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流谢无量
——生平志业、学术成就与蜀学因缘

2016-11-25 05:17
关东学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无量文学史

彭 华

一代名流谢无量
——生平志业、学术成就与蜀学因缘

彭 华

谢无量的一生,“一直是站在时代的前沿”,是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活动家,曾经得到孙中山、毛泽东“两位伟大领袖的优礼相待”。谢无量不但是“历史的先驱”,而且是“传统文化系统研究的先驱”,在经学、史学、哲学(含佛学)、文学、书法等领域都卓有成就,并且留下了累累硕果,“在学术界声望很高”。谢无量在生前虽然曾经一度声名满天下,但其身后际遇则不免过于冷清、过于寂寞。因此,笔者殷切期望世人多多关注谢无量,学人多多研究谢无量。

谢无量;生平;学术;蜀学;期望

谢无量(1884-1964),谱名谢锡清;原名蒙,字大澄,号希范;后易名沉,字无量,别字仲清,别署啬庵。祖籍四川梓潼,生于四川乐至,长于安徽芜湖。谢无量一生经历了满清王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大时代,是近百年中国最好的见证人之一。

谢无量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诗人、书法家、学者,是富有成就、颇有影响的一代名流与著名学人。谢无量学识渊博,举凡文学、史学、哲学(含佛学)以及西学等,均有研究和论撰。谢无量著作等身,生前成书二十八种(卒后成书四种),另有大量诗词歌赋、政论时文等,“卓然成为一代宗匠”。

谢无量曾经一度声名满天下,近则人间寂寞罕问津。有鉴于此,本文将择要论述谢无量的生平志业、学术成就及蜀学因缘*关于谢无量的基本情况(生平事迹与学术著述),除了特别注明者外,主要采自以下文献:1.《谢无量先生传略》,陈恩林、舒大刚、康学伟主编:《金景芳学案》(上),北京:线装书局,2003年,第436-444页。2.刘长荣、何兴明:《国学大师谢无量》,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3.彭华:《谢无量年谱》,舒大刚主编:《儒藏论坛》第三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2-163页。4.彭华:《〈谢无量年谱〉订补》,舒大刚主编:《儒藏论坛》第十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310-323页。温馨提醒:3、4二文如果有与本文表述不一致者,请以本文的表述为准。。

一、冠盖满京华——生平志业

清人赵翼(1727-1814)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论诗》)有识者又云:世之天才,往往成群结队,纷至沓来。谢无量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便是天才辈出、人才涌现的年代。

谢无量启蒙甚早,在儿童时期即表现出过人的天赋,被人称为“神童”。谢无量四岁随父母至安徽芜湖,六岁学习作诗并习书法,八岁学习作文。谢无量爱读史书、古散文和五七言诗,尤好史书,喜论古今成败史事;但不喜八股文,鄙视科举而不屑应试。十岁之时,谢无量写出《咏风筝》诗:“儿童心怀巧,剪纸作飞鸢。不是麻绳系,乘风直上天。”

1898年,谢无量在芜湖拜父执汤寿潜(1856-1927)为师。谢无量喜欢汤寿潜的治学精神和政治态度,是为谢无量接受新思想的开始。与此同时,谢无量又结识了汤寿潜女婿马一浮(1883-1967),二人义结金兰,是肝胆相照的终生至交。

1900年7月,谢无量取道上海,北上京津,再经张家口转太原,一路目睹慈禧、光绪仓惶出奔时沿途的骚然情况及北方的民生疾苦,革命意识为之激发。谢无量后来回忆说,这次远行“第一次启发我革命意识,是为我少年时代的一件大事”*谢无量:《自传》(手稿本),陈雪湄藏。转引自杨伟立、马宣伟:《谢无量》,严如军、宗志文主编:《民国人物传》第九卷,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80页。。

1901年,谢无量考入南洋公学特班(今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与李叔同(弘一法师,1880-1942)、胡仁源(1883-1942)、黄炎培(1878-1965)、邵力子(1881-1967)等同学。南洋公学中文系主任蔡元培(1868-1940)振兴民族的言行,使谢无量很感动。课余,谢无量与马一浮、马君武(1881-1940)等在上海创建“支那翻译会社”,创办《翻译世界》杂志(马君武主编)*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3-46页。,介绍西洋文学和新思潮。同时,谢无量与章太炎(1869-1936)、邹容(1885-1905)、章士钊(1881-1973)等交游,为名重一时的《苏报》《国民日日报》等撰稿。1903年7月(闰五月),《苏报》案发,章太炎、邹容、章士钊被捕,谢无量积极撰文并想方设法营救*彭华:《章太炎与巴蜀学人的交往及其影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在章士钊出狱后,谢无量与之逃亡日本,在东京补习日文、英文、德文。

1904年5月,马一浮自美国转赴日本留学,并带回两部《资本论》,将一部赠送好友谢无量。谢无量在获赠《资本论》后,即细心阅读。(马一浮、谢无量阅读《资本论》的时间,较陈寅恪早了七个年头*陈寅恪(1890-1969)阅读《资本论》的时间是1911年,地点是瑞士,“十月,先生闻国内武昌起义,急从图书馆借《资本论》阅之”。(卞僧慧纂、卞学洛整理:《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57页。)。)1905年,马一浮与谢无量携手回国,并同至杭州翻阅文澜阁《四库全书》,并博览社会科学名著,学问因之精进。

1907年1月,谢无量赴京任《京报》主笔,撰写社论和评论时事。其时,东三省改设巡抚,直隶候补道段芝贵(1869-1925)署黑龙江巡抚之职。御史赵启霖(1859-1935)上书光绪,检举段芝贵以贿赂“夤缘得官”*段芝贵上年以万二千金鬻名歌妓杨翠喜以行贿农工商部尚书贝子载振(奕劻之子),“又以十万金为奕劻寿,夤缘得官”(事见《清史稿》卷二二一)。。谢无量撰文揭露这一丑闻,一时舆论哗然。段芝贵被撤职,但《京报》也被查封,并勒令停刊。

