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照黑暗与沉默——周云蓬的诗与歌

2016-11-26 12:19
长江丛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周云蓬诗人

何 红



烛照黑暗与沉默——周云蓬的诗与歌

何红

【摘 要】周云蓬最初是以民谣歌手的面目出现于世人面前的,他凭借着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对诗歌进行演绎,用诗乐结合的形式营造现场的快感,他更是一个有着多年诗歌梦想并且已然拥有某种风格的诗人。他是盲人,却不囿于黑暗的束缚,用歌谣和诗行,将灵魂深处的感悟予以诉说。在作家诗人日益向歌坛突进的时代,周云蓬的双重身份,让诗句与歌谣的转化变得轻松自然,成为新诗创作的另一种战略,诗与歌之间相互成就,相得益彰。

【关键词】周云蓬 歌手 诗人 多重意象 艺术贡献

周云蓬在幼年时患上了青光眼,于九岁时彻底失明,留在他视觉中的最后印象是动物园里的大象用鼻子吹口琴,这似乎是后来音乐生涯的某种暗喻,他15岁开始弹吉他,21岁写诗,24岁开始以弹唱为生,随处漂泊。尽管他是以歌谣走入人们的视野中的,但是,他的诗歌同样得到世人的认可,周云蓬以他看不见的眼睛看到了这个世界的黑暗,写出时代最震撼人心的诗篇,生活的触角无处不在,随时都在撩拨周云蓬的诗情,他刻画沉默也描摹喧嚣。代表作《不会说话的爱情》获得2011年度人民文学奖诗歌奖,这首诗也应和着大众对周云蓬的期许,一个最具人文气质的行吟诗人。

一、歌唱良知的诗人——民间歌手和先锋诗人的双重身份

常常在昏暗的酒吧平静地歌唱,也常常独自写下疯狂的诗行,周云蓬用声音俘获耳朵的同时,也用文字征服人心。他所兼有的民间精神和先锋精神,让人难以忽视这样一个在黑暗中踽踽独行的身影,他是孤傲的内向的诗人,拒绝这个世界心血来潮时令人窒息的同情和喧嚣沸腾时令人感伤的遗忘,他又是落魄的民间的艺人,行走在陌生的城市,漂泊的生活让他洞察人世的荒凉,听到的,感知到的世界,远比正常人看到的驳杂得多。他的《中国孩子》、《沉默如谜的呼吸》以及《盲人电影院》等专辑在首次演唱时听众寥寥,引起的轰动却不可预料,这些民谣杰作彰显出作者不仅具有知识分子意识,更拥有源于民间的艺术智慧和活力,《中国孩子》从房价、黄金周、关于城市事故的新闻报道、小时候的共产主义之梦获取题材,以从低沉到尖锐、从死寂到呼喝的方式演唱,仿佛太平盛世的一声晴天霹雳。周云蓬的歌谣之所以牵动人心,是因为他的良知,这是一种文学的担当,也是他双重身份的共同归属,是艺术精神的终极指向。他关注着新世纪的中国现实,以沉痛悲凉的声音批判社会,讲述生活残忍的真相。

周云蓬的诗歌具有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交织的特征,他将被温良平常的表象所遮盖的真相唱出来,直面残酷的现实生活,表现出他对人生空漠的感受和对终极意义的追问,在《中国孩子》中他说:“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饿极了他们会把你吃掉/还不如做旷野中的老山羊,为了保护小羊而目露凶光/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爸爸妈妈都是些怯懦的人/为证明他们的铁石心肠,死到临头让领导先走。”不论是诗中的克拉玛依,还是沙兰镇,抑或是成都与河南,中国大地上曾经被深埋的惨痛都被重新挖掘出来,这种冷静的沉思,这种愤怒的伤感,这种悔恨的呐喊,都是对于历史真实和现实病理的无情揭露。“我在中国的最底层/在人最多的地方/喝最便宜的啤酒/诅咒塔尖上的人/和虚伪的光/我的情人是个丑姑娘/她只上过小学/我是个快四十岁的中国男人/背负所有免费的公厕/所有不卫生的熟食摊/所有痛苦的公共汽车/所有麻木的黑白电视/所有口蜜腹剑的主持人/十三亿潮湿的躯体/就算我是最下面的一块砖/即便如此/就算这样”在这首《不是诗人》中,周云蓬也揭示了窘迫的生活现状,然而这种现状所影射的不仅是个人的困境,而是整个社会的弊端。

