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韵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6-11-26 15:05杨传庆
中国韵文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词学论文研究

杨传庆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第八届中国韵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杨传庆*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由中国韵文学会与南开大学文学院主办、南开大学出版社协办的“第八届中国韵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5月7日到8日在南开大学隆重召开。大会开幕式由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孙克强教授主持,教育部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南开大学讲席教授陈洪、中国韵文学会会长钟振振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沈立岩教授分别致辞。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先生为大会作了题为《中国韵文的诵与读》的特邀演讲,叶先生通过现场吟诵的展示强调了诵读对于理解韵文情感的重要性,演讲引起全场热烈反响。本次会议共发表论文110余篇,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以及美国、马来西亚、韩国等国的一百二十余位学者云集南开园,就诗、词、曲、赋的研究交流新成果、探讨新问题、分享新收获。

作为中国韵文研究的重镇,本次会议共发表诗学论文41篇。这些论文涵盖了自先秦至民国、当代各个时期,或从微观入手,或从大处着眼,既有诗歌文献、体制上的探讨,也有诗学批评理论研究。诗歌体制研究有邝健行《近体诗深层音乐美的讲求及其对当代写作借鉴作用述论》、蔡宗齐《单音汉字与汉诗诗体之内联性》、翁淑芳《从〈文镜秘府论〉看唐代省试诗之对偶》、郑学《易顺鼎对七古文体的突破与革新》等。邝文指出古人近体诗讲求四声搭配,呈现出深层次的音乐美。蔡文则从汉字字音对汉字影响入手,深入分析了古典诗体在节奏、句法、结构、诗境上的内联性。诗歌文献考论的文章有张福清《李龏〈梅花衲〉留存诗人考》、钟振振《〈清诗选〉汪琬〈计甫草至寓斋〉等四首注释辨正》、高平《沈筠《乍浦集咏》东传日本考论》、张明明《晚清邮驿与域外汉诗——以〈北燕游草〉为例》、焦宝《毋暇即为梁鼎芬——兼论变法失败后梁鼎芬与康梁的隐秘关系》等。钟振振的文章利用传统注疏之法,结合文本细读,对汪琬《计甫草至寓斋》等四首诗进行了可信的阐释。高平、张明明的文章涉及汉诗传播与域外汉诗,体现了诗歌文献研究的拓展。

作家作品与诗歌题材类型仍是诗歌研究的重点,体现了诗歌研究的深化。严纪华《论孟浩然“水行诗”》认为孟浩然水行诗潜寓着精神的向往依归与理想的托寄。高峰《潘阆的逍遥心性与文学追求》认为潘阆逍遥不羁的心性诱导其诗呈现出自然放达的风貌。刘嘉伟《元代茀林诗人金哈剌刍议》以茀林诗人金哈剌为研究对象,强调金氏诗风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彰显了元代文学的新异之处。赵义山《薪火传大爱,苔花吐馨香——重读郑临川先生〈苔花集〉》指出《苔花集》情感丰富、爱心诚挚,艺术水平高超,郑临川先生是不可忽视的当代诗人。诗歌题材类型方面的研究论文,如王伟勇《唐代以前咏兰诗及其相关问题考述》一文梳理了唐前咏兰诗的发展情况,指出中国文人很早就建立了兰与高洁人格之间的关联。张毅《梅、欧题画诗和论书诗显示的宋诗特色》认为梅尧臣、欧阳修题画诗和论书诗对淡泊趣远意境的追求,对宋诗格调的形成、尚意书风的出现和写意文人画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关于诗人、诗作研究的论文还有廖一瑾《〈公无渡河〉所见“箕子浮海”的美学意象》、申东城《卢照邻巴蜀诗与唐诗嬗变论略》、杜光熙《元稹、白居易驿路诗的创作呼应及其蕴含的文人地域迁转内涵》、沈扬《论李德裕的平泉记忆》、张明华《论苏轼对分韵诗发展之意义》、苗菁《明清京杭运河纪行诗及其文学价值》、舒红霞、申焕《中国古代女性边塞诗的源流与思考》、潘筱蒨《宋代题画诗中“咏菊”的文学寓意与抒情传统变革》等。有些论文视野宏阔,大处着眼。如王力坚《六朝寺庙园林与诗歌创作》将六朝寺庙园林与文学创作相联系,讨论了六朝寺庙园林文学在应制诗歌创作、佛理玄思阐发等方面的表现和成就。彭国忠《论宋代同年会诗歌》认为宋代同年会诗歌是科举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与文学史意义。陈丽丽《论地域视野下中国古代诗歌总集的编纂》一文梳理了先秦至清代诗歌总集编纂中地域因素的发展演变。杨景龙《抒情与叙事的互动转换》一文指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抒情与叙事的互动转换造就了诗歌艺术风貌的重大变异。徐炼《新旧之间——现代新诗如何成为“传统”》通过对新诗与古诗情感特质的联系分析,指出新诗具有以时代、人生的“源头活水”革新传统的精神,同时又天然贯通着中华优秀诗学传统的血脉。另外陈元锋《“吏”与“诗”:宋代诗坛流行话题之一——以南宋为中心的考察》、袁宪泼《求隐逸于复古——明代吴门文人的隐逸方式与诗书画创新》、薛泉《明中后期文学流派与文风演化》等文章从群体流派角度理论,亦独具价值。

