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现象的心理机制分析

2016-11-26 06:28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异性个体大脑

陈 蓉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4)

“一见钟情”现象的心理机制分析

陈 蓉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4)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模型中浪漫爱是由亲密和激情两种成分结合而成,而一见钟情是浪漫爱中的一种。本文就一见钟情现象,从依恋模式、进化机制,脑机制的角度分析其产生原因。得出结果如下:(1)一见钟情主要源于外貌吸引,而判断这一吸引的时间很短。(2)其产生与人格、依恋类型有关。(3)男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进化繁衍的目的上。(4)其依赖视觉输入和对人脸的特殊加工,有独立的脑机制。

一见钟情;浪漫爱;爱情模式;产生机制

引言

爱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之一,是文学家和诗人作品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讲述一段恋情而成为经典的作品很多,例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并且它是浪漫爱的典型代表。故事中罗密欧和朱丽叶第一次相见就彼此爱慕上对方,这种与陌生异性的吸引而产生的强烈情感的迸发,并导致渴望与该异性有更一步亲密关系的现象就是一见钟情。它是爱情的特有形式之一,也是人类情感独有的生理和心理唤醒。

1 一见钟情的爱情心理探讨

1.1 心理学家眼中的一见钟情

社会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的爱情理论认为,所有的爱情体验都由三个因素组成,即亲密,激情,承诺。亲密包括理解、交流、支持和分享等内容,以亲密为主导的爱情,给个体带来温暖的感觉体验,爱情关系相对比较稳定持久。激情是爱情中最重要的情绪体验,它引起脑内多巴胺等一系列爱情物质的分泌,并表现为性的欲望。而承诺是爱情关系里理性因素,爱情卷入者愿意投身于所爱的人保持并且主动维持这种感情,会伴随着双方相处的加深而加深。这三种成分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爱情关系,如空洞爱,同伴爱,浪漫爱等。

根据斯滕伯格的观点,一见钟情是浪漫爱的典范,源于高度的激情,却相对缺少亲密度和认知方面的责任感,人们只能获得少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无法产生复杂的爱情。在这种恋爱模式中,恋爱者首先关注的是外在信息,特别是外貌特征,倾向于把爱慕对象理想化,个体只能看到爱恋对象让其欣赏的一面,表现出明显的知觉偏差。

1.2 一见钟情与人格的关系

心理学家Dion从控制点、自尊、自我实现等方面探讨人格特点和浪漫爱的关系。发现内控个体不易受外在人、事物影响,不易将爱情理想化而更现实,因而在短时间内由情绪的迸发而对异性产生好感的机率较低。而外控的人则恰好相反。另外,高自尊,低攻击性的个体更易产生爱情。

1.3 一见钟情与依恋关系

个体与抚养者的依恋模式也会影响其对于浪漫爱的产生。婴儿与抚养者的依恋模式和成人恋爱关系上的依恋有着十分相似的表现形式,也存在着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三类重要的恋爱相处模式。一项研究表明,25%的焦虑型成人和28%的回避型成人认为在小说或电影中表现的浪漫爱情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而持有此看法的安全型成人只有13%。有研究表明,越是年龄小的被试,越能从他们与父母的关系的描述中预测他们未来成人的恋爱模式。

2 一见钟情的进化机制

2.1 一见钟情中进化的性别差异

根据进化心理学的观点,在择偶时,男女个体对外貌都有一定的要求和偏好,而男性更为明显。一般男性较倾向于年轻漂亮且腰臀比例较好的女性。因为男性希望能够将基因尽可能多的保存和传递到下一代,因此倾向于繁殖力强的女性。而女性的繁殖力不能够直接地表现,只能通过其外貌、年龄等特征间接反映,所以男性对这些外在指标会投入大量关注。

另一方面,对于女性而言,由于孕育下一代付出的代价(十月怀胎,分娩的痛苦,抚养孩子)较男性而言大很多,因此女性在选择长期伴侣时较男性更为苛刻。她们会从男性资源的供给意愿,供给资源的唯一性,对孩子的投入程度等方面进行择偶。其中从男性那里获得资源对于女性而言最为重要,因为这是下一代生存生长的保障。因此相较而言,男性更容易一见钟情。

2.2 一见钟情的心理起源

根据荣格观点,男女个体都有理想的异性形象。女性心中的男性形象叫阿尼姆斯,男性心中的女性异性形象叫阿尼玛。它们同时也是男女个体内在的异性成分。而个体内部的异性成分常以父母为原型。父母是个体最早接触到的异性,这一早期印象会影响个体对于理想异性的建构,无意识地形成理想异性形象。正是由于这一理想异性在个体的集体无意识中起作用,所以当个体遇到符合自己阿尼玛或阿尼姆斯形象的异性时,会立即产生爱情的唤醒。因此个体早期与父母的经历也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3 一见钟情的脑机制

3.1 参与一见钟情的大脑区域

英国认知神经学家Andrea通过让处于热恋中的被试看自己恋人的照片和自己三个与恋人相同性别且年龄相仿的朋友的照片来对他们大脑活动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其实与爱情有关的大脑激活区域只局限在很少的几个脑区:双侧中脑岛、前扣带回、尾状核和壳、后扣带回等,其他一些负责消极情绪的大脑区域会在这一特定的时刻失活,像负责恐惧识别的杏仁核活动就会减少,出现一种放松状态。皮层区,顶叶和部分颞叶区活动性也会降低。而这些区域活动的降低带来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大脑理智成分的减少,负责感性或情绪脑区的激活,因而一见钟情往往含有冲动性成分。

3.2 参与一见钟情的神经递质

大脑功能主要通过脑神经递质的传递来发生作用。像多巴胺,内啡肽,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能够使得爱人者产生一种类似于对毒品的渴望,同样也能得到相似的快感回报。多巴胺能够使人心跳加快,增加活力,产生高昂的情绪以及提高兴奋性。当遇见心仪的异性时,大脑就会立刻分泌大量多巴胺,因而一见钟情发生时就会有上述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人类大脑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判断,是因为大脑中存在着适应性无意识,它能使人们能够在信息较少的条件下迅速作出判断。一见钟情产生的机制也在于这种适应性无意识,而生理、人格、环境等因素同时与这种适应性无意识作用,引发一定的情绪上升到意识层面,让个体体验到激情而短暂的浪漫爱。

[1] 周正猷,周峪锌,金宁宁.一见钟情是人类爱情深层的基础[J].中国性科学,2014,02:104-107.

[2] 吴妍芷.唐传奇中的“一见钟情”模式研究[D].贵州大学,2015.

[3] 王代清.“一见钟情”现象的心理学解释[J].中国性科学,2009,11:33-36

陈蓉(1993-),女,回族,云南昆明,硕士,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

B849

A

1672-5832(2016)07-0279-01

猜你喜欢
异性个体大脑
浦东美术馆·大玻璃·独异性
异性齿轮大赏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你有让异性心动的本领吗
父 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