1910年,存古学堂在成都开办。经华阳乔树楠(1849-1917,学部左丞、法政学堂首创者)、彭山周紫庭(1860-1927,名凤翔,四川高等学堂总理)等推荐,谢无量任四川存古学堂首任监督(校长),其时年仅27岁(虚岁)。学堂分经学、史学、词章三门(科)。课程有理学、经学、史学、词章、声韵、小学(文字学)等主课,后增设地理、算学、篆刻、书画等。主要教员有张森楷(1858-1928)(经学)、曾学传(1858-1930)(经学)、杨赞襄(约1858-1918)(史学)、吴之英(1857-1918)(词章)、罗时宪(声韵、小学)以及徐炯(1852-1936)等,均属名家宿儒。谢无量自知根基尚浅,谦逊地拜名山吴之英为师,并与井研廖平(1852-1932)等厚相友善。谢无量后来回忆说:“廖吴把臂谈经学,齐鲁风流嗣古人。”*郭君穆:《一代才人谢无量》,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95页。

1909年10月,四川咨议局成立,蒲殿俊(1875-1934)为议长,罗纶(1876-1930)为副议长。谢无量与张澜(1872-1955)等一起参加立宪运动,并受托撰写《国会请愿书》。谢无量在请愿书中呼吁当局:“亟盼速定大计而开国会,以顺人心。宗社安危,在此一举”*引文见中央文史研究馆编:《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传略》,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04页。。1911年6月17日,四川保路同志会在成都成立,谢无量与张澜等人参加保路运动,堪称辛亥革命的元老。

1912年2月,存古学堂改名为四川国学馆,仍由谢无量任校长。6月,国学院迁入存古学堂内,并与之合并,称“四川国学院”。吴之英任四川国学院院正,谢无量、刘师培(1884-1919)任院副。9月,刘师培、谢无量、廖平、吴虞(1872-1949)等共同发起成立“四川国学会”,附设于国学馆。

1917年,经杨庶堪(1881-1942)、熊克武(1885-1970)介绍,谢无量在上海结识孙中山(1866-1925),“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陈雪湄:《漫谈谢无量的书法及其他》,《国学大师谢无量》,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319页。。7月,孙中山函约谢无量至寓所见面,相谈极欢洽。当时,孙中山正写《建国方略》,亦向谢无量征求意见,谢无量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陈雪湄(1911-1994,谢无量续弦)回忆说,谢无量的“许多意见都被采纳”*陈雪湄:《漫谈谢无量的书法及其他》,《国学大师谢无量》,第320页。。

1923年3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大元帅府,谢无量被聘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议。1924年5月,孙中山又任命谢无量为大元帅府特务秘书(机要秘书)。是年秋,谢无量跟随孙中山北上。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谢无量悲痛不已,作诗、联痛悼。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1887-1975)、汪精卫(1883-1944)执掌大权,谢无量对时局颇为失望。从1926年起,谢无量潜心改志,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教育、学术和艺术。

1930年初,谢无量应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于右任(1879-1964)之邀,出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谢无量、阿英(1900-1977)等在上海创办《国难月刊》,主张改组政府,抗击日寇。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谢无量与蔡元培、宋庆龄(1883-1981)、鲁迅(1881-1936)、杨杏佛(1893-1933)、李公朴(1900-1946)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6年5月,谢无量又参加沈钧儒(1875-1963)等在上海组建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春,谢无量应邀赴澳门、香港讲学。谢无量曾讲“屈原精神”,受到热烈欢迎,亦被地方当局监视。1940年,谢无量返回重庆、成都。期间,生活清苦,靠鬻文卖字为生,但仍不忘讲学和教育。1940年12月和1941年6月,谢无量曾经两次至乐山复性书院,“由学生自由提问,随机讲学”*丁敬涵:《马一浮与复性书院》,四川省政协议文史资料委员会:《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续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98页。。1943年,经蒙文通(1894-1968,谢无量执掌存古学堂时期的学生)向四川大学学校当局推荐,谢无量任四川大学(城内部)中文系主任。除主讲《庄子》外,谢无量还开出一门特别课程“汉以后学术思想变迁史”,对玄学、佛学、道学、理学融会贯通,作类比综合评述。

1948年,谢无量至南京参加国民代表大会。选举总统时,谢无量只投居正(1876-1951)一票,未选蒋介石。会议未结束,谢无量以病假去上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谢无量历任川西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川西行署参事、川西博物馆馆长、四川博物馆馆长、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政协委员等职。

1956年1月,谢无量以特约委员身份,入京参加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二次会议。期间,谢无量受到毛泽东主席(1893-1976)接见,并邀请合影留念。合影在画报刊布,举国崇仰,叹为不世之荣。

1956年8月,由周恩来总理(1898-1976)提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1878-1966)聘请谢无量为特约教授和顾问,在大学讲授《文心雕龙》、中国哲学史等。谢无量主讲《文心雕龙》之时,“其他教授、讲师也乐于聆听”*邓穆卿:《名流谢无量》,《成都旧闻》,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5年,第106页。。1960年8月6日,谢无量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馆长章士钊)*《国务院秘书厅关于聘任徐森玉、陈寅恪、沈尹默、谢无量、邢詹亭、商衍鎏为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60年8月5日。。士林同声称善,认为这是一个最为恰当的安排。

1964年12月10日,谢无量病逝,享年80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四川日报》以及英、美报纸(如《泰晤士报》)都有报道。周恩来总理还专门派人送来花圈,以示哀悼。随后,谢无量被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谢无量曾经对朋友说:“我早年能见到孙中山先生,晚年又能有机会同毛主席在一起,平生得两位伟大领袖的优礼相待,我很幸运”,“毛主席问我做诗学的哪一家,写字学的哪一派?我一时就答不出来,今后真得好好学习”*郭君穆:《一代才人谢无量》,四川省政协议文史资料委员会:《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95页。。此非虚语,足以自豪!