诗学理论与批评方面的论文以明清以来诗学为主,如雷磊《王世贞与杨慎》认为王世贞批判发展了杨慎的诗学思想,推动了后七子和明代文学批评向集大成方向拓展。扈耕田《清初南北诗坛间的一次重要论争——侯方域、任元祥的诗学论争及诗史意义》一文通过对侯、任诗学论争的深入研究,展现了清初南北诗坛诗学思想之差异。潘务正《理学与桐城诗学》一文强调桐城诗学不废义理,同时重视诗歌本身的规律。丁淑梅《揄扬·规戒·悼亡——论清代闺秀诗话中的神异叙述》指出清代闺秀诗话中的神异叙述在认识闺秀形象、探秘压抑心理,观照生命体验等方面的价值值得挖掘。曹辛华《论“全民国诗话”及其意义》“全民国诗话”的编纂对民国时期的新旧文学、史学研究等具有重要价值。其他如傅新营《诗缘情而朴质:就〈咏怀诗〉论阮籍的诗学理念》、刘原池《吕祖谦的〈诗经〉学及其在〈诗经〉学史上的意义》、江卉《论严羽诗体论的构建及其价值》、李玲《文学革命后的诗话对黄遵宪诗歌之论评》、王贺《论〈民族诗坛〉对“当代”新体诗歌的探讨与实验》等文章也都各具胜义,限于篇幅不一一介绍。

词是本次会议最为关注的文体,共发表相关论文54篇,堪称历届韵文学研讨会之最。从论文分布看,唐宋词研究仍是学者关注的重点,但研究清代、民国词学的论文已经明显超越了前者,这体现了词学研究的新趋势。从论文研究内容来看,涉及词的体制、词人词作的考证与研究、词学理论批评等多个方面。词学实证类论文有符继成《宋词编年集录(北宋部分)》、徐佩锋《宋代词人姚瑴考辨》、吴琼、王兆鹏《稼轩词五首编年考辨》、任德魁、倪博洋《《全金元词》集外词人考略》、林玫仪《尤侗词补辑及校订》、和希林《孙人和词学活动及文献考述》等。林玫仪的文章详考词集版本,校订异文,新辑词作,为尤侗词提供了正确而完整的资料,也为清代词集文献的研究树立了典范。词体方面的研究论文有许建中《词之犯与集词》、田玉琪、刘崇德《唐宋词调句拍与“又一体”》、杨晓霭《苏词“自是一家”之“又一体”》、朱玲芝《独木桥体源流论》、刘少坤《清代词律批评体系构建与词体研究成就申说》等。田玉琪、刘崇德的文章依据唐代乐谱《掌中要录》、明代宫廷乐谱《魏氏乐谱》,对“又一体”问题提出了新说,指出词调句拍是析体定调的基本依据。

