传统媒体时代,编辑是推荐者,将他们认为好的内容排上头版头条,放大标题的字体字号,强力推荐给读者。在今日头条的平台上,算法成了最好的把关人。算法有能力推荐出热门短文章,也有能力推荐出冷静深入的长文。(标题:来看看3、4月份今日头条阅读量最高的10篇长报道;来源:今日头条)

不少活跃在行业一线的综艺制作人都认为,相比于自主性、可控权有限,试错代价高的电视平台,正处于起步期的网络综艺带来更多原创的空间和资源。“许多灵光一现的点子、来源于生活的一些小而美的创意,都可以在网综上找到合适土壤。”(标题:网络综艺崛起,未来爆款在哪儿?来源:艾瑞网)

金主给钱,节目卖广告。这本是一条不是秘密的秘密,可是为什么一定要藏着掖着呢?马老师从来就不避讳对钱的喜好,念完广告后还叨叨:“够了吗,各位大哥,觉得你们的钱花得值了吗?”《奇葩说》以玩乐的姿态口播广告,打破媒体不再仅仅只是微博、微信,知乎、网络电台、A站B站弹

87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可谓不朽,但在这背后,是化妆师多少个日夜的苦思冥想和数度尝试:“罥烟眉”在水墨画中探索真谛,比“远山黛”更富有诗意,比“涵烟眉”更淡雅轻盈,在反复摸索中有了黛玉的一宇“愁眉”;黛玉发型,吸收了“百合分髻”式样,又糅合了“反绾髻”梳法,呈现出一朵盛开的百合,同时还采用了“齐眉穗”“小垂髻”“步摇髻”等来衬托脸型,才有了稀世俊美的林妹妹。(标题:广电人不谈工匠精神,节目的小船说翻就翻;来源:泽传媒)广告和综艺节目之间一种“不可描述”的隔阂。马东的口才让两种文本题材因坦诚而获得了观众的信任,他让广告主开心、节目组开心、观众看得也开心,三方利益诉求空前平衡。(标题:你为什么喜欢听马东念广告?来源:媒玩媒聊)

对于一个优秀的综艺编剧而言,他不仅需要极大的脑洞,能够将各种不同作品、不同艺术、甚至不同次元的材料进行糅合、加工进而实现再创造;还需要极具说服力的逻辑,将那些看似矛盾的事物、事件组合在一起后,能够自圆其说;最重要的是,他必须是一个贴近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生活的人。(标题:一个玩好“套路”的编剧,该如何炼成?来源:广电独家)

有编剧说,入了这行,无论多大的刺激,多大的痛苦和快乐,第一个直觉都是:如果写下来……如果放在一个场景里……甚至吵架的时候,伴侣骂自己的话特别精彩,也会一边哭一边找纸和笔记下来,哭着说:“你说慢一点!这几句好给力!”(标题:芒果Pie |聊聊节目编剧那些事儿;来源:芒果HR)

网络时代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人们不再想听一个人说,而喜欢大家一起说;不再希望在谁的指挥下关注什么、忽视什么,他们更喜欢自己选择焦点或成为焦点。所以,一档节目,人们需要的不再是一个可以追逐的引领者,而是更纯粹的事实和真相。如果有人能帮助受众更快、更准确地认知世界,那么观众会欢迎他的存在;如果不能,那么观众更喜欢在无干扰情况下独立、自由地欣赏和思考。(标题:“去主持人化”——网络时代电视节目的极简选择;来源:媒意见)

猜你喜欢
头条综艺来源
微头条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头条》(四首之三)
试论《说文》“丵”字的来源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赤”的来源与“红”在服装中的应用
头条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