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工农两栖人”现象文献综述

2016-11-26 06:28李秀娟杨兴莉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陈娟乡镇企业户籍制度

李秀娟 杨兴莉 付 蓉

(云南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91)

21世纪中国“工农两栖人”现象文献综述

李秀娟 杨兴莉 付 蓉

(云南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91)

21世纪中国社会进入了由“身份到契约”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过程中,社会阶层不断地分化,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特殊社会群体——“两栖人”,“工农两栖人”就是其中的一类,这类群体的产生、存在、变化和发展有着自己特定的社会根源。我们不难发现“工农两栖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曾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但从社会发展的长远的观点看,其存在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并且作为“工农两栖人”的代表农民工在其生活和工作中总遇到了区别对待,生活陷入困境,因此“去身份化”改革势在必行。

“工农两栖人”;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去身份化”

引言

工农两栖人这一说法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姚士谋将江苏一带出现的在农村中从事非农业活动的社队企业人员称为“亦工亦农人口”。[1]而进入21世纪改革使中国从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变化,由于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户籍制度导致了徘徊在城乡之间的工农两栖人长期存在。

21 世纪的工农两栖人称为转型时期的工农两栖人,是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过程中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而产生的农民工和乡镇企业职工以及后来出现的城里人到农村就业的由成返乡人员。[2]对于这一群体产生了“新兴阶层”和“边缘阶层”这两类观点,其中“边缘阶层”是主流观点。这一特殊群体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过积极作用,但总体上来说对社会发展是不利的。在社会、媒体和舆论的关注下,我们发现这一群体在工作和生活中总处于不利的地位,需社会积极去解决处理。而工农两栖人的市民化应当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1 工农两栖人

1.1 农工两栖人的身份认定

农工两栖人身份认定:“身份”+“契约”的角色错位——即在社会分工、劳动方式、收入来源和生活特征来看进入契约性社会劳动,已成为工人阶层,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无法摆脱原有身份的制约,而徘徊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群体。其中“农”是指制度性身份即农民;“工”是指职业角色即工人。[3]一个身份两种职业成为农工两栖人的主要身份特征。

1.2 农工两栖人的分类

目前农工两栖人主要分为农民工和乡镇企业职工两大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动”与“留守”儿童的成长,加入了进城务工的队伍,从而长生了特定鲜明的新生代农民工。

第一农民工,农民工简而言之就是农民工人,从职业上看他们已经成为产业工人,但从身份上看并未完全脱离农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数据显示1985年农民工数量为2000万,2003年已达到1亿。[4]目前看来农民工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以赚钱为目的,以农村为最终归宿的返乡形农民工;第二类是一外出青年打工者为主,他们渴望留在城市,现实中往往屡次碰壁,的徘徊形农民工;第二乡镇企业职工,乡镇企业是指由农村兴办的企业,在企业中工作的人员也是农民,从职业性质来看,乡镇企业的工作人员从事产业工人的工作,但是从身份来看是农业户口,具有明显的“亦工亦农”的性质。与农民工相比乡镇企业职工的工作地点和工作类型相对固定,流动性不强。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乡镇企业职工人数为2826.56万人,1996年就到达13508.26万人,到2007增加到1.5亿。[5]并且从我国的发展前景来看,随着农村剩余生产力的增长,和我国经济从东向西“梯度推进”将会进一步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由此我国乡镇企业职工的数量将会进一步扩大。

第三新生代农民工(第二代农民工)是指出生在1980年后,有农业户口的,并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劳动的农民工,在他们成长阶段,有留守或流动经历。2005年全国1%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80年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达到全国农民工总数的34.65%。有数据显示,年龄在20岁到30之间的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我国农民工的主体,而其中90后的农民工总数也在1000万以上。[6]但第二代农民工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仍处于劣势。他们随父母在外务工,由于户籍制度到指的城乡二元机构导致他们没有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使他们对农村没有明确的认知,又无法融入城市,以他们的父辈相比他们没有体力,与城市中的青少年相比他们又缺乏相应的文化知识。

2 农民工产生、存在、演化的根源

两栖人的产生根源于社会转型中“身份”与“契约”的结合,这是中国渐进式改革中“以时间换空间”过程中产生的交叉性、边缘性和过渡性阶层。[7]城市化和户籍制度改革为工农两栖人的产生提供了必然条件,契约机制的出现转变了资源配置的模式,加快了资源配置和流动的步伐;而户籍、劳动、人事制度使社会成员身份“锁定”,使人们对身份有依附性。不同的身份圈和行业之间存在利益差异,从而诱使两栖人出现,可以看出在两种体制的冲突和妥协导致两栖人利益最大化——工农两栖人位于底层身份圈背负“身份”枷锁主动到制度外寻求新的社会资源以获得新的社会阶层属性。

城乡两栖人会长期存在,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为其存在提供了环境。首先户籍制度将农村和城市打上深深的身份烙印并一次限制农村到城市的社会流动;其次,建立了与户籍制度相配套的城乡不同标准的粮食供应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等在内的制度安排。一方面,二元结构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利于视差带动劳动力资源由农村自发流向城市,另一方面,二元隔绝的社会格局却在资源流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重要阻碍作用。[8]

