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军工综合体: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2016-11-25 17:56宋兆杰曾晓娟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秦皇岛066004
科学与管理 2016年2期

宋兆杰,曾晓娟(东北大学 秦皇岛分校,秦皇岛 066004)



俄罗斯军工综合体: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宋兆杰,曾晓娟
(东北大学 秦皇岛分校,秦皇岛 066004)

摘要:苏联时期,在东西方冷战的背景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领域——军工综合体。依靠国家的资源,军工综合体不仅打造了强大的国防,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苏联解体后,由于国家投入大幅度减少,军工综合体处境艰难。虽然规模明显缩减,但其实力仍然强大,近些年,经过调整,军工综合体走上了稳步发展道路。

关键词:军工综合体;俄罗斯军工;俄罗斯高技术

在决定俄罗斯综合国力的各种要素中,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疆土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因素。然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俄罗斯最为重要的领域——军工综合体,这是俄罗斯高新技术和创新性人才最为密集的领域,它不仅决定俄罗斯国防实力,也在国家倡导摆脱资源依赖型经济,走创新型发展道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 实力雄厚的苏联军工综合体

俄罗斯军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彼得大帝时期。当时,俄罗斯着力发展作战武器和技术,建立海军对外扩张,而数学、物理学和机械、冶金技术的发展成为俄罗斯军工企业的重要支撑。苏联时期,打造强大的国防保卫苏维埃政权是苏联共产党和人民共同价值取向。国防工业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使苏联赢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二战后,苏联军工得到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国防体系——军工综合体(Военн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комплекс,简称ВПК),也称“国防综合体”(Оборонн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комплекс,简称ОПК)。军工综合体包括科研组织(进行理论考证)、设计局(制作武器样品)、实验室与发射场、生产企业(进行批量生产)。

苏联最后25年是军工综合体发展最为庞大的时期,直接参与军工综合体领导工作的有国家9个部委:航空工业部、国防工业部、船舶制造工业部、大机械制造部、中等机械制造部、无线电工业部、电子工业部、电技术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军工综合体集中了国家最优秀的人才和组织工作者,规模极为庞大。军工综合体构成了国家整个工业极为重要组成部分。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苏联有1800个军工企业,有450万人,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工业总人数的1/4,如果加上他们的家属,可达到1500万人,相当于俄罗斯人口总数的1/10[1]。国防工业的庞大涉及到苏联全体国民,在苏联很难找到与军工企业没有任何联系的家庭。很多重要军工企业坐落在一些封闭的城市,以前,这些城市在地图上不做任何标注,只用密码代替。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能调动国家的重要资源,依靠国家的巨额投入,军工综合体取得了重要成就,很多技术水平不逊于甚至超过西方国家。原子弹、氢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空间站等一系列成就都彰显了苏联军工综合体的强大实力,而“苏联原子弹之父”库尔恰托夫、“苏联运载火箭之父”科罗廖夫等著名科学家不仅是苏联科学院院士,也在军工综合体负责重要的研发工作。

除生产军用产品,军工综合体还生产重要的民用产品。大多数冰箱、录音机、计算技术用品、洗衣机、吸尘器过去都是在军工企业生产的,而电视、摄像机、相机、缝纫机则全部在军工综合体生产。

苏联军工综合体的强大来源于对其巨大投入。1941年前夕,对军工综合体的投入占整个工业投入的25%。上个世纪80年代,苏联的国防投入占联邦预算的9%-13%。80年代末期,军工综合体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20%-25%,成为国家工业的基础[2]。

20世纪50-60年代是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时期,也是美苏两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时期。导弹、核武器、核潜艇相继出现,无线电技术被广泛运用,在国防领域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对原子能和宇宙空间技术的开发使苏联保持了与美国的战略平衡,从而避免了全球性军事冲突[3]。

苏联军工综合体的领导机构依次为:苏共中央政治局——苏共中央国防部——军事工业委员会。委员会被称为“政府之上的机构”,由部长会议副主席担任。军工综合体的管理系统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自上而下垂直管理模式,也正是这种管理体制注定了苏联解体后军工综合体的困难境地[2]。

