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手工艺在聋人职业教育中的传承实践研究

2016-11-26 12:39郎家丽李京龙苏力健
长江丛刊 2016年32期
关键词:民间工艺聋人玉器

郎家丽 李京龙 苏力健

民间手工艺在聋人职业教育中的传承实践研究

郎家丽 李京龙 苏力健

民间手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手工艺术遭遇了巨大的挑战和威胁。将民间手工艺引进特殊教育院校,在聋人职业教育中开发利用民族传统手工艺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以扬州特殊教育学校开发利用民间手工艺的实践为例,探究民间手工艺在聋人职业教育中的传承途径。

民间手工艺 聋人职业教育 开发利用 传承

一、民间手工艺的传承现状

民间手工艺是由人民创造,从生产生活中产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手工艺不仅承载一个民族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也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明和智慧的结晶。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手工艺术遭遇了巨大的挑战和威胁,一些曾经随处可见的民间手工艺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掌握一定传统艺术技能的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很多民间手工艺甚至濒临“人绝艺亡”的危险境况。

长期以来,传统民间手工艺大都是依靠师徒或家族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但是由于传统手工技艺的学习周期长、收入不高等多种原因,使得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从事传统手工艺行业,传统手工艺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危机,所以培养专业的手工艺人才是目前民间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教育部门应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保护知识纳入教学体系,激发青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在国务院刚刚发布的《“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支持残疾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振兴传统工艺,拓宽聋人就业渠道。”[1]因此,残疾人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在民间工艺的传承与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将民间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特殊教育院校,在聋人职业教育中大力开发利用民间手工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聋人职业教育开发利用民间手工艺的优势

首先,民间手工艺作为一种“绝活”,是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具有很强的技艺性,其制作过程具有复杂性与严谨性。而聋人失聪,其语言和思维能力相对健听人来说发展迟滞缓慢,但是由于“用进废退,缺陷补偿”的原因,聋人具有“眼敏、心静、手巧、志坚”的长处和优点;由于长期使用手语,使他们的双手特别灵巧,有着超过常人的模仿能力和动手能力。[2]聋人的这些优势特点与民间手工艺的手工技艺性强的特点具有一致性,因此聋人对于民间手工技艺的学习与正常人相比更具有优势。其次,民间工艺艺人往往凭借掌握一门工艺技能而生存立足,获得一定经济收入。因此,民间工艺是一种技能,可以满足人们谋生的需求,具有职业技术的特性。[3]聋人作为弱势群体,要想真正实现自食其力、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就必须要有赖以生存的职业技能,对残疾人职业技能的培养是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核心。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与民间工艺具有的职业属性形成内在契合性。第三,民间手工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残疾人职业教育就是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地方经济人才的使命。聋人职业教育对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手工艺的参与,不仅使聋人掌握一技之长而能够自食其力,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现代民间手工艺人才。

三、民间手工艺在聋人职业教育中的开发利用实践

扬州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生源为初中毕业的聋生。学校的聋人职业教育充分依托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与经济产业优势,根据市场的人才需求情况,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和创业的民间手工艺专业和课程体系,为地方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人才,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科学开发民间手工艺专业

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之前,学校首先对扬州当地的经济、文化资源优势和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了充分调研与论证。扬州传统手工艺素以种类丰富、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地方特色鲜明著称于世,“天下玉,扬州工”,扬州玉器全国有名,扬州剪纸、刺绣颇具特色,民间书法绘画艺术历史悠久。在古城扬州也聚集了漆器厂、玉器厂、绣品厂、工艺品厂等众多的传统工艺生产企业,但是由于手工艺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人才青黄不接,后备力量不足等原因,使得传统手工艺生产企业正面临人才缺乏的危机。扬州特殊教育学校的聋人职业教育充分依据这些调研情况,专业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先后开发了玉雕、刺绣、书画装裱等适合聋人学习的民间手工艺专业。其中,玉器雕刻专业充分依托扬州在玉器文化产业市场中的突出优势,已发展成为学校的龙头专业。聋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语文、外语等文化课程,还要学习素描、图案等美术专业基础课程,以及玉石材料学、玉器雕刻实训等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通过三年理论与技能的学习,使聋生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与扎实的玉器雕刻设计、制作能力。因此,玉器雕刻专业的聋人毕业生受到扬州各大玉器生产企业的青睐。

(二)创新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

学校先后与扬州广陵刻印社、小单玉器厂、扬州漆器厂、扬州汇绣绣品公司等民间工艺企业实行联合办学,采取订单式培养。学校成立由残联领导、企业行业专家、民间艺术大师、学校骨干教师等共同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民间工艺从业人员的能力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以实践教学为主体,以职业技能为主线,即“理论课程+实践课程+项目实训+顶岗实践”。聘请技艺高超的工艺美术大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实践实训教学全过程,按照企业产品的实际工艺流程开展分段式职业技能训练。实施工作室与车间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的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学校与企业实现真正的“无缝对接”。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采取“请进艺人,传经送宝”的方式加强民间工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分别从民间手工艺行业和知名企业遴选、聘任兼职教师和特聘专家,将这些知名的民间手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进校园参与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手把手地传授学生技艺,提高聋生的文化底蕴和和职业技能。[4]如学校成立了扬州刺绣大师陆俊俭工作室,并聘请刺绣大师给刺绣专业的聋生上课,传授扬州水墨写意绣。同时学校对现有的专业教师也加强民间工艺教学、技能和创作等方面的培训与学习,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四)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联合地方政府、残联、行业协会、民间手工艺生产企业,共建集在校学生的职业教育和对社会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的“扬州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基地”。“基地”不仅建有聋生学习民间手工技能的玉器雕刻、书画装裱、刺绣等实训室,也有玉雕、刺绣等大师工作室。如玉器雕刻实训室的机器、设备都是来自扬州小单玉器厂,而且实训室是完全按照玉器厂的真实工作情境来布置。同时学校与地方玉器雕刻、刺绣、书画装裱等企业与工作室保持密切合作,建立了10多个稳定的民间工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聋生在职业高中一、二年级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后,三年级直接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训。

四、结语

将民间手工艺引进特殊教育院校,在聋人职业教育中大力开发利用民间艺术资源,不仅使聋人学习到了赖以生存的职业技能,拓宽了聋人的就业渠道,还促进了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实现残疾人职业教育、民间工艺传承以及地方经济文化三方共赢的效果。残疾人职业教育院校应该积极探索适应本校、本地区特点的手工艺传承之路,把这些文化血脉发扬光大。

[1]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6-08/17/content_5100132.htm.

[2]郎家丽.高职聋人服装专业“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5(36):1~4.

[3]刘慧等.基于职业技术教育角度浅谈民间工艺的传承[J].现代企业教育,2013(9):122~123.

[4]赵继学.传统手工艺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对接的实证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0):102~103.

(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教育部重点课题“残疾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DJA140244),2014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民间艺术资源在残疾人职业教育中的开发利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项目批准号:2014SJB295)。

郎家丽(1972-),女,硕士,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教学及理论、残疾人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民间工艺聋人玉器
农村民间工艺在现代家具中的应用与创新——评《农村艺术性民间工艺》
中日聋人大学生体育参与比较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西汉玉器的鉴定
基于“互联网+”的聋人团队管理模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工艺的传承分析及阐述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民间工艺保护的困境与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