3 “工农两栖人”现象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工农两栖人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在这特定时期我们不能只把它看作一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种力量,因此可以看出其存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它是阻碍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的重大阻力,其作用是消极的。

3.1 工农两栖人的积极作用

工农两栖人的出现,使城乡二元体制的逐渐分化和户籍制度的松绑,导致的社会阶层分化的加速和社会开放水平的提高。对于转型中的非制度性的阻碍因素,而两栖人作为一种折中的办法,缓解了制度转变中的冲突,一方面工农两栖人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推动社会阶层分化鼓励社会成员走出原有“身份圈”。另一方面工农两栖人现象对社会转型期间保持社会稳定,减少社会动荡,有限的缓解转型“阵痛”有一定积极作用。[9]并且工农两栖人在人才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以灵活的方式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以兼职形式提供的报酬以增加农民的家庭收入,缓解因分配不均造成贫富差距的扩大,缓解了社会矛盾。

3.2 工农两栖的消极作用

第一、工农两栖人的绵延不绝滞缓社会结构的有机整合,不利于社会成员身份的彻底转化。并且不利于社会结构的有机整合,导致阶层定位不明确,阶层界限模糊,使原有制度不断维系。第二、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特别表现在在第二代农民工身上。第三、工农两栖人的存在不利于城市化及其的推进,不仅在客观上抑制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瓦解,而且乡镇企业职工的发展壮大开辟了小城镇的建设道路,延缓了城市化发展。

4 工农两栖人生存现状和解决思路

4.1 工农两栖人的生存现状

工农两栖人生存在社会底层,无法融入城市生活,其就业、居住、社保、教育、身份转换、心理状态等各方面都处理不利的状态,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在工作上,他们就业困难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居住在城市,对城市认同感较高,却因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进入正规就业市场的本领,无法在城市中真正立足;他们根在农村,却对农村日益疏远。[10]

在居住条件上,有学者通过14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农民工夫妻携带子女“举家迁移”的浪潮已经来到。[11]但这些“城市新移民”,由于待遇和社会保障的缺失,居住条件差,“市民权问题”没有保障,无法在城市真正定居。

在社会保障方面作为,在农村和城市社会保障有不同的标准,因此农民工要同时面临“农保”和“职保”,因为身份的变动,导致保障条件和保障水平的变动,致使农民工依旧处于不利地位。[12]

在教育问题上,留守和流动经历使农民工子女,在青少年时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培训。从心理健康状态来看,工农两栖人作为外来务工者,他们进入城市时往往会产生很多内心的冲突。他们有志向、求上进可自身素质偏低。以至他们自信却自卑。

4.2 解决思路

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目前突出的解决途径是;

第一要推进政治改革和社会结构的合理互动,政府对社会改革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但政府主导改革对社会结构变迁有双重作用,产生二元和双轨特色,如城乡二元体制,虽有一定的缺陷但总体上是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要加快工农两栖人的“去身份化”,从本质来首先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工农两栖人迁移自由,不仅要推行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积极引导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且适当放宽大中城市的户籍制度限制;并且要根据区域差别地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其次改革付之于户籍制度上的相关制度安排,构建城乡统一的资源配置体系,如增强政府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扩大社会福利覆盖面,在城市化过程中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和资源配置体系;最后要适当的进行正色调整以保护弱势群体。[13]

第三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工农两栖人的问题,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关键。“认得城市化”是解决这一切问题的基本途径。

[1] 陈娟.社会转型期的“两栖人”现象及其治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2-23

[2] 陈娟.“失范”与“规范”社会转型期中国“两栖人”现象及对策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8:(6)

[3] 陈娟.城市化进程中农工两栖人身份转化的困境[J].云南社会科学,2008:(6)

[4] 李磊.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J].社会观察,2009,(2):3-4.

[5] 陈娟.城市化进程中农工两栖人身份转化的困境[J].云南社会科学,2008:(6)

[6] 张爱萍 李清.新生代农民工的困惑梦想如何照进现实[J].特别关注,2010:(6)

[7] 朱光磊 陈娟.论转型期中国两栖人现象[J].中国政治发展,2006:(5)

[8] 陈娟.社会转型期的“两栖人”现象及其治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12-149

[9] 朱光磊 陈娟.论转型期中国两栖人现象[J].中国政治发展,2006:(5)

[10] 张爱萍 李清.新生代农民工的困惑梦想如何照进现实[J].特别关注,2010:(6)

[11] 郎小波“城—乡”迁移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聚剧社区治理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2015:(5)

[12] 城乡社保标准统一、城市乡村,乡保、城保、职保可相互转移.[J].就业与保障,2015:(5)

[13] 陈娟.社会转型期的“两栖人”现象及其治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45-148

李秀娟(1991.03-),女,汉族,云南大理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杨兴莉(1987.02-),女,汉族,贵州桐梓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教育经济管理。付蓉(1992.10-),女,汉族,宁夏银川,在读硕士研究生,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社会保障专业,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G64

A

1672-5832(2016)07-0287-02

猜你喜欢
陈娟乡镇企业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改革对流动人口的影响
厘清算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新时代乡镇企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新形势下乡镇企业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浅谈《乡镇企业法》废止的理由
乡镇企业成为全省工业『半壁江山』
Jokes Today
户籍制度
陈娟:15岁读名校,不忘记和自己的约定
上司身边的空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