冯其庸曾经这样评价谢无量:“综观谢无量的一生,他一直是时代的先驱。从光绪十年到民国元年(一岁至二十九岁),他反对科举,崇尚实学,在二十岁前,他就读到了《资本论》,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向往。在辛亥革命前后,他始终站在历史进步的前沿,反对封建,宣传民主,宣传革命,最后受到了孙中山的知遇,追随孙中山先生,直到孙中山先生不幸逝世。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他又能清醒地认识到蒋介石等人的虚伪面目,不与同流,以致受到秘密监视。解放后,他最早受到毛泽东主席的礼遇和高度的评价,并为人民的教学事业尽力。所以,谢无量先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一生,一直是站在时代的前沿,是历史的先驱。”*冯其庸:《怀念国学大师谢无量先生——谢无量先生文集序》,《冯其庸文集》卷五《剪烛集》,青岛:青岛出版社,2014年,第44页。此非虚誉,足以服人!

由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编写的《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传略》如此评价谢无量:“他的诗古雅含蓄,声情并茂,有感而发,寓意深远,亦独具风范”,“他是一位正直的爱国人士,是一位传统文化系统研究的先驱,也是一位在诗词、书法、文史研究、文物鉴赏等方面卓有成就的方家。在学术界声望很高”*中央文史研究馆编:《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传略》,第206页。。平实客观,恰如其分!

二、累累硕果存——学术成就

谢无量聪慧过人而又读书勤奋,“天资加上勤奋,使他的功力不断提高”*郭君穆:《一代才人谢无量》,四川省政协议文史资料委员会:《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第196页。。谢无量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学问精深,并且勤于笔耕,给世人留下了累累硕果。初步统计,其著述超过2000万字。除大量诗词歌赋、政论时文(文)外,结集出版的著述(书)共计有三十二种(含卒后成书四种)之巨*关于这些著作提要性质的介绍,请参看彭华:《谢无量年谱》,《儒藏论坛》第三辑,第157-163页。。谢无量的著述,集中出版于1914-1932年,其中尤以1910年代最为密集。为直观起见,谨将其著述列表如下:

序号书名署名出版社出版时间备注1(新制)哲学大要(师范学校适用)谢蒙上海:中华书局1914年5月初版50页,25开。2(新制)哲学大要参考书谢蒙上海:中华书局1914年5月初版,1915年再版。136页,25开。3新制国文教本谢无量上海:中华书局1914年8月初版。第一册,1919年6月8版。全四册4伦理学精义谢蒙上海:中华书局1914年9月初版148页,25开。5阳明学派谢无量上海:中华书局1915年11月初版,1920年10月4版,1925年1月7版,1928年4月9版,1934年8月11版。“学生丛书”之一。196页,32开。6孔子谢蒙上海:中华书局1915年12月初版,1918年11月再版,1924年4月6版,1926年4月6版,1928年4月9版,1928年10月10版。“学生丛书”之一。228页,32开。7韩非谢蒙上海:中华书局1916年8月初版,1923年12月4版,1928年4月6版,1932年12月7版。“学生丛书”之一。208页,32开。8朱子学派谢无量上海:中华书局1916年8月初版,1919年9月3版,1927年6月7版,1932年12月9版。“学生丛书”之一。262页,32开。

9佛学大纲谢蒙上海:中华书局1916年8月初版,1923年6月6版、1930年2月9版、1936年8月11版。472页,25开。10中国哲学史谢无量上海:中华书局1916年10月初版,1923年3月5版,1930年4月10版,1940年香港12版。458页,22开。11中国妇女文学史谢无量上海:中华书局1916年初版(9月印刷、10月发行),1931年6月8版,1933年版353页,22开。12中国六大文豪谢无量上海:中华书局1916年12月初版,1927年6月4版,1929年10月5版,1933年9月6版。“学生丛书”之一。440页,25开13国民立身训谢无量上海:中华书局1917年1月初版,1930年5月6版,1933年2月7版。222页,32开。14新制国文教本评注谢无量编、朱宝瑜评注上海:中华书局1917年1月-1922年2月初版。第三册,1917年1月初版,1919年11月6版。第四册,1922年2月初版。《中华书局图书总目(1912-1949)》云:“全书4册,1、2册未见。内容包括论著、序录、书牍、诗赋等。文言体。”①15实用文章义法谢无量上海:中华书局1917年1月初版,1928年10月7版。上下册16实用美文指南谢无量上海:中华书局1917年4月初版上、中、下卷。302页,32开。17妇女修养谈谢无量上海:中华书局1917年4月初版,1919年4月再版,1930年4月7版。“女学丛书”之一。206页,32开。18王充哲学谢无量上海:中华书局1917年5月初版,1918年11月再版,1922年3月4版,192年10月8版。“学生丛书”之一。230页,32开。19中国大文学史谢无量上海:中华书局1918年10月初版,1919年3月再版,1926年10版,1928年8月13版,1931年16版,1932年9月17版,1940年2月昆明18版。大32开,636页。20诗学指南谢无量上海:中华书局①1918年11月初版,1922年3月6版,1930年5月14版,1933年12月15版,1934年4月16版。112页,32开。②后收入“初中学生文库”,1935年10月初版,1940年6月3版,1941年7月4版。108页,32开。

①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华书局图书总目(1912-1949)》,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52-253页。

