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绍升的理学传统探究

2016-11-26 06:39田春苗
唐山文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章句格物朱子

田春苗

彭绍升的理学传统探究

田春苗

彭绍升(1740—1796),长洲(江苏吴县)人。字永初,号尺木,又号知归子。因其居二林,自称二林居士。后归心净土,法号际清。早年业儒,少年成进士。例选知县,不就。喜王陆之学,慕洛阳贾生之人,思考镜得失之故,欲留功名于当世。后改习道家,三年未果。终读佛书心开,遂归净土。彭绍升一直被当清代佛教的代表而被提及。但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清代儒士和学者把彭氏归于理学阵营。江藩在《国朝宋学渊源记》专门为其立传,说明他认可彭在理学中的地位。张之洞也将其分为“理学别派”之列,因其兼通理学和释典。而刘师培在《近儒学案》将彭绍升归为“长洲学派”,毋庸置疑彭氏的学问融合儒释道,但理学传统来自于何处,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彭绍升的家学渊源

彭氏家族书香门第,多为显官。长洲彭氏自其高曾祖彭珑之后,“一门鼎贵,为三吴望族”。彭珑好佛,又好道家言,到六十余岁才得梁溪高、顾二家书读之,于是潜心儒术,一以主敬律身。彭定求虽从乃父受无锡东林高氏之学,学宗朱子,亦曾师从汤斌。故不废阳明之学。“以生平服教最切者,在有明七子,作《高望吟》七章”,纪念陈献章、王阳明、刘宗周等明代儒者。其父彭芝庭学问受其祖父彭定求的影响,钱陈群在《芝庭诗文集》称“海内言理学科目者必举长洲大司马芝庭”可见彭氏家族历来就是传统的理学世家。至于彭绍升,他的文章《读陆子书》、《读王子书》、《论语集注疑》、《大学章句疑》、《中庸章句疑》、《孟子集注疑》、《答宋道原》、《阳明先生诗卷跋》、《跋阳明先生与徐同仁手书》等皆显示实好陆王之学,其自号“二林居”是因其慕东林顾宪成和刘遗民两位东林学者,对朱子之学不赞同处多。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彭氏虽是理学世家,但不像其他儒士一般排佛道。彭珑初好佛,又好道家言。彭定求,喜道教之术,在《南韵文稿》中收有关于《太上感应篇》、《文昌化书》、《文昌孝经》、《文昌阴骘文》等多篇。芝庭也喜欢阴骘文等民间善书。这些思想特点为彭绍升所承袭。其在《阴骘文集注序》中讲到:“佛经言天,与道家略等。其与诗书所陈,吉凶祸福之恉,鬼神之说,无弗合也。”又云:

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后,先述作,所不容自己者,惟此与人为善之心而已。是心、何心卽天之所以,为天之心也。圣人在天,则善万世以至于万万世,天道无始终。圣人与人为善之心与之无始终大哉!

其在《感应篇彚注叙》中有说“六经一感应之书也,《易》、《诗》、《书》、《礼》、《乐》、《春秋》,其言天人相与之,故祸福成败所由,然其原不外乎一心,其几不越乎敬怠,而其效遂判为吉凶。……自昔圣人立教之旨,两言以蔽之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已。斯理也微独在人伦日用之闲,亦仙佛二家所不能外也……《感应篇》者,出于赵宋之世,其言原本道家其,劝惩之旨往往通于儒佛。”这些论调有拔高佛道之意。

彭绍升与理学传统

彭绍升的理学传统并非程朱正统,而受王阳明-高攀龙之学影响极大。彭绍升读儒书,见解多以王学为主。王阳明之学,吸收禅宗思想,提倡发扬内在心性,其所言与朱子立异。在《二林居集》卷二述古论中,彭绍升对宋明诸儒做了品评,从其文中,其理学思想可见一斑。彭绍升在宋明诸儒中,最喜爱王阳明,受其影响也颇大,对其见解也颇深。他在《读王子书》中写到:

充古今,塞宇宙,良知而已矣。致良知者,道在反躬而已矣。反躬柰何?去其不善以复于无不善斯已矣。……良知而不必致,则无不善者不可得而复也。此其所以异于圣人之学也。吾读王子书,而知其爲圣人之学也。君子之中庸也,致良知也。

从此文可看出彭绍升极其认可王氏之学。从自身入手,才能去不善而致良知。并且还批判王学末流,以为“良知”是人心至善,“致”是去不善的过程,因此在致良知的过程中二者缺一不可。

在他另一篇文章《读高子书》中表达了对高攀龙的爱慕之情。彭绍升的高曾祖彭珑信从高氏之学,又仰慕东林党之为人。所以彭绍升与高攀龙渊源颇深。其云: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性也者,其上天之载乎?善也者,其无声无臭之谓乎?洋洋乎天地之闲者皆是也,体之于人性可得而尽矣……昔我高王父晚岁读高子书,发愤进学,以志矩名其斋。曾王父平生奉行服七规,老而弥笃。绍升渊原所自,敢或怠忘。反复遗书录其言,尤切者为明善之则云。

