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识字环节的个性化朗读初探

2016-11-26 06:28王政然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读音感情个性化

王政然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识字环节的个性化朗读初探

王政然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思考积极有效的实践方式。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识字环节词语朗读存在的不足,探索以“有感情地朗读”为升华点,基于学生的认知和经验,进行个性化理解与朗读,以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和创造力。教学策略包括:选择相关词语,对比朗读;联系生活,表演朗读;借助多媒体,情境朗读。同时还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词语;教师范读;鼓励学生描述感情;善于发现并引导消极情感;积极评价与反馈等。

词语朗读;有感情朗读;个性化朗读;识字

1 问题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十分重视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尊重学生差异,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求“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1]小学语文课堂作为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挖掘学习资源,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激发个性潜能,促进其主动化、全面化的发展。

阅读教学,学生初识课文时,首先要解决“生字词”这个拦路虎,一般语文课在课时安排上,总会在第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或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生字词的教学。这一环节传统的做法即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纠正读音,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再次正确朗读词语,巩固强化,时间安排上占10-15分钟。教学中为了改变单调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朗读生字词时会采用齐读、指名读、分组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等,但一定程度上只是朗读形式的改变,难以创新。而笔者认为,生字词作为课文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宝贵的资源,思考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识字环节的深度,读不是形式,更不是目的,教师应更多地让学生发挥个性,促进学生发展。

语文课文的朗读,强调的是“正确、流利、有感情”,三个要求循序渐进,“有感情地朗读”是基于学生课文内容理解与思想感情内化的基础上的外显性表现,学生投入而认真地朗读,往往是阅读教学的“高潮”部分。对比识字环节,学生词语的朗读似乎更多地强调正确性,局限于满足词语读音的“正确”,停留在知识技能阶段,对于新课标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在这一环节显得薄弱。参考课文朗读的要求,笔者建议学生的生字词个性化朗读以“有感情”作为升华点,在传统环节中加入“在正确理解读音和词义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词语”。

2 个性化朗读可能性与必要性

课文受到作者想传达思想感情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朗读的感情基调具有预设性,在要求上,对于全体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与确定性,不便于作为发挥学生个性化朗读的素材,而单个的生字词,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正可以弥补这一缺失。因为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对词语的理解具有开放性、想象性与创造性,给予学生充足个性化解读的空间。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基于已有的经验或理解,是在这个基础上为世界赋予意义。可见,即使是同样的词语,学生由于有不同的经历或喜好,对词语的感情色彩也可以是丰富多彩的,而不同的词语所表达不同的含义或感情,也可以通过读来表达体悟。从而不至于课堂中读生字词时“异口同声”,只是干巴巴地读,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词语作为语言的组成单位,具有有鲜活的生命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语,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而且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生基于个性化理解后进行朗读,也是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的体现,使生字词这一看似单一的“符号语言”,在朗读中获得生命力,可以作为感情的载体,同时,学生读出的是自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读出的是自己独特的感情,将字词的视觉形象变为听觉形象,并进一步内化于内心感觉,通过读音的轻重缓急等,进一步促进词义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生活经历得到尊重,使读词语不再枯燥乏味,可以读出自己的“味道”,增加学生的兴趣与体验性,发展学生思维与创造性。

3 个性化朗读策略

3.1 选择相关词语,对比朗读。如教学“酸味”(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时,教师一般会重视“酸”平舌音的朗读,在正确读音的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进行启发。

师:平时你们喜欢吃“酸”的东西吗?

生:喜欢/不喜欢。

师:酸味和我们平时所吃的“甜味”、“苦味”、“辣味”有什么不同呢?

生(思考)

师:大家可以试试,比如你喜欢吃酸的,你会读出怎样的感情?不喜欢吃呢,会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试一试。

教师选择与生字词相关的词语,可以是近义词、反义词、关联词等,学生通过朗读,对比不同词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阅读。如案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口味的不同读出不同的感情,害怕吃酸的同学可以读出痛苦纠结的感情,而喜好酸味的同学可以读出快乐满足的感情。此时的课堂不再是拘束,而是活泼生动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而其他同学又可以从朗读中判断感情,其乐融融。

3.2 联系生活,表演朗读。如教学“依偎”这个词(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明天,我们毕业》),理解词义后,可进一步进行有感情地朗读,鼓励学生边读边演,加上动作,品味这个词表达的浓浓的眷恋与爱意。在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读这个词语时,并不愿读出感情,相反显得冷漠,这可能与其家庭破裂的经历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允许其保持自己的感情,但注意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其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感情,个性化发展并不意味着一味纵容,应把握好个性发展的方向。且在在初次接触时就细细品味词语表达的感情,并通过朗读外显出来,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也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3.3 借助多媒体,情境朗读。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在教学词语时,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可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感情。如教学“矫健”时,教师出示刘翔跨栏的图片,配以激昂的音乐,学生立刻心领神会,不仅读得响亮有力,有的还读出了自豪的感情,潜移默化中增进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的同学还指出,自己读的时候,头脑中想象的是班级某某同学参加运动会的情景,读出对同学的赞扬之情。学生在有感情朗读词语时,不局限于教师的提示,进行联想与想象,进行个性化解读,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 个性化朗读注意点4.1 选择合适词语训练。对词语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不适合于所有词语,如一些中性词、或者数量词等,教学时应灵活,不要让学生感到为难,为了感情而感情朗读,不要过多地展示技巧,忽略内心感受,这就与训练的初衷相违背。

4.2 教师激情范读。学生由于习惯了以往语调平平地读生字词,初次接触时会存在害羞或不适应,不能很快进入状态,此时教师应主动示范,与学生分享自己对词语的感悟,进行有感情地范读,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4.3 鼓励学生描述感情。学生个性化朗读,增进了对词语的理解,在一遍遍朗读中,内心的情感呼之欲出,此时词语已变成具有学生独特建构意义的,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机会,让其进行表达与分享,比如,你为什么会这么读?从他的感情朗读中,你听出了怎样的“背后的故事”。

4.4 善于发现并引导消极情感。词语的“有感情朗读”强调的是个性化朗读,学生从词语中揣摩领悟到的是个体的情感体验。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消极情感,教师要善于发现,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引导,以不断丰富和提升个体感情,使其积极健康发展。

4.5 积极评价与反馈。通过教师的积极评价与反馈,学生在个性化朗读时得到肯定与满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意识到原来词语也是可以有感情地朗读的。使其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词语不是孤立的个体,不仅仅追求读音正确,不满足于课文传达的感情,会主动联想应该怎么读出个性化的感情,促进学生对词语的灵活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Z].2001.

王政然(1990-),男,汉族,江苏泗洪人,教育硕士,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数学)。

G623.23

A

1672-5832(2016)07-0111-02

猜你喜欢
读音感情个性化
一种融合PageRank和PersonalRank的多层个性化推荐算法
“那”与“哪”的读音
共产党人的感情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字词篇
从《泊船瓜洲》中“间”字的读音说开去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感情强烈的叹号
彼此麻烦,才有感情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