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杂技的「墙内墙外」

2016-11-25 08:49受访者提供
今日重庆 2016年8期
关键词:陈涛杂技表演马戏

◇ 文|本刊记者 董 茜 图|游 宇 受访者提供

重庆杂技的「墙内墙外」

Inside And outside the Wall of Chongqing's Acrobatics

◇ 文|本刊记者 董 茜 图|游 宇 受访者提供

重庆即将拥有一座国际化的马戏城了。这是近期重庆文化娱乐界的一件大事,备受喜爱杂技马戏的市民关注。除国际一流的硬件外,重庆的杂技马戏到底有多好看?也许不少看过上海杂技表演、广州长隆马戏演出的人,开始盘算着重庆马戏未来的精彩程度。

而由重庆杂技艺术团操刀的首场神秘演出,也在紧张排练中。

走过一个甲子的重庆杂技团,是否能经受市场最正面的考验?艺术团“掌门人”陈涛,感受到了马戏城舞台沉甸甸的重量。

这支墙内的花香味在墙外

暑期的广州长隆马戏城,每晚8点好戏开锣,能容纳8000人的观众席,上座率90%以上。观众席上,有一大群来自重庆的看客,他们毫不犹豫地为两三百元戏票掏了腰包。

或许,这群重庆看客并不清楚,在重庆本土,一个有60多年历史的杂技团,正在默默谋求新生。

1951年,重庆的第一个杂技团重庆杂技艺术团正式组建。

数十年里,重庆杂技艺术团创造了诸多全国第一:第一个把数千年来以撂地摊为主的杂技表演搬上正式舞台;第一个在杂技界提出杂技艺术应该是技艺、表演、造型、舞美、音乐等视听觉和谐统一,有完美艺术形象的综合性表演艺术;第一个用民族音乐伴奏杂技表演;第一个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杂技比赛;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进法国巴黎议会大厦商业演出……

上世纪90年代,重庆杂技艺术团开辟的国外市场一度火爆。陈涛依旧记得,自己担当主创的《花木兰》剧目,在美国演出时上座率100%。受欢迎程度如此之高,也为艺术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收益。重庆杂技艺术团签订了5年美国演出合同,并在美国建立了演出基地。杂技剧《花木兰》《红舞鞋》等在美国35个城市演出800多场,观众达30多万人次。

“我还记得那时一般职工每月2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我们的演员每月就能拿到八千到一万元。”陈涛默算了一下,当时的演出费用以美元结算,在国内的演出收益远不及国外的高。但现在不一样了,随着汇率调整,加上同行竞争,“高收益”已成往事,“跑出去,还不如在家门口把演出做好,把市场做起来。”

重庆杂技艺术团创造了诸多全国第一:

第一个把数千年来以撂地摊为主的杂技表演搬上正式舞台。第一个用民族音乐伴奏杂技表演;

第一个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杂技比赛;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进法国巴黎议会大厦商业演出……

没脚的鸟儿飞不高

时间是最好的变革者。2010年,重庆杂技艺术团转企改制,艺术团名称后边加上了“有限责任公司”。

市场问题,如此直接地摆在面前。

把演出重心从国外调整回本土,这是陈涛笃定的一条路。在他看来,进入本土市场不仅仅是为了收益,杂技艺术团需要不断演出锻炼队伍,并且打响自己的品牌。“没把根牢牢扎入本土,就像没有脚的鸟儿飞不高。”

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艺术团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没有固定舞台。在渝中区观音岩的一片居民区里,艺术团仅有一个不足10米宽的“门脸”;仅能停放几辆车的车库里,还堆放着一大堆道具箱;有的大型舞台背景,只能堆放在露天。

一间不足100平方米的排练厅,20多名演员正一遍遍训练登台表演的戏目。“车子圈稍微骑小点!”现场一位教练焦急地喊,生怕车子弯拐大了,演员有什么闪失。“没办法,我们场地有限,想要展现一个非常完美的技艺动作,都要考虑现场的条件是否允许。”

局限还不仅于此,陈涛在办公室开会,安排接下来几个月下乡村表演的具体事宜。“去年我们团到区县乡镇演出的场次就达到了300多场。”陈涛比划着表演现场的情况,演出场地都是临时的,空间只有那么大,硬件上不允许展现获奖戏目,就只能改换一些适合现场的节目。

2012年1月6日,重庆杂技艺术团创作的杂技剧《花木兰》在全国众多申报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2010-2011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并先后在国内外重大杂技赛场斩获金奖50多项。“这些获奖剧目,由于场地原因,都没办法完整呈现给观众。”

好的杂技是门生意

南滨路弹子石,一个直径90米彩色球体造型的国际马戏城,一期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国际马戏城总建筑面积41513平方米,投资近5亿元,硬件比照国际一流马戏城标准。毫无疑问,这项工程在全国杂技艺术圈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等地杂技艺术团纷纷前来考察。

“主场”的陈涛,满脸喜色,也一身压力。

现有的场地空间就是压力之一。杂技排练厅二楼密集住着30多名演员,没有独立房间,生活与排练的局促,让很多孩子来了就走。这让陈涛着急:“本来今年还有一批招生计划,但是现在的艺术团已经没有地方供新生训练和吃住。”马戏城一期工程仅是搭起了一个一流的舞台,而二期工程让杂技演员落脚训练的场地还未开工,时间成了一个新的难题。

此时陈涛已顾不了这么多:“开拓市场这个任务,比以往更加迫切。”

今年3月,刚从一线退下的杂技演员粟玉凤和赵磊,开始做起了营销。天还没亮,两人就提着行李往永川赶。他们用最原始的推销方式,在短短3个月内,给艺术团签下了60多场演出合同。

“杂技的市场很大,它对观众的年龄层次没有限制。加紧抢占市场,才能把好的杂技做成一门生意。”陈涛开始忙下一步的营销,包括互联网销售平台的搭建。

陈涛的办公室墙上,一张马戏城首场演出节目安排表,被他用红笔画上了一个又一个圈,有些地方还用文字做了标注。马戏城首场演出对陈涛而言更像是一场战役,“有了最一流的硬件舞台,我们还要有最一流的演出。”相比广州长隆的高上座率马戏表演,陈涛显得信心满满。

“一流的演出就是最好的票房保障。”陈涛希望,今后的马戏城演出,就是一出来重庆不得不看的表演。

猜你喜欢
陈涛杂技表演马戏
杂技的表演特色与内涵
杂技表演
封二 春姑姑走啦
猴爸爸的百宝箱
马戏团来啦
浅析创造力在杂技表演中的作用
扶贫猪
兄弟间的秘密
去看马戏喽
惊险的“杂技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