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16-11-25 19:57欧阳友权
小说评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茅盾文学奖文坛网络文学

欧阳友权

主持人语

欧阳友权

网络文学,曾经是“草根文学”、大众文学或通俗文学的代名词,不为人所重视,现在却成为一种备受社会关注的文学现象,甚至与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一道,并称为“世界四大文化奇观”。网络文学之所以成为时下的热点和显学,不仅因为他成长极快,声威日隆,迅速以庞大的作者族群、海量的作品存量和数以亿计的文学受众改变了当今文学生态,改写了中国文坛版图,还因为它具有成长性、可塑性、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的文化基因,而彰显出难以估量的生机、活力与魅力,这就使它有了备受关注的理由。一年前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邀请2名网络作家参加,这是中央高层对网络文学极为重视的一大信号。2015年10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倡导“让正能量引领网络文艺发展”,为繁荣网络文学指明了方向,也给日渐升温的网络文学热添了一把火。时至今日,需要深长思之的是:网络文学作为网络传媒时代的文学新军,我们过去是否低估了它的文化能量与社会影响呢?

于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中再次掂量网络文学我们也许会发现,今日的网络文学,似乎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网络”的问题或是“文学”的问题,而是关涉到国家意识形态和当代文化建设,关涉到网络话语权和新媒体阵地掌控,关涉到大众文化消费、国民阅读和青少年成长,甚至关涉到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建构、文化软实力打造和国家形象传播等事关全局的大事,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品相、时代风尚、文化引领、人文精神和价值导向直接相关。网络文学理当得到更多的关注、更深入的研究,还有更为广泛、更具针对性的批评。如此来看,《小说评论》作为敏锐把握当代文坛脉动、关注当代小说发展的学术刊物,设置“网络文学评论”专栏,不仅恰逢其时,也是关注现实、回应时代、具有文化担当感的具体体现。

本期讨论“茅盾文学奖与网络文学”问题,是想找一个参照系来考辨网络文学的现实境况与发展中的问题。相比别的对象,“茅奖”也许是最好的参照系,因为该奖的精英性、纯文学性和主流文学的代表性,与网络文学正好构成当今中国文坛对比鲜明的两极。网络文学连续两届参评“茅奖”皆铩羽而归,又时逢第九届茅奖评审落幕不久,一个热乎的话题正期待更深入的讨论和解答。

这里讨论的三篇文章各有侧重。其中,《“茅奖”视野中的网络文学》一文,在对二者的比较中审视网络文学的品相和发展路向,认为茅奖小说与网络小说不在同一个量级,但吸纳网络小说参评茅奖并不是要其扮演“陪绑”的角色,而是让这一有些“另类”的文学获得与传统文学平等参评的机会,以展现中国文坛的整体风貌。文章提出,两种文学的同台比拼,有利于网络文学找到自己的所长所短以正视差距,也可发现茅奖评审机制上的不尽完善之处。汪代明的《茅盾文学奖,何时颁给网络文学》则旗帜鲜明地提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身份隔阂,精英评委与草根读者的审美差异,传统经典与现代趣味的二律背反,主流价值与大众娱乐的不同追求,既阻碍着网络文学等大众文学的获奖前景,也造成了茅盾文学奖陷入越来越深的自娱自乐困境。茅盾文学奖何时颁给网络文学,已成为文学界共有的疑问和期待,不过作者坚信,网络文学获奖的路就在脚下,青涩的“写手”终将成熟,时间老人一定会将更多的文学大奖颁给网络文学的佼佼者。欧阳婷的《“茅奖”与网络文学的发展路向》一文,从学理上区分了“网络文学视野中的茅奖”与“茅奖视野中的网络文学”的不同指向:前者是说茅项的评价标准与网络文学的实际形态和价值构成落差较大,用茅奖的尺度评价网络文学,实际上是用“专家奖”和“精英奖”的尺度去衡量“非茅奖标准”的网络文学,标准错位,评奖自然难以奏效。因为网络文学的目标在市场、在大众、在草根的认同和广泛参与,这些显然不是一个茅奖包含得了的。后者则需要我们正视网络文学自身“导向偏离”的局限——传媒文化资本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网站经营的产业链“长尾效应”和网络写手的“点击率崇拜”三位一体,让网络写作陷入读者至上、娱乐第一、利益为重的泥沼而难以自拔。当下网络文学的最大的症结在于商业利益替代了文学的人文审美承载,偏移了文学创作的艺术导向,导致文学价值的自我“矮化”。窃以为,这样的学术讨论,无论对茅奖评审、对网络文学健康发展,还是对打造一个更具创新活力的中国文坛,都将是有意义的。

猜你喜欢
茅盾文学奖文坛网络文学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揭秘网络文学
文学评奖与文学编辑的“艺术真实观”
茅盾文学奖评委高海涛盛赞《岭南创作文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