2 转型时期的艰难处境

1991年末,随着苏联的解体,军工综合体的主管机构苏联国防作战技术问题委员会被撤销,武器和作战技术研发任务转到了国防部。国家大量减少购买军工武器导致军工综合体的形势急剧恶化。以1996年为例,国家购买军工产品的总值减少了50%。1995-2001年间,俄罗斯每年出口武器装备价值仅仅维持在30亿美元左右。

休克疗法使苏联计划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统一规划体系被破坏,原本密切相关资源供给链条很容易发生断裂。20世纪的90年代是俄罗斯军工企业“失去的十年”。苏联军工综合体的70%留在俄罗斯,另外30%则留在乌克兰等其他加盟共和国。乌克兰有苏联时期最重要的军工企业和研发机构,如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安东诺夫设计局、基辅飞机制造厂、哈里科夫飞机制造厂、哈里科夫坦克制造厂、南方机械厂。在苏联解体后的20多年时间里,俄乌两国基本上能互通有无、互惠发展。俄乌两国交恶之后,乌克兰停止了与俄罗斯的军工合作,这对于在一些必要的军工技术领域还依赖乌克兰的俄罗斯来说是极大的损失。尽管军工综合体仍然按照以前签署的合同生产军工产品,但是,通货膨胀和国防投入的锐减使军工企业难以为继。

国家对军工综合体的投入包括在国防投入中。由于社会转型国防投入大幅度下降。以1997年为例,俄罗斯每名士兵的投入为14000美元,而美国为17.6万美元,英国为20万美元,德国为9.8万美元。这一年俄罗斯居民每人的军事投入为233美元,而美国为978美元,英国为578美元。失去了国家资金的强大支持,一些军工企业要么转型,要么被私有化,很多军工企业尝试生产军民两用产品,但是成效不佳。

20世纪90年代私有化对军工综合体的冲击极为严重,企业总数明显减少。1992年1月1日为2456个,而到了2000年1月1日减少到1690个。私有化使一些军工企业变成了股份制,1990-1995年组建了1110个股份制企业,其中大部分企业运转艰难,20%在开始运转后不久便倒闭了[2]。

军工综合体的基础设施严重老化。2000年以前,很多国防企业还在使用1960-1980年代的工艺设备。近10年来,企业设备开始逐渐更新。而发达国家的军工企业每5-7年就要更新[3]。国防企业只有20%的设备不超过10年,70%的机械设备已经超过使用期限,能进行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比例只有35%[3]。缺乏先进的仪器设备必然导致竞争力的下降。根据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评估,俄罗斯的竞争力已经降到了63位,相当于斯里兰卡这样的小国。

军工企业设备的使用也缺乏效率。只有不超过30%的设备处于生产状态,其余70%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对闲置设备的必要维护导致产品成本提高,另外,企业贷款负担沉重,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它们宁可少生产或者不生产产品。军工综合体的平均盈利为5%-6%,根据专家评估,盈利比例至少要在15%才能保持军工企业正常运转[3]。军工产品生产大幅度减少,国家订购其产品数量达到极低水平,一些研发机构的研究成果在国内难以找到需求单位。

军工综合体的人才问题也极为突出。人才问题又与国家企业的状况密切相关。军工综合体本来是人才精英最为密集的领域,然而,在对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严格要求的同时,他们的待遇却没有相应提高,导致其社会地位不断下降,研发人员不断离开军工综合体,老龄化极为严重。根据2005年的统计,2002-2005年间,研发人员平均每年以5%-7%的比例减少,平均年龄为55岁[3]。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国防研发的工艺技术50%-60%在民用领域有潜在的推广可能。然而,俄罗斯由于资金不足、缺乏高水平技术人才和中介机构、缺乏市场需求信息、创新基础设施老化等一系列因素,军工综合体很难在民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复苏军工企业面临诸多困难。

3 军工综合体是俄罗斯创新的龙头

3.1俄罗斯军工综合体目前状况

2014年,俄罗斯军工综合体企业的数量减少至1339个,其生产量占整个工业总量的5%-6%,军工综合体在国家GDP中所占比例为3%-4%。俄罗斯军工综合体的人数减少到200万。经过瘦身,军工综合体的规模比以前明显减少,但其实力仍然强大。经过不断摸索调整,俄罗斯军工综合体已经渡过难关并表现出创新活力,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也开始增长。

