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于课文 落实于写作
——以苏教版十一册第六单元写人记事类课文为例谈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2016-11-26 08:12杨智月
长江丛刊 2016年34期
关键词:记事詹天佑苏教版

杨智月

植根于课文 落实于写作
——以苏教版十一册第六单元写人记事类课文为例谈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杨智月

对于有联系的教材,我们是否可以在教学中尝试将课文与习作相勾连,化整为零,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四两拨千斤解决习作这个老师和同学心中的“老大难”。因此笔者以第六单元写人类课文为例展开研究,希望能够深层挖掘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写人记事 立体解读 读写结合

在我们现行苏教版语文教材中,高年级一般分为七个单元, 每个单元配置练习与习作。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也习惯于课文与习作分开,很少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笔者进行思考对于有联系的教材,我们是否可以在教学中尝试将课文与习作相勾连,化整为零,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四两拨千斤解决习作这个老师和同学心中的“老大难”。因此笔者以第六单元写人类课文为例展开研究,希望能够深层挖掘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立体解读人物,从细微处下笔

写人记事类课文教学最终的目标不应该落实于让学生记住故事与人物,而应该着眼于创造性地阅读,让学生能用某种新颖的、独特的见解有目的地去阅读。显然,这种能力不可能一步到位,而应当有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就要培养学生从关注作者和书本内容出发,逐步达到关注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形成对写人记事类文章的个性化阅读方式。

比如苏教版十一册第六单元写人记事类课文分别是《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詹天佑》、《鞋匠的儿子》、《习作6——写家乡的“名人”》。《给家乡孩子的信》是通过一封信写出巴金对家乡孩子真诚的关怀和亲切的勉励,《钱学森》是写钱学森的不忘祖国,《詹天佑》则是通过写修筑铁路过程中的三件事表现人物的杰出与爱国。《鞋匠的儿子》是写林肯用自己的智慧和宽容捍卫了自己的尊严,赢得了参议员们的信任和爱戴的事。仔细品析,不难发现,这几篇课文虽同是写人记事,但选择材料的切入点却大大不同。

为此,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就进行了教学的探索,在课上我就拓展了几方面的资料,詹天佑这个平凡而伟大、亲切而坚韧、善良而坚定、严谨而宽宏等品质所交织成的形象便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课后我布置学生搜集阅读更多有关于詹天佑的材料,比如他早年留学的经历,他在建筑铁路期间给在赴美留学期间家长的三封信,又比如他硬闯贵族坟,铁路通南口的故事,让学生只选取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来表现人物。结果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不苟言笑的詹天佑》《谦虚待人的詹天佑》《了不起的工程师》《留学归来的杰出代表》……孩子们的作文让我大开眼界,有的甚至是我闻所未闻的故事。可见从细微处入手,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别有一番“百家争鸣”的味道,而且交上来的再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文章,让人审美疲劳。

二、以写法为目标,读与写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学最终还要落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上来。这不仅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能力的体现,也是衡量教师的教学成果的标准。对于这类写人记事的课文,高年级学生通读几遍就能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但是学生如何掌握写人记事类文章的写作方法,从而在自己的习作中能灵活运用,通过对文章的立意、语言的表达、人物的刻画等多方面进行巧妙构思,写出较高水准的文章,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曾说“教师就要设法使每一个儿童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技巧。如果用思考、情感、创造、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的学习,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是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事情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这类写人记事文章时,不应该就是单纯的仿写,更应当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独特的写作手法。

比如第六单元《钱学森》这课就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不仅引起读者兴趣,设置悬念,还能增强表达的效果。经过课堂上的讲解,有学生采用了灵活的运用,在《习作6——写家乡的“名人”》里写了姚明,文章就采用了倒叙手法,开头先描写了姚明退役的新闻发布会,将其作为运动员的顶峰就此定格,转而再用追忆的笔调写了作为一名运动员,他给人们带来的无数次感动。这样一来,整个行文结构变得夺人眼球。又比如《鞋匠的儿子》一课中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我也要求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尝试运用,有学生在完成《习作6——写家乡的“名人”》里就写了梅兰芳先生,可她并没有写梅兰芳的勤学苦练和艺术成就,而是从梅兰芳的筷子从来只夹放在眼前的菜,即使再喜欢的,也不越界,来写了一个人的涵养。

《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关于习作教学的具体建议“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也就更要求我们注重指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而对于写人记事类文章的研究提升了教师结构性思维,更有利于我们逐步形成一类的文体意识、结构意识,有利于我们进行开放有效的语文教学研究活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应该挖掘这类教材背后的价值,使其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所服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记事詹天佑苏教版
《安徽记事》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青岛记事》
读迷作品
詹天佑还书签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詹天佑还书签
Why Men Never Remember Anything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