词人词作方面的研究论文范围上涵盖了唐五代直至当下。关于唐宋词研究的论文,如罗贤淑《唐五代“男恋女”爱情词的美学探析》一文揭示了唐五代“男恋女”爱情词本真美、照应美等美学特征。周笃文《山谷词风及其影响》认为山谷词风对白石颇有影响,指出针对山谷词之“笔墨劝淫”的说法是一个伪命题。孙虹《张炎两次北行及政治品格考论》首次考证出张炎曾两次北游大都的史实,揭示了其深刻的爱国情感与强烈的民族情绪。王慧刚《骑马与骑驴——宋代词人的审美选择与文体认知》认为词中罕见“骑驴”,因为“骑驴”与宋词以富为美及“尚雅”观念不合。刘亮《论白玉蟾》详论了白玉蟾词题材、艺术成就及融合诸家之长的词风。此类论文还有宋学达《论冯延巳“欢乐之外”文本空间的建构》、宋秋敏《论宋词中“笑”的情感内蕴及其诗意提升》、张翠爱《两宋梅词思想意蕴探微》、许芳红《论北宋词日常写实功能的发展——以北宋词序为研究视角》、张再林《秦观在百年文学史书写中的变迁》、陈祖美、高利华《简评秦少游早期词作之得失》、边成圭《运用符号学原理分析秦观〈满庭芳〉中的意象符号及其构建的婉约美》、许兴宝《“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考论》、范伟《论陈亮的“养气”思想及其对爱国词创作之影响》等,不再一一赘述。 李春丽《金元艳情词之“本色”论》一文是唯一的金元词研究论文,文章指出金元艳情词既具词体艳丽深婉之“本色”,又具北方文学率真豪迈之“本色”。清代、民国及当代词研究的文章有:邓妙慈《〈定山堂诗余〉中“金陵”与“杭州”的书写异同》、张英《论清初毗陵词人邹祇谟〈丽农词〉》、刘深《论清代浙西词派之咏物词》、张淑蓉《论满清女作家顾太清《东海渔歌》的女性特质》、孙艳红《满族元素对太清词的影响》、彭玉平《罗庄论》、薛玉坤《吴眉孙交游、创作与词学研究考论》、杨传庆《民国天津文人结社考论》、杜运威《气象·门径·风会——论刘永济〈词论〉视域下的〈诵帚词〉》、马大勇《“千秋不竭心源水”:论寇梦碧词 ——兼论陈机峰、张牧石》、刘勇刚《论叶嘉莹的〈迦陵诗词稿〉》、林良娥《论马来西亚古典诗歌的本土色彩与中国情怀——以〈心窗风雨〉为考察物件》、莫真宝《新世瑰奇异境生 更搜欧亚造新声 ——独孤食肉兽现代城市词例释》等。孙艳红文章认为顾太清词丈夫气、自然清逸词风与满族元素相关。彭玉平文章考论了女词人罗庄的创作、交往、词学渊源与词学观念,认为通过罗庄之经历,可以勘察民国词人特殊的家国情怀,考量民国词学思想之变迁。薛玉坤之文发覆了民国词史上“失踪者”吴庠的词学交游、创作及词学观念。马大勇论述了津沽词人寇梦碧、陈机峰、张牧石的创作与词学思想,肯定了津门三家在百年词史中的地位。刘勇刚指出叶嘉莹先生的诗词眼界大,感发深,境界高,在同时代诗人中罕有其匹。林良娥的论文从本土色彩与中国情怀两个角度论述了《心窗风雨》的内容、情感,展示了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一个侧面。