市场经济确立以后,国家控制成分逐渐减少,企业自主发展趋势明显。2007年,俄罗斯军工综合体有1389个企业和组织,其中49%为国家企业,26.7%为国家参与的股份制企业,24.3%为没有国家参与的股份制企业。2011年,军工企业和组织减少到了1369个,其中国家企业占28.8%,国家参与的股份制企业占31.8%,没有国家参与的军工组织占39.4%[3]。可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正在淡出军工企业使其适应市场环境。

现在,军工综合体的活动有以下几种:研发作战技术工艺和新式武器,出口作战用途的产品,生产民用产品。军工综合体包括以下几个领域[1]:(1)核工业系统:核武器是俄罗斯核工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为铀矿开采,主要在赤塔州的克拉斯诺卡门斯克(Краснокаменск);第二为铀浓缩,主要在俄罗斯斯维德洛夫斯克(Сведловс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Красноярск)、安加尔斯克(Ангарск)。俄罗斯集中了世界45%的铀浓缩能力,其产品可以用于民用核电站,也可以用于生产钚的核弹及核反应堆;第三为制作用于核反应堆的释热原件,在埃列克特罗斯塔尔(Электросталь)和新西伯利亚;第四为对武器级钚进行分离,主要在托姆斯克(Томск)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第五为组装核弹,在阿尔扎姆斯(Арзамс)、本萨(Пенза)等地区进行;第六,核废料再利用,在斯聂日宁斯克(Снежнинск)进行。(2)火箭宇航工业:这是高技术最为密集的领域,科研机构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地区,研发洲际导弹在莫斯科和列乌托夫(Реутов),火箭发动机在黑姆基和科罗廖夫,带翼火箭在杜博娜和列乌托夫,地面导弹在黑姆基。前苏联最主要火箭发射场是在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Байконур),俄罗斯目前火箭唯一发射场在米尔内(Мирный)。(3)炮兵射击武器系统:射击武器的研发主要在图拉(Тула)、科夫罗夫(Ковров)、伊日夫斯克(Ижевск),炮兵系统在叶卡捷琳堡(Екатерибурск)、别尔姆(Пермень)、下诺夫果尔斯克(Нижний новгорск)。(4)装甲武器工业:俄罗斯有四个坦克生产厂,目前只有下塔基尔(Нижний Тагил)、奥姆斯克(Омск)两个地区的坦克制造厂处于运转状态。(5)军舰制造:俄罗斯大多数造船厂都在不同程度上为国防工作。圣彼得堡是俄罗斯造船最具实力的城市,这里有40多家造船企业,核潜艇只有在赛维罗德文斯克(Северодвинск)生产。

3.2军工综合体集中了优质创新资源

军工综合体的基本任务是保障国家的安全、同时也承担发展国家经济任务。目前,军工综合体有大约200万人,其中71.6%在工业企业,27.9%在科研、设计机构。大部分先进工艺不仅面向国防,也面向民用工业,军工企业中积极创新企业占企业总数的30%,而在国家整个工业企业数量中,积极创新的企业所占比例还不到10%。积极创新的企业集中了军工综合体50%的工作人员,他们生产着70%军工产品,出口着90%军工产品。军工创新产品大部分集中在航空领域和造船领域,国家整个高技术产品出口中25%为军工产品。在对军工企业用于创新的投入中,40%用于购买机械设备,20%用于生产设计和其他规划,25%用于研发,7%用于市场调研和新产品推广,购买程序、新工艺、人员培训分别为1.7%、1.1%、0.7%[3]。

为促进军工综合体高薪技术的发展,针对不同领域出台了不同的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国家拨出必要款项,如俄联邦国防工业综合体发展规划、俄罗斯航天规划、国家工艺基地发展规划、电子和无线电发展规划。

对于俄罗斯来说,要保证过去苏联时期军工综合体生产规模已不可能。然而,军工企业又集中了苏联最好的资源,必须让这些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对经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很快用现代技术武装俄罗斯军队。军工综合体的创新活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直接研发生产作战用途的新产品,如火箭技术、光学无线电透视飞行仪器。第二,通过技术转换,军工技术可以转化为民用技术,如制造民用船舶使用装甲特殊钢铁材料,作战卫星系统用于民用导航。