21词学指南谢无量上海:中华书局①1918年11月初版,1921年4月4版,1922年3月5版,1933年9月14版。98页,32开。②后收入“初中学生文库”,1935年10月初版,1941年7月4版。94页,32开。22骈文指南谢无量上海:中华书局1918年11月初版,1919年9月3版,1922年8月5版,1925年10月7版,1931年3月10版。92页,32开。23诗经研究谢无量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5月初版,1923年10月再版,1924年9月4版,1931年10月6版,1933年3月国难后1版“国学小丛书”之一。148页,32开。24楚词新论谢无量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5月初版,1924年,1925年4月3版,1930年9月5版,1933年1月国难后1版,1935年5月国难后2版。“国学小丛书”之一。76页,32开25古代政治思想研究谢无量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6月初版,1927年1月3版。“国学小丛书”之一26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谢无量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6月初版,1926年11月3版,1930年5月4版,1935年7月国难后1版(改名为《罗贯中与马致远》)。114页,32开。27李白谢无量上海:三通书局1932年“三通小丛书”之一28中国古田制考谢无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12月初版95页29谢无量自写诗卷谢无量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1月55页,16开。30谢无量书法谢无量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年3月上下册31二十世纪书法经典·谢无量卷王镛主编石家庄·广州:河北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121页,8开。32谢无量书风程重庚袁融主编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5月“中国历代书风系列”之一。16页。

以上三十二种著述,显示了谢无量治学领域的广博与精深,展示了谢无量学术精神的魅力与特色,昭示了谢无量的文化关怀与人文风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读者与学人,对谢无量著述的评述自然亦就言人人殊。在此,笔者将着眼于“通”(会通)、“艺”(文艺)两端,略述管见一二。

(一)打通文史哲,会通中西印

前几年,笔者在考察以眉山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为典型表率、杰出代表的巴蜀文化和巴蜀学术时,曾经指出:三苏父子之学思,辉煌展示蜀学之形神与风骨;苏氏蜀学立意“打通古今”,注重“融通百家”,力求“会通三教”,集历史文化之大成,有百科全书之气度*彭华:《博求“三通”:苏氏蜀学的形神与风骨》,《孔子研究》2012年第4期。。其后,笔者又广泛考察儒释道三教、经史子集四部、文史哲三科,对古往今来的蜀学之形神与风骨进行宏观论述,认为蜀学特别注重“打通古今”、“融通三教”、“会通中西”;而巴蜀文苑的超迈之士,往往能够开创一代风气,引领时代风尚,并且表仪一时*彭华:《蜀学之形神与风骨综论——以文史哲或经史子集为考察对象》,《殷都学刊》2014年第3期。。现在,笔者又将指出:在谢无量身上,蜀学之形神与风骨得到了良好而经典地展示。换句话说,谢无量其实也是蜀学之杰出代表。

谢氏学识渊博,其治学领域与研究范围,淹贯经、史、子、集四部,覆盖文学、史学、哲学、经学等多个领域,函括中(国学)、西(西学)、印(佛学)三大学术体系,甚至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资本论》等)亦有涉猎与探究,而且具有非凡的开创性、良好的代表性、可贵的前瞻性,堪称“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一代学问大家。

为节省篇幅,兹谨枚举谢无量各学科领域著作数种以及诸人之相关评价,以此管窥一斑,并引以为实证。

1.《楚词新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楚辞学史上,谢无量的《楚词新论》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笔者所见今人论著,多将此书名误作“楚辞新论”,敬请读者留意。。20世纪初叶,疑古成为风行一时思潮,胡适(1891-1962)、廖平等人都曾经怀疑、以致否定屈原及《楚辞》,而谢无量的《楚辞新论》、游国思的《楚辞概论》起到过扭转风气的作用。中国屈原学会会长(第五届)方铭说:“1923年出版的著名的文学史和哲学史家谢无量先生的《楚辞新论》(商务印书馆)是反击解构屈原及其《楚辞》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应该说,谢无量先生《楚辞新论》在反击胡适等人的屈原解构观点的同时,已经开始建构新的楚辞学,并能从思想传统、文化背景、艺术特点的差别诸方面入手,探讨屈原作品的特点,从楚国的地理、音乐、屈原的政治抱负三方面入手,探讨屈原的爱国思想和超人间思想的来源。这些都是全新的认识和见解”*方铭:《20世纪新楚辞学建立的过程考察》,《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方铭后来又说:“谢无量1923年出版的《楚辞新论》、特别是游国恩先生于1926年出版的《楚辞概论》,把对楚辞的综合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方铭:《楚辞文本研究对楚辞研究的重要性——以楚辞研究史为视点看周秉高先生〈楚辞解析〉》,成都:2004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届年会,2004年10月15日至18日。。

2.《中国大文学史》。一般认为,林传甲(1877-1922)的《中国文学史》(1910年6月校正再版,1914年6版),是“清末问世的我国第一部以‘中国文学史’为题名的著作”*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文学理论·世界文学·中国文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97页。。实际上,黄摩西(1866-1913)的《中国文学史》要早于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黄人(摩西)《中国文学史》,其编撰时间比林传甲《中国文学史》的出版年代(1910年)整整要早六年,应属国人所著第一部本国文学史”*徐斯年:《黄摩西的〈中国文学史〉》,《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12期。。但就体系、体例、内容与影响而言,黄摩西与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实则不可与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同日而语。

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于1918年10月初版,较黄摩西与林传甲的的《中国文学史》分别晚了14年、8年,但自其出版问世以来,可谓好评如潮。陈玉堂指出,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是“早年较有影响的一部文学史”,“唯范围扩及经学、文字学、诸子哲学,乃至史学及理学,反不若作者前此的另一部著作《中国妇女文学史》”*陈玉堂:《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第11页。。吉平平、黄晓静高度评价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该书“是早年较有影响的第一部由上古至清代的系统文学史专著”,“是我国率先出现的一部体制庞大、内容广博的文学史,具有开创意义。至今,不仅有丰富珍贵的资料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吉平平、黄晓静编著:《中国文学史著版本概览》,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按:此处所谓“第一部”云云,有误。。董乃斌亦高度评价此书:“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比林、黄二书晚出,是本世纪二十年代之前出版的体系最严整的一部文学通史”*董乃斌:《论文学史范型的新变──兼评傅璇琮主编的〈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文学遗产》2000年第5期。。袁行霈对《中国大文学史》的评价非常全面、非常到位:“二三十年代编写文学史的风气很盛,共有二十多部。其中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中华书局,1918年)影响最大,可以作为这个时期文学史著作的代表。就这部书而言,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文学史著作的体系。此书共分十卷五编,五编为绪论、上古文学史(先秦及秦)、中古文学史(汉至隋)、近古文学史(唐至明)、近世文学史(清)。既包括正统诗文,也包括戏曲、小说,既包括重要作家的评介,也包括一些主要文学流派的说明,已经具备了后来文学史著作的规模。其所谓大文学史,是广义的文学史,既包括纯文学,也包括学术,以及与文学相关的文章。联系整个学术文化来研究文学史,这在当时是具有前瞻性的。近十几年来,我们许多学术界的朋友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袁行霈:《守正出新及其他——关于中国文学史的编写与教学》,《中国大学教学》1999年第6期。。所谓“前瞻性”云云,预示着《中国大文学史》未来还将继续放射光芒。