此段彭绍升自推家学渊源至高攀龙,并且认为高攀龙之所学是思孟正统,由此可见彭绍升对高攀龙之学十分恭敬。

那么他对朱熹之学态度是何?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中评价《二林居集》写道:“说经由好与朱子立异。”其文章《论语集注疑》、《大学章句疑》、《中庸章句疑》、《孟子集注疑》、《孟子集注疑》有对朱熹的见解相悖之处。朱熹的《论语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孟子集注》合称为《四书章句集注》,这是科举考试必读书目,影响极大,是其一生学术集大成者,朱子在注《论语·学而》时,有云:“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者之为,乃可明善而复其初也。”而彭绍升在《论语集注疑》中则认为:

学也者,觉也,孳也。觉者,自明之谓。孳者,日新之谓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然则学也者,在乎复我本明,还我本善而已。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此诚身者所有事,而非明善之功也。明善之功,在致知格物而已。未有不明乎善而可议于诚身者也。明道先生曰:“觑着尧学他行事,无他许多聪明睿知,安得动容周旋中礼来”,此知本之论也。

彭绍升的思想中,“明善”既是明本来之善,因此“明善”不能向外探求,而应向内探求。而朱子所说“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此诚身者所有事,而非明善之功也。”这是向外探索。彭氏之思想是受王学之影响。在章太炎先生手批《二林居集》辑录中亦有说到:“夫明善诚身实则一事。姚江知行合一之说,是也。 ”

朱熹作《大学章句》将“亲民”注为“新民”,“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而彭绍升在《大学章句疑》中认为:

疑“亲民”者,以万物为一体,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之心也。……若改作“新民”,则必有国与天下者而后可以此责之,彼陋巷之英,舞雩之客,其终绝分矣。

文中彭氏认为,“亲民”为仁者之心,若改为“新民”,则必有国与天下者而后可以此责之,彼陋巷之英,舞雩之客,其终绝分矣。”是从人的本心出发。而朱子“新民”革其旧,才能明明德,去污才能有新。这二者有本质的相异之处。

朱熹又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认为格物在知之前。而彭绍升则认为:

能格物则知本先而末后。知本先而末后,则断不肯舍本而逐末,故经文既反复于本末之辨,而终之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此格物之要领也。

从上文亦可看出彭绍升认为格物在知后,认为朱子在“舍本断末”。在章太炎先生手批《二林居集》辑录中亦有说到:“此说致知格物,乃用王心齐义。与自说物无其物,是谓格物,又殊。”这同样说明其受王氏学问之深,与朱子之言异。

同样在《中庸章句》,朱熹对“天命之谓性”的解释为:“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徳,所谓性也。”而彭绍升则认为:

“天命之谓性”,言天之所以为命,即人之所以为性也。其为物不二,故曰“知其性则知天矣”。谓之曰令,则二之矣。《易大传》曰:“穷理尽性以致于命,”《诗》云:“夙夜基命宥密”,其亦可以命为令乎?

彭绍升从训诂的角度对朱子所言提出质疑,并从训诂角度上升为理论讨论。彭绍升认为“命”不可释为“令”,并以典故予以反证,若“命”释为“令”则人性分离。彭绍升一直认为天人合一,二者无差别。但是否属实值得商榷。在章太炎先生手批《二林居集》辑录中亦有说到:“训见《周语》,与吴天有威命之义又异。固不可训为令, 亦不可谓是性。”又云:仲舒《封策》云:“‘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古说本如此。’”

朱熹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有说“孟子道性善”一句,云:“性者,人所禀于天以生之理也,浑然至善,求尝有恶。人与尧舜初,无少异。无私欲之蔽,而能充其性尔。故孟子与世子言,每道性善,而必称尧舜。……程子曰:性即理也。”而彭绍升则说到:

“性即理也。”谓理为性之所具则可,谓理为性则不可。理者,条理也。性其诨然者耳。于诨然之中,指其秩然者,谓之理。……由后之说,则其所谓命乃性之所从出,而天之所以为天也,即以口目耳鼻四肢,而论其生,而有欲者性也,而非性之本然也。性之本然,无声无臭,一命之不已而已矣。

朱熹认为“性”和“理”是一个概念,而彭绍升认为“性”不一定是“理”,他认为“理”是指条理,而“性”是指浑然。可见彭绍升与朱熹的论断很是相悖。

以上就是从彭绍升《二林居集》的五篇文章中节选出的与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对比,来证明彭氏所言与朱子异,并且深受王阳明之学的影响。彭绍升后来深入佛门,所有的思想是向内探求本心,也致力于消除儒释隔阂。

余论

从上文我们可得出彭绍升的思想受王阳明高攀龙的影响颇深,他所受的理学传统并非程朱正统之学。他的思想与朱子思想甚为相异。这也为后来其思想由儒入释打下基础。人的思想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定受多方面的影响。所以他由儒入佛的思想根源探究,势必有原因。而且从彭氏家族来说,其家学也受高攀龙思想影响颇深,且不像其他的理学家那样排佛,这样的家学渊源为其由儒入佛提供了沃土。这只是笔者粗浅的见解,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对其由儒入佛的根源进行深入谈讨。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637009

田春苗(1991—),山西吕梁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献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章句格物朱子
刘玥辰
小金鱼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心、意、知:王阳明“格物”之内在意蕴
多肉
心学视阈下王阳明格物论探微
——兼与朱子之比较
《文心雕龙·章句》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启示
朱子阳明格物观比较
“朱子深衣”与朱熹
《文选平点》魏晋南北朝文论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