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樊巍

2016-11-26 11:14吴晓
今日民族 2016年10期
关键词:律师少数民族法律

◇ 文·图 / 特约记者 吴晓

工匠樊巍

◇ 文·图 / 特约记者 吴晓

9月24日,周六,记者再次踏入云誉律师事务所对主任律师樊巍进行采访。区别于上一次繁忙的景象,当天1300多平的律所显得异常的空旷、安静。樊巍和此次采访的介绍人昆明市民族宗教委副主任马宏谋已经等候在办公室内。

璞玉初现

樊巍,1971年出生在昆明市区内的一个回族家庭,1991年考入重庆西南政法大学,1995年获法学学士学位。这是樊巍颇为骄傲的一件事,“我是好不容易才进了西南地区最好的法学大学”。

进入法律学院,毕业以后自然要从事与法律相关的行业,但在校的樊巍却心思活络,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他属于“跳跃性思维”。他在大学期间对商业运作表现出极强的兴趣,主动订阅了《商界》杂志,并且一期不落地学习。直至今日,樊巍仍然保持了他的阅读习惯,“看了20多年《商界》了”。

那个年代大学生毕业后是由国家直接分配,据马宏谋回忆,“96年之后才开始逐步不包分配的”。樊巍运气和实力兼备,被分配到盘龙区法院经济庭。“严格意义上来说还不算正式的编制,需要根据指标转正。”

在一年的实习期内,樊巍在接受单位考验的同时也在评估着自己是否适合在法院工作。思考得越久他就越发现不给力,“经过一年多的学习、锻炼还有磨合,我自己感觉法院这块的工作挺不错,但和我想的法律服务社会的追求也好,我想体现的法律价值也好,好像不大一致。”他分析认为自己的性格更加适合开放式和有创造力的工作。

说白了,樊巍碰到了和很多毕业生一样的问题,发现理想和现实之间有巨大的鸿沟,但区别在于樊巍作出了不一样的决定,在那个市场双向选择观念尚未普及的年代里,他向法院提出了离职申请。马宏谋作为那个时代的见证者,他对记者强调:“(那时)铁饭碗这种概念很稳固,很难被打破。他很不容易,是一种胆量。”正是在这种胆量的指引下,樊巍逐步打开了对自己的禁锢,走向了更为丰富、更有价值的自我。

千锤百炼

要做法律工作——这一条樊巍从未怀疑过,但从法院离职后,樊巍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樊巍始终直面经济问题,“你必须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物质基础问题,这是一个不变的基础规律”。

要如何生存?怎样在现有的资源中谋求更好的生存方式?樊巍又开始了自我考评。在这一次考评中,他给自己列了几个要点:“第一,可以让自己吃苦;第二,有一定的文化要求;第三,不用太多的资金注入。”带着这几个条件,他通过多方收集材料,寻找自己的创业方向。

时值1996年,就在一年前,云南省第六次党代会将旅游业列为云南省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推动全省旅游业进入支柱产业建设阶段。“当时各方面都非常好,云南的旅游政策也非常好,所以我们上手也快。”樊巍和他的朋友们拉起杆子做旅游,正式踏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

樊巍一开始做旅行社,脑子里就始终想着一个问题:“怎么把旅行社铺出去?” 樊巍强调这种思考方式得益于他多年来阅读《商界》的收获,再往后,樊巍明确地将其定义为——营销。他明白全省上下都开始做旅游,拼的不仅是实力,也在拼销售和服务的能力。“比如说怎么样在短时间接触游客的过程中带领我们的团队和各种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建立一种业务往来关系或者服务和被服务关系。”这些细节的问题樊巍一一思考,一一想办法解决,在思考和实践中他更加深了做营销的理念。