3.《中国哲学史》。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初版于1916年10月,至1940年时共发行了12版。《中国哲学史》论述从先秦到清末各时期哲学的渊源、发展、变迁及各时期哲学家的主要观点。全书分三编:《上古哲学史》(包括古代及儒、道、墨诸家及秦代),《中古哲学史》(包括两汉、魏晋六朝、隋唐),《近代哲学史》(主要为宋、元、明、清)。这是近代中国的第一部《中国哲学史》,早于胡适(1891-1962)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和冯友兰(1895-1990)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册)。

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系统梳理了传统哲学思想,并凝炼出“并存异学,求其会通”“因世论人,述变推原”“时代为经,学派为纬”“分类述之,条纪贯串”“约其精蕴,无取繁词”的哲学史方法论。在形式和体例方面,谢无量虽然未能将自己的想法完全贯彻实施,“但是为后人重写中国哲学史奠定了基础,也树立了参照,其重要贡献不可磨灭”*覃江华:《“兼总百家,必归于儒”——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理论月刊》2013年第12期。。

4.《王充哲学》。《王充哲学》初版于1917年5月,至今已有将近百年的历史。但在今天看来,这部著作依然具有可观的参考价值和重要的借鉴意义。以体例与内容而言,《王充哲学》便与时下的著述若合符节。(《王充哲学》全书分为两编,第一编是《序论》,有《王充生平事迹》《王充学术之渊源及其著作之旨趣》两章;第二编是《本论》,第一章是《形而上学说》(宇宙原理论、命论、感应论、祸福论、死与鬼、妖祥、卜筮),第二章《伦理学说》(性善论、道德与时势、儒生与文吏、成功与善心、人格标准论),第三章是《评论哲学》(对物理、文学、历史、礼俗之评论)等。)

相关资料显示,毛泽东曾经高度称赞《王充哲学》。谢无量的女儿谢祖仪在回忆文章中说:“此书(引者按:即《王充哲学》)在全国解放后,曾受到毛主席的称赞”*谢祖仪:《回忆父亲谢无量》,《重庆文史资料》第23辑,1984年。后作为附录,收入《国学大师谢无量》附录,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331页。。毛泽东在评价谢无量时,特意提到《王充哲学》并且赞扬《王充哲学》,“谢无量先生是很有学问的,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哲学都很有研究,思想也很进步,在苏联十月革命以前就写了《王充哲学》。这本书是提倡唯物史观的”*徐鲁:《世间已无谢无量》,《中华读书报》2015年5月20日,第14版。。

5.《佛学大纲》。谢无量一生著作颇富,但佛学著作却只有这一本《佛学大纲》。在当时,这是第一部系统介绍佛教理论的书籍。该书1916年8月初版,1923年6月发行至6版,1930年2月发行至9版,1936年8月发行至11版。《佛学大纲》得到广大读者的广泛喜爱,由此可见一斑。

谢无量之于佛学,是有正宗的、地道的师承渊源的。1909年,谢无量至南京,和太虚(1889-1947)同入杨文会(1837-1911)门下,在金陵刻经处“祇园精舍”学佛。谢无量此次学佛,为其后来撰写《佛学大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佛学大纲》出版后,“曾经受到太虚法师的高度赞扬”*陈雪湄:《漫谈谢无量的书法及其他》,《国学大师谢无量》,第320页。。

6.其他(时贤的推挹)。淹博、精深、纯粹如马一浮者,对谢无量是刮目相看、青眼有加。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诚邀马一浮至北京大学任教,马一浮辞而不往。12月24日,马一浮在答书中举荐谢无量。书云:“谢无量淹贯众学,理无不融,浮不能及。先生若为诸生择师,此其人也。”*马一浮:《答蔡鹤庼(元培)书》,《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马一浮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713页。在与友朋交谈中,马一浮又平心而论谢无量:“平生所遇友朋之间,天才之高,莫能先之。对人从不作庄语,其教书门类甚广,马克思辩证法之类,夕披览而朝讲授。其著书信笔写去,而文字工整,少有能及之者。尝言孙中山得力惟在Henry George:Progress and Poverty一书。”*王培德等编次:《马一浮先生语录类编》,《马一浮集》第三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086页。

众所周知,鲁迅心比天高、心高气傲,并世俊彦少所嘉许,但对谢无量却有些另眼相看。鲁迅在写作《汉文学史纲要》时,仅胪列少数参考书,而谢无量的《诗经研究》《楚词新论》以及《中国大文学史》均榜上有名*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4、27、38、44、49、54、63、74、85页。。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印讫后,以事先未见谢无量的《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为憾,特于《后记》中补充说明:“于谢无量《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第一编知《说唐传》旧本题庐陵罗本撰,《粉妆楼》相传亦罗贯中作,惜得见在后,不及增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304、305页。。1933年12月20日,鲁迅致信曹靖华(1897-1987),在谈及中国文学研究的参考书目时,又专门提到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并且是首先提到的一本,“至于史,则我以为可看(一)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二)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已出四本,未完),(三)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共三本),(四)王国维:《宋元词曲史》,(五)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鲁迅书信集》上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第463页。。