与此同时,周云蓬也不摒弃理想化的想象,他在《绿皮车》中反复提到,自己是像张海迪那样的身残志坚的人。“强劲的风鞭打着他的身体/粗砺的沙磨破了他的脚掌/行者的路是血浸染的路/血浸染的路上行者艰难的走过/一路荆棘一路艰辛/他的心在苦难中辗转/传说中的天国是他的梦/为了梦中的天国行者开辟了血路去吃一口梦做的晚餐理想在胃里化成血/他在拼命的搏斗余晖里满是他的血/期盼有一天/会有天神对他微笑/那时/便有涅 的凤凰浴火重生”(《行者》)这首诗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他用脚步丈量生命的长度,从不耽于回味痛苦的过去和忙于憧憬幸福的未来,这是一种不朽的生命力的体现,作为个人的英雄,他用诗行对生活提出严峻而迫切的问题。即便是曾经云游四方,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也长期毫无理由地坚持着创作。凭借不可思议的天赋和坚忍,从黑暗的汪洋中挣扎出来。

二、也许他能看得见——多重意象交织的变奏曲

周云蓬的诗中,充满了鲜明准确而又含蓄凝练的意象,这些不断变换的元素,生动形象地传达着作者的情感,多种意象交织在一起,就是流动的画面。通览他的诗作就不难发现,风、道路、麦苗和女孩,以及春天、青草、白云、拖拉机等意象象征着他内心世界温暖的一面,而死者、饥饿、梦魇、疾病、伤口和疼痛等,则是黑暗的意象所勾勒的另一面。作为一个盲者,他饱经风霜的生活和举步维艰的窘迫在诗中得以呈现,而绝望的难以倾诉的情绪也弥散在字里行间。

“梦里,再一次/买火车票/老妈排在队尾/蹒跚着挪动/快到窗口时,我说/不想去了/我见过海/前年在青岛住了几个月”(《写作》)火车票是追逐理想的道路上不可缺少的辗转漂泊的凭证,而等待的队伍则是实现梦想的途中漫长厚实的难以逾越的屏障,老妈是背井离乡之后亲情的牵绊,大海则是遥不可及的远方。

“是否三十岁是一种堕落/是否终日无事可做是一种堕落/是否在午夜之前入睡是一种堕落/我偷偷地/潜入昼与夜的过道/那儿有一个星期八与我邂逅/一千个千手观音跳舞/一千面镜子随风飘落。”(《中年人》)中年人是周云蓬对自己生存现状的一种反思和诘问,星期八的幻觉里,千手观音翩然起舞,而镜子却随风飘落,这是镜像的审美,起舞的观音是破碎的梦,从疑问到肯定,多重意象的选取实现了不留痕迹的巧妙过渡。

以获奖作品《不会说话的爱情》为例——

“绣花绣的累了吧牛羊也下山喽/我们烧自己的房子和身体/生起火来/解开你的红肚带洒一床雪花白/普天下所有的水/都在你眼中荡开/没有窗亮着灯没有人在途中/我们的木床唱起歌儿/说幸福它走了/我最亲爱的妹呀我最亲爱的姐呀/我最可怜的皇后/我屋旁的小白菜/日子快到头了果子也熟透了/我们最后一次收割对方/从此仇深似海/你去你的未来我去我的未来/我们只能在彼此的梦境里/虚幻的徘徊/徘徊在你的未来徘徊在我的未来/徘徊在水里火里汤里/冒着热气期待/期待更美的人到来期待更好的人到来/期待我们的灵魂附体/重新回来重新回来重新回来”

这首诗兼有古典的温情和现代的激烈,是丰富的意象让这场爱欲变得完美且崇高。燃烧的房子和身体,这是现代化的不羁象征,被解开的红肚带,又是古人惯用的转喻借代。普天下所有的水都在你眼里荡开,不失为是浪漫的普世情怀和女人如水的古典隐喻文艺气十足的讨巧结合。熟练征用的古典意象和不断更迭的现代意象让这样一幅情色画面被充分地审美化了,显得温情而激越,实在又深刻。这种不断变奏的歌唱,无形中扩大了诗歌表现的疆界。

