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现代化

2016-11-26 06:28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现代性国学现代化

高 静

(聊城大学文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00)

国学与现代化

高 静

(聊城大学文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00)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股引人注目的文化热潮,即“国学热”。一些大学成立了国学院、国学研究所和名目繁多的国学讲堂,竞相阐释传统的儒、释、道思想。这种内容庞杂的 “国学热” 具有极强的精神感召力,与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实力和日益复苏的大国理想相互砥砺,使得当前中国文化在精神面貌方面呈现出一种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全盘西化”倾向迥然而异的景象。

国学;传统;现代化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伴随着对80年代文化激进主义思潮的冷静反思,“国学热”在思想文化界开始异军突起。近10多年来,“国学热”继续升温,各种国学典籍特别是大型丛书(如三种《儒藏》)的争相编辑出版,大型的国家或地方的传统文化研究工程的连续推出,有关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思想方面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不断召开等等,已构成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人瞩目的风景线,而围绕国学研究展开的各种观点交锋,在学术界更是掀起了阵阵波澜。在社会大众文化层面,近些年来对传统经典、传统历史文化的关注也日益增强,形成了不少热潮,极大地扩大了国学的影响。而在国际上,随着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逐步提高,由经济扩张引起的文化扩散效应正在形成,国际上的“汉语热”、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的不断增加,都是很好的说明。它们也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对国学与现代化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首先体现在民族传统文化应该是当代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根基。

我国在经历了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国学的冲击、“文革”中极左政治对传统文化的破坏、近 30 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育上重理轻文的价值导向等等负面影响之后,痛定思痛,总结经验教训,重视传统文化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便不可能真正自尊、自信、自强,就不可能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能够千百年来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当是具有以国学为核心的悠久丰厚的民族文化。所以,中华民族要继续长久地发展和繁荣,不能不充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国学。尤其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民族固有的传统和文化已日益显示出其恒久的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动力、公民教育和人格培养及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资源。可以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人类文化发展的经验表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有着无法割断的血肉联系。一方面,传统文化构成了现代文化的基础,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继续和演进,是创新和发展了的传统文化。如果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现代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真正强大和久远。另一方面,一个民族若是失去了其自身的民族文化传统,将不可能充分吸收外来的思想文化,更不可能使自己的思想文化走在其他民族的前面,实现思想文化的现代创新和发展。可以说,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必然同时伴随着文化上的本土化过程。一切外来文化和现代化的因子必须在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后才能真正生根发芽,否则其所谓现代文化就有可能成为殖民主义文化。正如著名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的:“传统与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中生生不断的‘连续体’,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化,而背向现代化的传统则是自取灭亡的传统。适应现代世界发展趋势而不断革新,是现代化的本质,但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不但在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革新的阻力,而尤其在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革新的助力。”所以一个民族的现代化过程实际上也是民族固有文化传统的延续、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自觉和突显的过程。显然,在当今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中,这种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重建既需要有其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性坐标,也需要找到自己独特的民族性基础。只有以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才能建设既具有民族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而以儒道佛思想为核心的传统国学无疑显示了其所具有的恒久生命力和普遍的价值,蕴含了可以成为回应现时代问题及重建当代思想文化的丰富可贵的精神资源,成为从传统向现代性转换过程中应予以借鉴依凭的特有的民族性基础。

实际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在近代因其自身内在的封闭和僵化,以及外部的经济文化冲击,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强势文明的猛烈冲击而发生了深刻的危机。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自我中心的美梦由此开始逐渐破灭。这不仅摧垮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导致了中国近代社会原有社会秩序和文化体系的崩溃,使中国人一度陷入痛苦与迷茫之中。因此,一方面受到自身内在发展停滞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刺激,中国近代社会开始极力寻求变革以实现由传统社会文化向现代社会文化的转型。这一过程,很多学者称之为“现代化过程 ”。“它是中国面对外力压迫,内部努力挣扎求生的心路历程。”可见,现代化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单向过程,它是内部压力与外部刺激冲撞结合的过程。因此,“中国向何处去” — —如何认识中国所面临的危机,以及如何迈向现代化的解决方案,就成为这个现代化过程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这个核心问题上,尽管近代中国的政治家、思想家、仁人志士争论不一,但中西古今之争无疑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主题。

国学研究就是既要研究民族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价值和精华,特别是其对于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作用和意义问题,包括通过对传统经典的现代阐释和运用揭示出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现代性要素及其意义,以及蕴含的那些可以转化为推进我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丰厚“软实力”,又要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国学)现代化或作用于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途径、方法问题,研究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路径等问题。只有这样,在当今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中,民族复兴和中国文化的重建才既可以有其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性坐标,也可以找到自己独特的民族性基础。

[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76).

[2] 徐中约:现代中国的崛起[M],台北:虹桥出版社,1971(14).

高静(1991.11-),女,聊城大学文学院2014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魏晋南北朝方向。

B2

A

1672-5832(2016)07-0290-01

猜你喜欢
现代性国学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垂”改成“掉”,好不好?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浅空间的现代性
牛仔少年的孤独:论《骏马》中现代性对西部空间的争夺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也谈现当代诗词“入史” 及所谓“现代性”问题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