(二)诗文与书法,才情共飞扬

十多年前,笔者曾经以史学为例,就史学功能的发挥表达过一些浅见,其中之一即关涉学术语言。笔者当时指出,“重视文字技巧和语言风格,在中外都有其传统”,“学术自有其规范,但这并不排斥学术语言的个性化、风格化”,“个性化的风格,是写作者成熟的表现,也是著作的魅力之所在”*彭华,张波:《重视学术规范 发挥史学功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谢无量的语言文字,富有个性,具有魅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谢无量不但诗词文兼工,而且是卓越的大书法家,使其作品赏心悦目,极富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这是绝大多数学人与作家不能具备的优势。

郑逸梅(1895-1992)说:“无量诗文瑰诡渊古,别饶奇气”;“他工书法,往往纵其笔势,气充神旺。有时故作稚拙,如出孩儿之手,但是别有一种风格”*郑逸梅:《南社丛谈》,《郑逸梅选集》第一卷,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5页。。郭君穆(1915-1994)说,谢无量是“近代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著述等身的学者,自成一体的卓越书法家。他的诗,古体与近体兼工;他的文,散文和骈文并妙;他的书法,素为海内名家推重”,“他的古体诗往往峭拔雄奇,近体诗大都渊雅清丽”,“而抗战中的一些作品,又复沉郁顿挫”,“几乎篇篇蕴蓄着忧国忧民之念”*郭君穆:《一代才人谢无量》,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第191、196-197页。。郑逸梅和郭君穆的感受,兼及谢无量之诗文与书法,这是比较全面、比较深刻的感受与评价。

谢无量是杰出的大书法家,已然进入一代书法大家的行列。谢无量的字结体听其自然,不受拘束,运笔如行云流水,天趣盎然,世人誉之为返璞归真的“孩儿体”。谢无量的书法,“师法二王,游心篆隶和南北朝碑刻”,已经达到了“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境界。世纪之交,谢无量被人推为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之一*2000年8月,经过当代35位书法专家的投票评选,“中国20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揭晓(依得票多少为序):吴昌硕(35票)、林散之(35票)、康有为(35票)、于右任(35票)、毛泽东(26票)、沈尹默(26票)、沙盂海(25票)、谢无量(22票)、齐白石(19票)、李叔同(15票)。。这是实至名归,谢无量当之无愧。

于右任曾说,谢无量的书法“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余于笔,我自愧弗如。”沈尹默(1883-1971)也说:“无量书法,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奇丽清新。”书法家余中英(1899-1983)是谢无量故交,对谢无量知之颇深。他对谢无量书法的评价甚是中肯,“无量之字,好就好在随意挥毫,无意求工,纯任自然。一经落墨,便涉笔成趣,别有风致,不能以点画苛求之”*邓穆卿:《名流谢无量》,《成都旧闻》,第103页。。在林思进(1873-1953)看来,谢无量是康有为(1858-1927)后第一人,“近代书法,以康南海为第一;南海而后,断推无量”*刘君惠:《谢无量先生自写诗卷引言》,转引自刘长荣、何兴明:《国学大师谢无量》,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43页。。

吴丈蜀(1919-2006)曾经直言不讳地对人说:当代书法家,我对最佩服的有两个人,一是于右任,一是谢无量。在为《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撰写“谢无量书法赏析”一节时,吴丈蜀对谢无量的书法艺术成就作了精当的评述:“由于他博古通今,含蕴深厚,兼之具有诗人气质,襟怀旷达,所以表现在书法上就超逸不凡,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在书坛独树一帜。从他的手迹中可以看出,他对魏晋六朝的碑帖曾下过相当的工夫。从行笔来看,受钟繇、二王及《张黑女墓志》的影响极为明显。从形体来看,则可窥见《瘗鹤铭》以及其他六朝造像的迹象。尽管他师承这些碑帖,但决不做他们的奴隶,而能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创造出自己的书体,在中国书法上确立了自己的流派。显然,谢氏是书法界中的革新派,是书法创新的先驱”*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北京:天地出版社,1989年。。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谢无量之书法作品拥有深厚的学养支撑,是以学问为根基、以学术为底蕴,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技巧层面的临摹与创作,非一般书家所能望其项背。换句话说,谢无量已然超越“匠人”层次,跃然而入“大家”境界。“长哦挥洒,以为真乐”(《宣和书谱》),才情与学识同挥洒、共飞扬。

清人刘熙载(1813-1881)《艺概》卷六《书概》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己。”*[清]刘熙载撰,袁津琥校注:《艺概注稿》,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810页。今人云:“谢无量的学术经历和书法风格,再次印证了这句话的合理性”*李林:《谢无量学术研究倾向对其书法艺术风格的影响》,《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8期。。谢无量续弦陈雪湄假其升堂入室、耳濡目染之优势,命笔而作《漫谈谢无量的书法及其他》*陈雪湄:《漫谈谢无量的书法及其他》,《文史杂志》1986年第1期。,鞭辟入里地揭示了这一层面的意蕴。文中,陈雪湄特别强调了谢无量对老庄与禅宗的研究与体悟,并且特意点明谢无量书法与老庄、禅宗的关系,以及其中所蕴涵的“书如其人”的真谛。“在成都卖字期间,他研究禅宗,和贾题韬往还甚密。我俩时常用《指月录》中高僧的警句,打机锋以赌胜负”,“道家经典,无量更是爱不释手了。在青城山疗养期间,我俩将庙中的《道藏辑要》全部看完。他对老庄的研究,则从未中断”,“老庄哲学已深深地印入他的脑海了”。“无量书法的形成,一部分归功于他对老庄哲学的研究”,“他写的条幅,在法度端严申,洋溢着虚澹萧散气氛。从白云书诀,可以推断,书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方能妙造深微,外柔而内刚,这一特点,不仅塑造了无量的性格,也使他的书法,曲尽‘神实形空’之妙。老庄哲学对他影响的深远,于此可见”。“另一方面,他知恬交养,柔和澹泊,葆其天真,使他的书法气扬采飞,卓立千古”。总之,谢无量的书法,“也和其诗、文一样,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