词学理论与批评的研究与探讨是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内容。孙克强《试论唐宋词坛词体观的演进——以〈花间集叙〉〈词论〉〈乐府指迷〉为中心》一文将《花间集叙》等三部词学文献放在词史发展关键节点上考察,指出它们在唐宋词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岳淑珍《张綖“婉约—豪放”二体说来源新探》一文强调张綖评点《草堂诗余别录》时提出的“精工—豪放”说,是对“婉约—豪放”说的进一步阐释。曹明升、沙先一《统序的建构与清代词坛的经典化进程》一文认为清人以宋代典范词人为核心来建构统序时自身也实现了在清代词坛上的经典化建构。陈水云《守律辨声 重塑词统 ——民国词社的创作理念与词学研究》探讨了民国词社在重建地域词统,推动现代词体声律学建设两方面对于现代词学的意义。胡传志《论词绝句的发源与中断》、薛青涛《论明人理学文化影响下的词乐价值观》、杜庆英《清代词学批评中的书法入思方式》、万柳《晚清湘社词学活动考论》等文章也都对所关注的词学问题有深入的研究。近现代词学家的研究是学者们关注的又一热点。朱惠国《论朱祖谋清末民初的词集批评及其词学观念》一文深入论析了朱祖谋秉承以意逆志之法,延续常州词派之论,注重词体特性,讲求词法的合理性和批评的现实针对性等词学观念。施议对《二十一世纪词学的前世与今生》一文认为词学传承牵涉到新世纪词学开拓与创造,深入了解这种传承将有助于推进词学研究。另如韩鹏飞《论况周颐的论词词》、许菊芳《刘永济的词体鉴赏论及其实践》、卓清芬《试析陈匪石〈宋词举〉对周济词论的继承与开展》、傅宇斌《评点之学:俞平伯词学方法的传统学术渊源之一》、甘松《论龙榆生的词选观及选词实践》等都对所论学人的词学观发表了独到之论。

赋、曲也是中国韵文的重要体裁,本次会议赋学研究论文共有9篇。邓稳《赋体之“赋”名出自楚人考》指出赋体之名并非得自《赋篇》,而是得自楚人屈原、宋玉大量以“韵诵”义使用“赋”字。易闻晓《大赋铺陈用字考论》认为大赋中双字为“词”及四字为句大半出于赋家临文的组字创造,反映了字类虚实转化的语用功能。李青《汉代政制中的赋家身份辨析——以〈两都赋序〉“言语侍从之臣”为中心》强调“言语侍从之臣”的身份影响了汉赋的创作。赵俊波《论〈文选〉对唐代律赋的影响》分析了《文选》在题材、语言、《文选》注释上对唐代律赋的深刻影响。赵成林《唐代讽谕赋论略》对唐代讽谕赋的内容、创作目的、艺术手法进行了分析。陈小青《宋初百年赋作系年考》对宋初百年赋作进行系年考订。刘培《新学独尊与两宋之际的颂美辞赋》一文认为王安石新学导致了颂美辞赋的大量出现,颂美辞赋歌颂圣王美政,表现的是权力对国家形象的塑造。踪凡《光绪前期赋总集叙录》对光绪前期(1875-1890)的16种赋总集进行全面考察与简介。王树森《“百城赋”与古典文体的百年际遇》认为“百城赋”在结构、语言、内容等多个方面吸收了传统赋体文学的经验,但也存在着语言杂糅、韵律散乱等问题。

本次会议涉及曲学的文章有4篇,查洪德《元代文人的赏曲之风》一文认为考察元代文人的赏曲之风,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元代文人的生活态度,生存状态,认识元代雅俗文学之间的真实关系,并进一步认识元代的士风。冯珊珊《“务头”考释》一文从声韵格律入手考辨周德清《中原音韵》提出的“务头”概念的原意。裴喆《再探〈白门柳〉》认为不能遽定《白门柳》传奇即指词集《白门柳》,龚鼎孳有可能创作了《白门柳》传奇。门岿《当代“自度曲”散论》一文分析了当今文学界对“自度曲”理解的差异,认为“自度曲”应成为一种新诗体。另外张静《若有吟魂在,应随夜魄回——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吟诵传统》一文强调传统吟诵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解读具有重要价值。

本次大会在5月8日下午落下帷幕,大会闭幕式由雷磊教授主持,李昌集教授、卓清芬教授、刘嘉伟副教授作代表感言,他们高度肯定了本次大会的组织工作及学术水平。赵义山教授作总结发言,指出本次大会在传承中国韵文研究传统的基础上,民国、当代诗词成为新开拓的关注点,学术史的梳理也走向深入。要之,本次中国韵文学研讨会与会学者畅所欲言、争鸣热烈,学术气氛浓郁,取得了丰硕成果,展示了中国韵文研究的新进展,也必将有力推动韵文学研究的大发展。

责任编辑 刘建国

杨传庆(1981— ),男,安徽六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词学。

I207.22

A

1006-2491(2016)04-0111-04

猜你喜欢
词学论文研究
江顺诒《词学集成》的特点和意义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域宏大 立论允当
——评《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衍化与展开研究》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词学胜境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