三、烛照黑暗的光亮——周云蓬的艺术贡献

周云蓬的诗中,自我的形象常常是愤怒的,他愤怒地批判社会的现状,用低沉暗哑的音乐引起麻木人群的一片哗然,在《如果你突然瞎了该怎么办》中,他大声呼喊着自己的矛盾不安——

“我要去跳楼/我要立即向我的女友提出分手,并祝她幸福”“我要去杀人杀死我一生中最仇恨的人/我给父母打电话,告诉他们以后多保重”“我一直喝酒喝死拉倒/我要把所有的钱散给乞丐,然后自己去沿街乞讨”“我要托人到乡下买个善良的媳妇/我天天睡觉梦着过去的日子/我白天微笑,夜晚咬牙切齿诅咒全世界/我弄一本易经学算命/我幻想能有一个心灵美的姑娘爱上我,感动得自己热泪盈眶”“我像一只食草动物,阴郁多疑,不发出一点声响/我下午抱着收音机在门口晒太阳/我学习张海迪整天听命运交响曲做全人类的榜样”

这首诗很直白,很多人因此怀疑作者没有博大的胸襟,缺乏冷峻的思维,然而我却认为周云蓬站在一个难能可贵的立场,做出一个本来无需假设的假设,重要的是表达的真诚,是一股打中人心的力量,这首诗用更迭的画面展现作者矛盾的内心,他一边要粗暴地打破秩序,一边又要温柔地弥补过失,这是一种分明的爱憎,他要惩恶扬善,成为自己的英雄,在诗中,他对自己有很多期许,他要牺牲自己,拯救贫穷的乞丐,他要一段完美的爱情,要做全人类的榜样,这是愤怒之余对美好的向往,正是因为极端的愤怒,这样的愿望才显得有分量。

周云蓬一直寻找着诗歌写作的众多可能性,从《呃》和《转身》等诗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到《蓝刀》和《春天,草木灰》等诗疏朗的抒情画面,再到《民谣是什么》中的口语体民谣风格,及至《今夜》的冷静从容的声调。周云蓬不停地行走,致力于发展一种诗与歌(民谣)结合的诗歌方式,如何将曲折复杂的诗和浅白简洁的歌有机结合,这是他一直坚持的有益探索,从形式上来看,他的创作并未跟随新世纪的潮流向大众文学讨巧,我们不能单从音乐的流行趋势上淡化诗歌的本质内涵。从内容上来谈,周云蓬并不囿于个人的境界而止步于儿女情长,他将目光投射在整个社会,将个人体验上升为社会理想。

周云蓬的诗歌,有简单却绵长的韵味,这种简,是他关于人生和世界的洞见。拒绝比喻升华,拒绝过度阐释,用简约的语言恰到好处地表达情感。书写的唯一可能就在于陈述事实,照亮沉默。他在《民谣是什么》中,将民谣比作是单车上的纯真恋情,是千辛万苦寻找失踪儿子的父亲,是疲惫旅途中的一次迷失……结构上的前后关照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情节并不按照原有的设想向前铺展,每一段结局都是一场意外,语言简练,意味绵长。

对于周云蓬而言,黑暗是他无法离弃的拐杖,拄着黑暗,周云蓬走得小心翼翼,走得缓慢艰辛,可他蹒跚路过荆棘的同时,也路过世间的美景。我们闭上眼睛,未必就能画出司空见惯的风景,可是周云蓬,却能用诗歌勾勒出生活复杂的轮廓。他将自我倾听与自我表达的能力发挥出来,让读者发现原来每个人的心里还有更广阔的空间。就像一盏灯,将铺天盖地的黑暗照亮,将排山倒海的沉默叫响。在展开自我的同时,也唤醒大众。

参考文献:

[1]谢冕,孙玉石,洪子诚.新诗评论[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2]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

[3]陆耀东.中国新诗史[J].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8).

[4]钟敬文.钟敬文诗学与文艺学[J].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6).

[5]李皖.同一战壕里的先锋、小可爱与新民歌——中国民谣的二○○七年[J].读书,2008(02):49.

[6]乔焕江.声音里的爱欲与政治——以周云蓬的〈不会说话的爱情为例〉[J].艺术广角,2014(02):43.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何红(1989-),女,汉族,甘肃会宁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周云蓬诗人
遇见周云蓬
最帅的诗人
独立民谣的自由姿态
“诗人”老爸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周云蓬
周云蓬:音乐不在空中,在泥土里
在黑暗中探索前行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