三、巴蜀不了情——蜀学因缘

对于家乡四川,谢无量抱有一种浓厚的桑梓情怀,这一情怀伴随其一生,挥之不去,割舍不下,是为“巴蜀不了情”。

谢无量与巴蜀的情缘,除投身文教、作育人才外(见上文),还团结同好组织“蜀学会”(机构)、呼吁学人编纂《蜀藏》(文献),并从学理层面梳理与总结蜀学(学术)。

1.蜀学会。在近代史上,曾经存在过三个蜀学会,分别成立于北京、成都、上海。三个蜀学会各有千秋,而谢无量组织的蜀学会更富有学术意义和建设意义。

1898年3月,刘光第(1859-1898)、杨锐(1857-1898)联合川籍在京官绅,在北京四川会馆成立“蜀学会”。参加蜀学会的有73人,如骆成骧(1865-1926)、王乃徵(1861-1933)等。该“蜀学会”以讲新学、开风气为宗旨,并办有“蜀学堂”,培养通晓西学的人才。1898年4月,由宋育仁、廖平等人发起,在四川成都成立“蜀学会”,同时创办《蜀学报》。该蜀学会“以通经致用为主,以扶圣教而济时艰”,“发扬圣道,讲求实学”。《蜀学报》“为蜀中开风气而设”,积极宣传变法维新,推动四川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彭华:《宋育仁与近代蜀学略论》,《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第2期。。北京与成都的蜀学会,都成立于维新变法时期,自然带有强烈的时代特色与政治诉求。这两个蜀学会互相支持,可谓志同道合。戊戌变法失败后,蜀学会、《蜀学报》均被禁斥。

1907年,谢无量秘密离京至沪,与四川籍进步人士周紫庭等恢复“蜀学会”,与成都“蜀学会”遥相呼应。三年后,谢无量翩然回川。1910年,谢无量出任四川存古学堂首任监督(校长)。1912年,谢无量就任四川国学院院副。在此期间,将蜀学会料理得井井有条,焕发出勃勃生机。兹以《蜀学会叙》所述为例*谢无量撰:《蜀学会叙》,民国间油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蜀学会叙》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叙揵》,第二部分是《叙通》,第三部分是《叙礼》。

根据《蜀学会叙·叙礼》的陈述,蜀学会是“蜀人公创论学之会”(第一条),“蜀学会在佐蜀人兴起于学,修其所有者,以达其所未有者。无关于学,则一切不论”(第二条),这两条表明蜀学会是一个学术性的专业性的学会,一切以学术为尚。“蜀学会以[推]进全蜀智识学问为旨,凡吾乡荐绅先生、硕士、秀民,于义皆当赞成。凡得本会会员介绍,即可入会。如在远方,而愿为本会会员者,亦可投书讲论,提名会籍”(第四条),“外省人有志蜀学者,亦可由本会会员介绍入会”(第二十三条),这两条一则继续强调蜀学会的学术性,二则突出蜀学会的开放性——立足四川而又放眼全国,立足蜀人而又吸纳国人。蜀学会还有谋建“大藏书楼”(第十三条)、订购图书报章(第十二条)、筹建“完全之大学校于成都”(第十四条)、出版《蜀学报》(第十五条)等构想与计划。

在当今的四川、重庆以及全国其他各地,以“巴蜀”、“四川”、“重庆”等为名的机构、学会及其会刊、辑刊等,其数字已然不在少数之列,有的已经形成规模、产生影响,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追根溯源,今人的构思、计划与工作,与100多年前的三个蜀学会,实又不无共同之处。惟因如此,我们还得向宋育仁、廖平、谢无量等巴蜀先贤致敬。

2.《蜀藏》。笔者曾经指出,蜀地有注重“文献之传”的传统。巴蜀大地的学人,往往能自觉担当“文献之家”,尤其注重“文献之传”。就川籍对巴蜀文献的收集与整理而言,可谓代有其人。比如,明人杨慎(1488-1559)编有《全蜀艺文志》,清人张邦伸(1737-1803)编有《全蜀诗汇》、《锦里新编》,清人孙桐生(1824-1904)编有《国朝全蜀诗钞》,近人傅增湘(1872-1949)编有《宋代蜀文辑存》、《明蜀中十二家诗钞》*彭华:《文献大家傅增湘》,《巴蜀文献》第二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今人李谊编有《历代蜀词全辑》、《历代蜀词全辑续编》,等等。目前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的《巴蜀全书》*《巴蜀全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批准号:10@ZH005)、四川省社科规划重大委托项目(SC10Z001)、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川宣[2012]110号)。,是收录现今四川和重庆两省市古文献的大型丛书,将对周秦两汉至1949年历代汉文文献中的巴蜀文献,进行系统的调查、收集、整理和研究,将实现对巴蜀文献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体例最新、使用最方便的编录和出版。

回到本题。晚清民初,宋育仁、谢无量等巴蜀士人即着手编纂巴蜀文献。1898年,宋育仁由渝入蜀,在成都主持尊经书院,当时即致意于“蜀学丛书”的印行。谢无量撰写的《蜀学会叙》,其《叙礼》部分之十六云:“本会拟渐次刊行蜀乡先辈遗书,名曰《蜀藏》。并广征蜀中私家著述,为之表章。”“名曰《蜀藏》”,可见其气度之大、计划之宏。虽然最终未克蒇事,但着实令后人肃然起敬!