经过近四年的扩展,樊巍所在的旅行社从最开始跑基础线——丽江、大理为主,逐步扩张到版纳、德宏,再延伸至高端东南亚旅游……全面铺开,收益颇丰。到1999年世博会结束时,樊巍决定从旅游行业撤出,转回法律行业工作。在其同事所撰写的《记荣获“昆明市十佳律师”称号的樊巍主任》一文中,充满敬意地描述这一转折:“1999年底樊巍放弃自己做得轻车熟路的旅游行业,毅然投身于自己一直敬畏和热爱的法律工作。”

正如该文所述,樊巍虽然投身旅游业,却时刻坚持着法律学习。1998年,樊巍通过了号称“中国第一考”的律师资格考试,在持续扩展旅行社业务的同时,完成了为期一年的实习,在2000年初正式进入律所工作。

樊巍最初所在的律所被他称为“街边律所”,这个律所毗邻某区级法院,依靠天然的地理优势总是“守株待兔”。这种运作模式和樊巍从事四年旅游行业获得的经验有天壤之别。“那四年是宝贵的四年,虽然说干的不是法律工作,但冥冥之中潜在的一些规律,比如说和人打交道,最后服务于人,怎么样获得别人的满意度,是一个很重要的经验积累,我获得了一些启发。”在樊巍的概念中,强调服务、强调营销应该是每个行业共有的规则。

“2000年左右云南市场开始讲营销了?”记者问。

“实际上2000年在云南本土讲营销也不算是一个新东西,在北京上海则是必学的东西,只是不一定像现在这样是生存之道。但是,对于律师事务所来说那个时候的确更多地要么靠口碑、要么靠老客户、要么靠朋友。”樊巍多次和所在律所主任探讨这个话题,试图在律所运作的过程中引入营销的观念和手法,但对方给的反馈往往让他很失望。回顾当时的律师市场,他认为多数律师都有“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市场扩展能力。而在樊巍的头脑里,总是反复出现美剧中光芒四射的律师,他期望着自己的未来也能够如他们一般,能真正进入市场,获得市场认可。

精雕细琢

2000年到2003年间,樊巍辗转在几家律师事务所间,其中他也碰到过让他极为尊敬的律师,“新洋的苏建明老师是真正做学问的律师,我尊重他,我佩服他做学问的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和行业内其他律师的交流,他更加清晰地看到当时的主流风气和自己所想走的营销道路之间差距很大。“我认为律师事务所要有业务上的精兵强将还要有专门的营销团队。”

道不同不相为谋,樊巍和三四个观念相同的小伙伴在2004年独立出来,在一家回族企业的办公楼内租借了五间办公室,正式成立了云誉律师事务所。

在律所发展的过程中,樊巍本人一方面发挥了吃苦耐劳的精神,率先打头做市场,实践他多年来的律师理想,参与承办了大量经济、民事、刑事案件以及非诉讼法律事务。通过帮助当事人,获得了极大的社会成就感。

另一方面,樊巍的“跳跃性思维”在这时又发挥了作用,他喜欢设想如何将这五间办公室买下来,如何将四五个人的规模扩展到四五十人。他通过思考和学习理论知识,不断规划着事务所的未来,精雕细琢着自己的管理理念。“中国律师的特色就是律师一个人扮演了很多角色,一个年轻人通过三年的磨合,会想当然地走一条固定的模式和道路,那就是律师一个人就承办了所有事务。”在樊巍看来,这种模式属于律师的初级阶段,阻碍了律师的发展,“极少数律师可以做好所有环节,而大多数律师没有办法完成所有工作,因为人的性格是多样的,有些喜欢和人打交道,有的就喜欢埋头苦干。”

要怎么做呢?樊巍的回答是公司化运作。“我就喜欢律所能够做成一个公司来运作,当时的概念比较模糊,都是一年一年逐步丰富、逐步明晰下来的。”樊巍所说的公司化运作指的是分工细化、人才分流培养。“律师也可以按照公司的运作模式分流程——有营销的、有业务产品加工的、有售后服务以及客户维护的,应该有四到五个环节。”一人一岗,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律师的专长,促进整个律所的建设。

