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思想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契合

2016-11-26 06:28裴勇凯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仁爱儒家思想儒家

裴勇凯 周 翔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0)

论儒家思想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契合

裴勇凯 周 翔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0)

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是在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产生于新教伦理精神、人道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有很多契合之处。本文将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社会工作价值观,并探讨怎样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社会社会工作价值观中,实现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使社会工作扎根于中国土壤。

儒家思想;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社会工作本土化

1 儒家思想起源与发展

儒家思想至今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产生于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代表人物孔子,孔子也是儒家思想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荀子,主要观点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秦朝时期出现的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发展受到抑制。汉代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主张“罢濯百家、独尊儒术”,由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以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为代表,主张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同时,儒家思想也和道、佛两教得到融合。唐朝时期代表人物韩愈,提出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儒学发展到宋代,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理学,代表人物有程颢、程颐、朱熹,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明朝中叶代表人物王阳明、李贽。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由此儒家思想被受到质疑。清代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要观点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

2 社会工作价值观中窥视儒家传统文化思想

2.1 以人为本、仁爱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贯穿着人本、仁爱的思想,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国传统的人本思想不仅体现在教育人要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也体现对人的尊重。此外,中国传统的文化中也包含着仁爱思想,主要表现在爱人、爱父母、爱兄弟姐妹,并推及到爱其他的人。这种仁爱思想是基于伦理纲常的,是有层次划分的仁爱。

2.2 平等公正

儒家一方面肯定人的现实的等级关系,一方面又承认在道德上(成圣)的可能性是平等的。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为公”,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都体现了人性普遍平等。

2.3 社会福利思想

在我国古代虽然没有明确系统的社会福利的记载,但有很多关于救助、帮助弱势群体和惠民政策的思想与实践。孔子的社会福利思想在《礼记·礼运大同篇》中也得到体现,提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些大同思想中涉及儿童福利、老人照顾等,可以说涵盖了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2.4 中庸思想

儒家中庸思想强调内心之“中”与外在之“节”的准确契合,以达到“和”的作用;而“中”的基本原则是适度,无过不及,恰到好处。追求中常之道,内外协调,保持平衡,不走极端。例如《论语·阳货》中“巧言令色,鲜兮仁”,《孟子·尽心下》中“恶妄,恐其乱义也”。

3 社会工作价值观和儒家传统文化的契合

3.1 福利思想与利他主义的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福利思想主要提倡大同思想、仁政主张以及提倡社会救济的福利思想和救助制度。社会工作中提倡的利他主义也是坚持为他人服务,提出奉献的精神,以实现社会正义为己任的助人专业。但是与儒家传统文化不同的是利他主义更加强调的是坚持公民的权利,代表公民的权利。而儒家传统文化更加强调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手段,代表的是国家的利益。

3.2 仁爱思想与人本主义的契合

仁爱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儒家伦理中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推己及人到爱其他人。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本主义提出要从服务对象的基本需求出发,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和经历,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解决困难,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这与儒家思想的“泛爱众”“博爱”恰好有契合之处。但是两者不同的是:西方社会工作是基于宗教思想得来的,所以它提出的博爱是广泛的,实施的对象是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没有明确的群体界限。儒家传统文化的仁爱是有层次的,是在差序格局中的。

3.3 因材施教与个别化的契合

因材施教是要从个人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个别化原则是指每个人都应当有权利和机会发展个性,社会工作者应当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体差异,要充分考虑到服务对象在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政治信仰、宗教等方面存在的价值差异,尊重个性化需求,充分挖掘个人潜能。两者契合之处就是要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个人的个别化差异,为个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发掘个人的潜能。

3.4 中庸思想和价值中立的契合

中庸就是永远恪守中道的意思,中庸即是善,是适度,是最能体现伦理和道德的规范、要求。在《论语·阳货》中“巧言令色、鲜兮仁”就是体现了这种思想。实证主义提出的“价值中立”理念,作为一种客观、科学的原则备受研究者推崇,价值中立的提出源于人类对于客观性的追求。摒除个人价值,为他人服务。无论是中庸思想还是价值中立都在说明,要站在乐观得立场,坚持适度的原则。

总结

西方社会工作的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平等互助与儒家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中庸、社会福利思想基本契合。但是也存在很多冲突,主要体现在集体与个人主义的冲突,传统人际关系与社会专业价值观的矛盾。在中国发展社会工作本土价值观,既要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借鉴西方的社会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将两者相互融合,发展适合本土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1] 王思斌,《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 唐梅、曹玲《社会工作伦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裴勇凯(1991-),男,汉族,江苏宿迁人,研究生学历,社会工作硕士,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工作。周翔(1993-),男,汉族,河南新乡人,研究生学历,社会工作硕士,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研究方向:儿童社会工作。

C916

A

1672-5832(2016)07-0228-01

猜你喜欢
仁爱儒家思想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论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爱版)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