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城市生长”

2016-11-25 08:49李仕羽受访者提供
今日重庆 2016年8期
关键词:重庆摄影生长

◇ 文/本刊记者 李仕羽 图/受访者提供

镜头里的“城市生长”

The City's Growth in the Photos

◇ 文/本刊记者 李仕羽 图/受访者提供

2016年7月3日15点30分,江北区观音桥融恒盈嘉中心迎来重庆首届年轻摄影师摄影联展——“自然生长”。

作为一座城市最忠实的记录者,10位青年摄影师不仅献上一幅幅满赋张力的画面,也带着他们对重庆的思考而来。

廖彬彬的《恋·江》讲述了生活在江边的人与江的情感联系;汪昊维的观念摄影作品《我和城》中,短发少年的脑海里城市的影子若隐若现;罗建的《YU》更具大胆想象,让梦中飞舞的鱼在重庆地标性建筑与城市之间游动,将这些美好的幻想一一呈现;更有夏阳以拍摄和记录重庆美食为切入点,为观众呈现了都市平凡生活的有趣一面。

廖彬彬作品

罗建作品

卢根作品

姜文泽作品

重庆的美,不止一种。

这也正是此次这群“新生代”摄影师想要表达的情感。

汪昊维作品

“期望城市能够自然生长”

90后摄影师黎光波策划了此次展览。

在他眼中,每个都市人心中都对生活的城市有所期待,那就是期望城市能够自然生长。建筑是否符合城市天然山形地貌,历史是否得到该有的传承,人文精神是否得以延续,生活生态是否包容多元,这些都是决定城市是否能自然生长的重要因素。

在重庆,这种自然生长的状态比比皆是:摩天高楼比邻深巷老街;时尚人群大啖街边小吃;静默江水见证热闹街市;平凡世界隐匿如火热情……诸如此类。

“其实每座城市都有自然生长的那部分,只是看你有没有发现它们的眼睛。”为了这次展览,黎光波需要从近千幅作品中选出70余幅,用以表达生活在重庆的十位年轻摄影师各自发现的重庆自然生长。

他的标准是,每一幅作品,都能够让他们在当下的时代里,让思想自然生长,让各自的摄影状态自然生长,这才是用镜头记录这座城市的全部意义,也是本次摄影展要表达的初心——目睹一座城池的繁华与沧桑同在,感受它的喧闹与宁静兼容,见证它的历史和变迁,注视它的当下也对未来充满期待。

“于是,我们决定将这次展览命名为‘自然生长’。”黎光波说。

“一幅流动的画,一帧立体的景”

著名制片人陈国富先生曾评价:“重庆是一个适合拍电影的城市”。

罗建特别赞同这句话,“我一直觉得重庆是一个充满无限想象的地方。从一个摄影师的眼光看来,就像一幅流动的画,一帧立体的景。”

无论错落有致的山之起伏,还是动静兼备的城之活力,抑或刚柔并济的水之潋滟,乃至巨量三维超现实魔幻主义建筑群,这些都让罗建想起了宫崎骏的世界里,那些怪诞、奇妙的场景——会飞的鱼和城市,骑在扫帚上在城市中穿梭的少女。

这些萦绕在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的念头,促成了一系列超现实主义作品的诞生,罗建试图用摄影的表达方式,让梦中飞舞的鱼在重庆地标性建筑上游动,以此将这些美好的幻想一一还原,形成一幅幅具有超现实色彩的摄影作品。“它们象征着自由与梦想的不羁,代表着灵魂深处不灭的信仰。”

穿越动画本身的功能,用凌驾于内容本身的信仰去唤醒受众内心深处的醒悟,也正是摄影真正的魅力所在。

当然,除了画面上的震撼,透过作品,罗建还有更多想法想要表达。

在他看来,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通过摄影作品深深印在受众内心的时候,人们会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行动,“这些生灵与我们人类一样,是生存在大自然中的‘魂灵’之一,我希望用这组作品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人类文明的发展必将影响到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夏阳作品

“一直寻找更本真的重庆”

唐岩是这群“小鲜肉”摄影师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旅居重庆一年多来,他一直以一个“外来者”的视角记录重庆的城事,追逐重庆的本真一面。

他专注于从江湖气息的市井生活到倚楼而过的长江索道,从魔幻浮夸的城市景观到参差错落的山城建筑,从大山大水的自然格局到耿直豪爽的人文性格,“都值得我拿起相机记录。”

山的粗犷、城的活力,透过唐岩的作品,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对这座城市的感情是如此炽热。“重庆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城市。”在他眼中,自然生长的坡地建筑与山脉轮廓线、忙碌穿梭的街巷人群与重庆特色的旧式住宅,这里所发生的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自发、无序但却充满一种内在的和谐统一,他庆幸自己能够用摄影这种直观而又富有冲击力的表达方式,把眼中的重庆压缩在一个平面的二维世界里,传达出脚下这片土地最真实自然的状态。

看惯了千篇一律的爬楼证件照,难免会有审美疲劳,如今,自诩“一个入渝不到两年的‘重庆崽儿’”,唐岩正用影像营造一幕幕逐渐逝去的城市记忆,记录下更自然、更本真的城市之光。

唐岩作品

猜你喜欢
重庆摄影生长
重庆客APP
碗莲生长记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生长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
《生长在春天》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