军工企业应该成为创新经济的龙头,成为打造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军工综合体创新活动的发展方向发生了变化,由从国外购买工艺向自主研发技术过渡,打造高技术军民两用产品。现在俄罗斯军工综合体正努力提高军工综合体产品的需求,加强民用技术与军用技术的互相转换,建立国内有效的科技市场,加强国家与私企的互动联合,促进作战技术的商品化[3]。俄罗斯军工综合体正在集中资源研发以下新一代武器和作战技术:动力武器(基于电热化学高速射击火炮,基于火箭技术射击的动力武器);机器自动化的激光武器,可移动的激光高精密武器装置,无人驾驶的飞行装置,光电反作用激光装置,空中强力杀伤性激光工艺;射频武器(反弹道导弹保护装置,卫星射频装置);高速系统和微型武器样品;特超声频武器,强动力穿甲弹,特超声频发动机装置,基于直流空中火箭发动机装置[3]。

军工综合体是提升俄罗斯国际竞争力的源泉和基础,可为经济建设提供新的技术和工艺,成为俄罗斯从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产品出口向深度加工的制成品转化的推动力量。俄罗斯军工综合体不仅是经济创新的基础,也是经济创新的载体[4]。

3.3军工产品出口量逐年提高

出口武器是军工综合体非常重要的任务。上个世纪80年代下半叶,生产军工武器的25%都用于出口,达到世界武器出口总量的40%。俄罗斯在国际技术合作领域最具成效和影响力的是武器和军工技术的国际合作。

20世纪90年代,军工综合体管理混乱,一些武器生产厂家直接出口武器没有受到严格限制。2000年11月,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命令,将原来的俄罗斯工业出口公司和俄罗斯武器出口公司整合为一个公司——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5]。2007年开始,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独自垄断了军工企业生产的武器出口权利,武器的生产厂家不再直接出口武器装备,以防止有可能产生的各种隐患。

俄罗斯军工武器出口的结构中,航空产品及服务最多,其次为海军作战产品、陆军作战武器产品、防空系统。2009-2013年间,世界武器出口中,俄罗斯占27%的份额,这期间俄罗斯向世界52个国家出售过武器,以印度、中国、委内瑞拉、阿尔及尔、伊朗、科威特居多,还有很大部分销往非洲。2009年,俄罗斯在出口军工武器方面与世界8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合作。自2002年开始每年增长,2003年为50亿美元,2004年为55亿美元,2005年为61亿美元,2006年为64亿美元。2005-2009年间,俄罗斯作战飞机的出口总值占俄罗斯出口总值的40%。现在俄罗斯是世界上军舰最大的出口国,飞机出口量占世界的43%。世界100强武器生产国中有10个为俄罗斯企业。近年来,俄罗斯的武器出口的收入呈上升趋势,2010年为106亿美元,2011年为132亿美元,2012年为151亿美元[5]。根据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专家评估,未来几年俄罗斯的武器出口每年要保持在130亿美元以上。外汇收入缓解了国内一直资金紧张的局面,它不仅是国家必要的外汇来源,也是军工企业获得生机保持正常运转的条件。在获得直接效益的同时,工艺技术也有所提高。

世界武器的贸易市场往往是卖方多于买方,这种状况导致供货方在价格和质量方面进行激烈竞争从而提高军工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然而,俄罗斯在世界武器市场的贸易表明,武器出口绝不是单纯的商业性行为,武器出口往往含有很大的政治因素。

3.4组建国家联合公司

新世纪刚刚开始,军工综合体内部开始了整合的趋势,通过整合生产、资金、研发的各种资源,往往能进行庞大的技术项目公关。2001年组建了新的国家联合航空公司——苏霍伊,2002年组建了金刚石-安泰总公司。2002-2006年,国家先后完成了对180多个军工企业的重组。为研发出口高技术产品,2007年11月建立了“俄罗斯工艺”联合公司,这一年12月,组建了“原子能”联合公司[3]。2006年,在航空制造业组建了“联合航空公司”,这里集中了航空业原知名企业和设计机构,如伊尔库特、米格、苏霍伊、伊留申、图波列夫等[2]。

