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帝国中“他者”的反抗
——以《暴风雨》中凯列班为例

2016-11-26 16:31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赛义德宁波大学后殖民

张 颖

(宁波大学 浙江 宁波 315211)

海岛帝国中“他者”的反抗
——以《暴风雨》中凯列班为例

张 颖

(宁波大学 浙江 宁波 315211)

本文通过细度《暴风雨》,从以赛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批评理论的视角来研究普洛斯彼罗在海岛上的帝国建构,并对凯列班的“他者”身份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凯列班作为“他者”形象的反抗精神和寻求自由之斗争。以此警醒我们在世界一体化浪潮下,更要注重自身文化和文明的保留与传承,增强主体意识。

《暴风雨》;后殖民批评理论;凯列班;他者;反抗

1 引言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赛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把文化看作舞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势力:“文化决非什么心平气和、彬彬有礼、息事宁人的所在;毋宁把文化看作战场,里面有各种力量崭露头角、针锋相对”。(赛义德,18)因此对具体文本的分析不仅要关注主体的霸权行动,还要关注被客体化的“他者”的反抗。

米兰国王普洛斯彼罗被野心勃勃的弟弟赶到了孤岛上,接着他摇身一变,靠着书本里的魔法,掌控了岛上的一切、奴役凯列班、掌控爱丽儿为他复仇。普洛斯彼罗的法力是残酷的暴力,是殖民者的技术优势的转化。(Schmidgall ,88)同理,在米兰王国的败者在海岛上可以成为一岛之主,就是荷米·巴巴讲的殖民文学中的“次品转正”现象,即:“能力最低的白人也可以在殖民地有所作为,这是显而易见的种族优越论。”(Homi K.Bhabha,30)

普洛斯彼罗能统治海岛还因为海岛文明的落后性。海岛本是一个荒岛,没有政治、经济现象。在普洛斯彼罗看来,接受他的统治是小岛的最佳命运。海岛真的一无所有、一文不值吗?相反,它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他提供生存之本,为他的复仇奠定物质基础,但普洛斯彼罗对海岛不以为然。因为当时的欧洲人已经形成“世界在欧洲脚下”的观念,他们深信:“上帝创造了不同的人,它将白人造得更聪明,所以白人能指挥劳动,能指导宽背、低能的劣等种族的发展。”(斯塔夫·里阿诺斯,565)

凯列班Caliban和单词Cannibal很像,其源头为吉普塞语Cauliban(黑色),他信仰塞提柏斯神(Setebos),“是南非土著居民崇拜的宗教偶像。”(华全坤,47)由此可以推定,凯列班是一个黑人、与欧洲人相对的“他者”。

米兰达第一次见到腓迪南时说:“……这是我一生中所见的第三个人”。(莎士比亚,22)这三个人是普洛斯彼罗、凯列班和腓迪南。普洛斯彼罗也对米兰达说:“……除了他和凯列班之外你不曾见过别人”。(莎士比亚,23)这里说明父女俩很清楚凯列班属于人类。 另外,人与野兽的区别在于有自己的语言,凯列班有他自己的语言,所以他只能是人。

赛义德在《东方学》中有关于欧洲殖民者对“他者”形象的描述:野蛮、落后、腐朽。欧洲人扭曲“他者”形象的目的是要反衬自己的强大,保持自己的权威。《暴风雨》中普洛斯彼罗对凯列班异化、贬损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自己主人、统治者和殖民者的地位。潜意识里他承认凯列班人的身份,而这种潜意识恰恰是真实的;同时,他迫使凯列班放弃土语,逼迫凯列班成为他“沉默”的“属下”。

虽然凯列班失去了一切,但他同时是有反抗精神的“他者”。他的反抗首先体现在语言上。凯列班在第 1 幕第就对普洛斯彼罗说:“这岛是我老娘传给我而被你夺了去。你刚来的时候……我把这岛上的一切富源都指点给你知道……本来我可以自称为王,现在却要做你的唯一的奴仆。”(莎士比亚,18)在上述一段话中,凯列班一针见血地抨击普洛斯彼罗,揭露了普洛斯彼罗殖民统治的本质。凯列班拒绝被奴役,他坚持认为自己同普洛斯彼罗德是平等的,他是海岛真正的主人。

他还从行动上对普洛斯彼罗进行反抗。凯列班一直蓄意对普洛斯彼罗进行谋杀,当他遇见特林鸠罗等人时,他主动拜倒在他们的脚下“我要吻您的脚;我要发誓做您的仆人。”(莎士比亚,42)并许诺“我要指点您最好的泉水;我要给您摘浆果;我要给您捉鱼;给您打很多的柴。”(莎士比亚,42)。即使谋杀未遂,凯列班也未真正的屈服,只是得到了更多的经验和教训:“从此以后我要聪明一些,学学讨好的法子”。(莎士比亚,78)可见凯列班只是表面屈服了普洛斯彼罗,他内心深处从未丧失寻求自由的理想。

2 结论

普洛斯彼罗通过身为欧洲白人的身份、掌握当时欧洲先进的文明知识的优势,占据海岛,构建了他的海岛帝国。但是,被奴役的凯列班,作为欧洲中心文化中的“他者”,即使在被剥夺了活动自由、信仰自由、语言文化自由的情况下,仍不甘心被白人驱使,想方设法为追寻自由、独立而斗争。对于我们当今启示是,在世界一体化浪潮下,更要注重自身文化和文明的保留与传承,增强主体意识,不可迷失了自我。

[1] Gary, Schmidgall.Shakespeare and the Courtly Aesthetics.Berk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

[2] Homi K.Bhabha,Signs Taken for Wonders, The Post Colonial Studies Reader[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29-35.

[3] 爱德华·赛义德. 《文化与帝国主义》[M]. 李琨译, 北京:三联书店. 2003.

[4] 华全坤,张浩. 《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 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5).

[5]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M]. 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6] 威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VIII》[M]. 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张颖,女,汉族,宁波大学。

I106

A

1672-5832(2016)03-0233-01

猜你喜欢
赛义德宁波大学后殖民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选题要点
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视域:以斯皮瓦克的语境化性别理论为例
A Personal Tragedy The professionalism of Stevens
Research on College Education Based on VR Technology
双重“他者”的自我认同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藻海无边》
身着和服的“东方灰姑娘”
《黑暗之心》的后殖民主义解析
赛义德德假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