3.蜀学。谢无量热爱巴山蜀水,对巴蜀文化情有独钟,曾经从学理层面梳理与总结蜀学(学术)。1912年10月至1913年1月,谢无量在《四川国学杂志》第2-5号连载《蜀易系传(蜀学系传之一)》(第3号改名为《易学系传》)。1912年,《蜀学会叙》刊于《独立周报》第8号。1913年2月,《蜀学原始论》刊于《四川国学杂志》第6号。1914年,《蜀学发微》刊于《蜀风报》第4、5期。上文所引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间油印本《蜀学会叙》,内容最为完整,也最能代表谢无量对蜀学的见解。

谢无量对于蜀学的见解,集中于《蜀学会叙》的第一部分《叙揵》。谢无量考察的类别有四,即儒、释、道三教与文章。(1)儒教。“儒之学,蜀人所创”,即由大禹创立“原始儒学”(儒家学派);“《三易》者,《连山》蜀人所作,已灭不见;而《归藏》、《周易》不坠于地,唯蜀人之功”,其后又有“《周易》自汉盛至今,亦惟蜀人能传之”,如商瞿(成都人)传《易》学。(2)道教。“道者,蜀人所创”,道有“三宗”(原始之道、养生之道、符咒之道),“三宗亦自蜀始”,“蜀道之大别惟三宗,三宗所繇兴以蜀”。(3)释教。“释家者,异邦之学,蜀所传者二宗”,一为马祖道一所传禅宗,一为宗密所传华严宗。(4)文章。“文章,惟蜀士独盛”,计有“四始”,一为南音(“涂山氏创,《离骚》所出”),二为赋(“或曰赋始荀卿,然《汉志》录赋实首屈原,原所生即今巫山地”),三为古文(“陈子昂复兴”),四为词曲(“李白创”)。由此,谢无量得出结论,“蜀有学,先于中国”,“惟儒惟道,其实皆蜀人所创”,“若夫其学,不自蜀出,得蜀人始大;及蜀人治之独胜者,并著以为型,而衍众人遗说”。谢无量打了个比方,“蜀之于中国,其犹埃及之于欧洲乎(欧洲学术出于埃及)”。

数年前,笔者乍读此文,惊愕不已,舌挢不下。近年来,学者研究发现,谢无量此文此论,其实是自足自洽的,并且是可以自圆其说的。从阐释谢无量《蜀学会叙》入手,可以初步总结出“蜀学”的一些特征:比如,大禹所创《洪范》“五行”、《连山》“阴阳”等观念,为后世儒家奠定了哲学基础;再比如,在孔子“六经”、汉人“五经”和唐人“九经”的构架上,蜀学率先构建起“七经”和“十三经”的经典体系,并为正统儒学所接受;又比如,蜀中自古流传的“皇人”信印、仙道传统,造成了老子入蜀修仙的传说,也成就了张道陵入蜀创教的功绩*李冬梅、舒大刚:《“蜀学”五事论稿——读谢无量先生〈蜀学会叙〉札记》,《湖南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四、感想与期望——略抒己见

欧阳修(1007-1072)诗云:“一双明月都无价,寂寞人间第二人。”*[明]赵琦美编:《欧阳文忠公诗帖》,《赵氏铁网珊瑚》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一代名流与著名学人谢无量,虽然曾经一度声名满天下,身后际遇则不免有些寂寞,这是不大正常的现象。

笔者的这一判断,来自两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与信息。一是谢无量著述的完整出版与结集发行,二是对谢无量研究之论著(论文与著作)的多与寡。

(一)谢无量著述的完整出版与结集发行

非常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出版界依然没有推出完整而齐全的“谢无量全集”,仅有屈指可数而尚可观瞻的“谢无量文集”。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谢无量文集》九卷,其细目如下:第一卷为《孔子》、《韩非》;第二卷为《中国哲学史》;第三卷为《朱子学派》、《阳明学派》、《王充哲学》;第四卷为《佛学大纲》;第五卷为《中国妇女文学史》;第六卷为《中国六大文豪》、《罗贯中与马致远》;第七卷为《诗学指南》、《词学指南》、《骈文指南》、《诗经研究》、《楚词新论》;第八卷为《实用文章义法》、《中国古田制考》、《古代政治思想研究》;第九卷为《中国大文学史》。明眼人一望而知,这次结集出版的九卷本《谢无量文集》,所收录者的都是“成书”(即此前已经结集出版的现成的“书”,但尚有所遗漏),而没有新编成册的“新书”(即将原“书”之外的旧“文”按类汇编成“书”)。名之曰“文集”,实属差强人意。

(二)谢无量研究之论著(论文与著作)的多与寡

专门研究谢无量的著作,就笔者孤陋寡闻所及,仅有区区两部:一部是刘长荣、何兴明的《国学大师谢无量》(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一部是李林的《谢无量书法艺术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而专门研究谢无量的文章(部分文章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论文),其实也是为数不多。2016年7月27日15:15,笔者以“谢无量”为篇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检索所得的相关文献数目是70篇。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知网”所收录的专题文献,实际上不到70篇;因为有重复收录者,如笔者所撰《谢无量年谱》和《〈谢无量年谱〉订补》,均被收录两次。

我们再来看一看谢无量的至交好友马一浮的情况。(1)就著作的整理与出版而言:先有《马一浮集》(全三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后有《马一浮全集》(全六卷十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将马一浮的著述囊括殆尽,蔚为大观。(2)以研究著作而言: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二十种之众(来源于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检索结果)。(3)以研究论文而言:2016年7月27日15:25,笔者以“马一浮”为篇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检索所得的相关文献数目是389篇。

就以上两大类别、三个数据的比较而言,谢无量与马一浮相较,实在是太寒碜、太冷清、太寂寞了。如斯人也,身后寂寞,实非正常!

“往昔不可追,来日犹可待”。我相信,随着九卷本《谢无量文集》以及其他单行本的出版与发行,谢无量将会再次进入世人关注的领域,谢无量也将会成为学人研究的重点。这是笔者的殷切期望,也是笔者的真诚祝愿!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民国时期巴蜀学术研究”(12BZS014)。

彭华(1969-),男,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成都 610064)

猜你喜欢
无量文学史
乌雷:无量之物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ubble and free surface close to a rigid wall
刘少白
现当代诗词文学史地位大家谈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无量寿
论书绝句·评谢无量(1884—1964)
炳灵寺第70 窟无量寿经变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