国家联合公司是现代意义上的军工巨头,目的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与发达国家的军工企业抗衡,它以其雄厚的人力和物力解决了很多中小企业难以完成的任务。但是,国家联合企业的出现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首先,国家联合公司导致了垄断现象的出现,国内市场竞争力下降,其次,国家联合公司不受地方财政税务监管部门的监督,容易滋生腐败。由于国家联合公司不能倒闭,国家必须长期为其注入资金。国家联合公司的未来存在不确定性。

组建国家联合公司是为了整合资源刺激创新、提高抗衡能力、吸引外来投资。然而,这一举措也凸显了国家垂直管理特征,而这又与市场经济下的自由竞争理念相悖。2011年,国家对联合公司进行全面检查,又将一些国家联合公司变成了股份制企业,最大的改组是将2007组建的俄罗斯纳米公司(Роснано)变成了股份制企业,国家联合公司的“去国家化”趋势已经出现。

4 结语

国家创新发展的目标是降低对原材料生产和出口的依赖,俄罗斯不能成为发达国家的原材料供给国,必须向以创新为主要动力的后工业社会过渡,这是俄罗斯自上而下的共识。然而,这一切没有高技术是不可能的,拥有巨大创新潜力的军工综合体应该得到高度重视。

为了重新武装军队,俄罗斯出台了一个专门的计划“面向2020年俄罗斯军工综合体发展”,根据这个计划,要在未来10年的时间里投入3万亿卢布[3]。其中2000亿卢布每年计划用于研发,开发双用途工艺技术。如果这项资金能够得以落实,将会大大促进军工综合体的发展。2012年8月31日,普京宣布俄罗斯必须要在短期内使军工企业现代化,他指出,最近30年由于投入的减少俄罗斯军工综合体已经多次错失了现代化的机遇,俄罗斯应该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努力掌握高新技术,多生产高质量的作战武器。

2015年10月,俄罗斯在里海的4艘战舰向1500公里以外的叙利亚境内IS组织的11个目标发射了26枚巡航导弹,目标均被摧毁,且未造成平民伤亡。这次行动展示了俄罗斯远程精确打击能力。那些认为俄罗斯仍然守着苏联时代的陈旧导弹的西方分析家无疑受到极大震动,他们看到,俄罗斯军工综合体已经今非昔比。

参考文献:

[1]Николина В.В. Военн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комплекс России [J/OL]. (2012-05-13) [2015-06-22]. http://xreferat. com/18/1734-1-voenno- promyshlennyiy-kompleks-rossii.html.

[2]Цициев М. От советского ОПК к ОПК новой России[J]. Бюджет,2007 (5):62-64.

[3]Иванова Н.И.,Иванов В.В. Научная и инновационная политика. Россия и мир 2011-2012[M]. Наука,2013:226-289.

[4]周维第,谢里舍娃. 俄罗斯国防工业体依托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探讨[J]. 俄罗斯学刊, 2012(4):25-32.

[5]王郦久. 俄罗斯军工综合体改革及前景[J]. 国际研究参考,2013(10):20-25.

(责任编辑:张 萌)

The Military and Industrial Complex of Russia: an Important Platform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SONG Zhaojiie,ZENG Xiaojua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at Qinhuangdao,Qinhuangdao 066004)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cold war,a unique domain named military and industrial complex grew up gradually in the Soviet Union. Depending on the resource of the country,the military and industrial complex not only contributed to strong national defense but also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part of national economy. After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the military and industrial complex was in a devil of hole because of the decrease of state investment.Though the scale of the military and industrial complex decreased,it still had a great power. In recent years,the military and industrial complex has gone on a stable path after state adjustment.

Keywords:The Military and Industrial Complex;The War Industry of Russia;High Technology of Russia

中图分类号:G32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6.02.003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联2016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2016lslktzigjwt-01)

作者简介:宋兆杰(1964-),男,辽宁彰武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苏联-俄罗斯科学学;曾晓娟(1969-),女,辽宁朝阳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