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12年来,云誉律师事务所实现了巨大的跨越,从最初的五间办公室发展为现今拥有1300多平米的办公空间;从最初的四五个人扩展到目前的170人左右;从云南省内扩展到深圳,成为云南第一家将分所开到深圳的律所……

大匠之风

樊巍和同事最初给律所取名为“云誉”是期望律所能够成为云南的荣誉之一,经过最初的艰难生存期,樊巍开始尝试做些真正为云南本土服务的法律工作,其中樊巍认为最有价值的就是少数民族法律维权工作。

樊巍最初的团队以回族、白族、彝族律师居多,随着律所的发展,吸收、容纳的少数民族律师成分更为复杂,包含傣族、哈尼族、壮族等少数民族,据律所2016年的工作简报,少数民族律师目前占到27.4%。这部分少数民族律师,是云誉所开展少数民族法律服务工作的天然基因,他们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懂得少数民族的文化和语言,也真正热爱和关心着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这正是樊巍有意为之。

樊巍回忆,在律所开办了三五年后,他主动向省司法厅提出要承担法律援助任务。当时司法厅有个法律援助中心,专门针对全省的死刑案子和未成年人案子进行援助,每个季度基本上都有几十件案子。“全省最远远到边疆,最近在昆明,我们都做过援助。像文山的西畴、富宁,德宏的盈江,版纳的勐海我们都跑到了。”“最难的时候,大年三十的头两天要开庭,我们都专门派律师去做死刑案子的援助工作。”只要是民族地区有需要,律所再艰难,樊巍也会坚持到底。

2010年,按照区司法局的工作要求,樊巍挑选业务精湛的肖崇高律师代表律所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从事驻点法律援助工作,当时的绿春县除了司法局外,县域内没有一名律师。肖崇高一去就是三年,为了解决其后顾之忧,樊巍特意从昆明和开远两个律所分别划拨经费支持。在服务期间,肖崇高律师承办了50余件刑事、民事案件,他还经常带上干粮,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深入乡镇、村寨等地开展法制宣传讲座,他与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席地而坐,现场解答群众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

马宏谋正是在这个阶段内了解到樊巍和他的律所,“他下面有100多名律师,做得很优秀,特别是少数民族法律服务方面。”在此之后,马宏谋在工作中碰到法律难题,总会第一时间咨询樊巍。2012年,昆明市打算整顿市内违建的小商铺和摊贩,其中涉及很多少数民族群众,樊巍带领团队仔细为相关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分析利弊问题,缓解了当事人对立和紧张的情绪。马宏谋感叹:“这些工作不好做啊!”

随着少数民族法律服务工作的开展,樊巍更加看重其意义和价值,在最近几年时间里,他明确将该项工作列入律所特色建设重点项目,推进的步伐更加有力。

从2008年至今,律所陆续在民族地区开设分所,把法律服务送上门。目前已成立开远、景洪、瑞丽、文山四个分所,同时还筹备建立曲靖、丽江、泰国三个分所。

2013年2月,律所成立少数民族维权中心,中心成立以来,接待少数民族群众法律维权咨询300余人次,受理案件100余件,提供法律援助78人次。

2015年11月,云誉与深圳鼎方律师事务所合作,专门成立团队为少数民族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医疗费担保、垫付诉讼费用、风险金保障等服务。

……

采访至此,樊巍接到了催促他工作的电话,樊巍拿起电话,把自己从回忆中拉出,认真听对方讲话。坐在一旁的记者仔细打量樊巍,感受到这么多年来他一路走来的不易。如果说樊巍是一名匠人的话,他打磨的正是自己,他始终以匠人的耐心、毅力和信心不断地努力着,慢慢有了大匠之风,走出了特色之路。

分析案情

(责任编辑 王菁)

猜你喜欢
律师少数民族法律
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
《全国律师咨询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文明养成需要法律护航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少数民族的服装
调音
華明勝律师事務所
赢得很惨
政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