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殴”背后的德育思考

2016-11-27 00:09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学管理师生关系

孙 霞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云南 昆明 655600)

“师生互殴”背后的德育思考

孙 霞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云南 昆明 655600)

不久前,网络上热传了一段“师生互殴”视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也将师生关系问题推上了舆论热潮。而实际上,类似这样的事件已发生过很多。那么,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究竟有哪些?我们又应如何缓解这一问题?对此,本文以热传视频为例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展开德育思考。

师生关系; 学生权益;教师职业道德

中国自古便有尊师重道的美德。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社会地位下降,师生关系也渐趋紧张。其中,“师生互殴”是当前师生关系紧张的具体体现,它反映出中国教育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那么,“师生互殴”行为背后到底反映了一些什么呢?本文将以不久前发生在河南信阳的一起“师生互殴”事件为例展开分析。

1 案例展示

不久前,媒体报道了一起“师生互殴”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整个事件的经过如下:2015年4月22日一名网友在微博上上传了一段时长52秒的课堂教学视频。视频中显示:—男教师正在讲课,突然间,一女生发出一声尖叫,并被男教师用书本猛打头部。女生被打后立即做出反应,当场还击,俩人拿书互扇,过程中男老师先后两次将女学生放倒。厮打过程持续30秒。

事发后,媒体记者立即展开走访调查,详细还原了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事发学校为信阳潢川县彭家店中学,两名当事人分别是初二女生和学校历史老师。针对整个事件,老师的解释是因为学生上课迟到,并在课堂上交头接耳,扰乱了课堂纪律,一时气愤才会行为过激。而女学生对整件事的看法是:认为错不在自己,自己并没有违反课堂纪律,老师对她的训斥、打骂属于有意针对,因为不久前老师曾没收过她的计算器。后期经过调查,整件事的处理结果是:王老师停职停课,并对姗姗赔礼道歉,带其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

“教师责罚、打骂学生”在中国并不少见,甚至人们曾一度认为学生就是应该打,正所谓“严师出高徒”。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权益日益受到关注。如今,教师不敢也不能随便责罚学生,但师生关系却没有走向和谐,“师生互殴”又甚嚣尘上。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师生关系如此紧张呢?

2 案例分析

任何事件的出现都离不开诸多因素的作用。“师生互殴”表面上看是教师对学生施暴与学生对教师不敬的行为。实际上却牵扯了人性、德育、监管等多方面的问题。互殴行为的发生师生双方均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1 教师方面:职业道德欠缺

教师是一项道德要求极高的职业。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都必须具备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不仅是道德信念,更是教师应该落实的道德标准。然而当前,很多教师认为热爱教育事业的要求遥远且空洞,很难达到;而非科班出身的从教人员本身志不在此,教学技能和素养普遍欠缺。再加上教育活动是一项对人的思想进行改造、教育的活动,过程复杂艰难,因而很多教师在从事一定时间的教学工作后,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教学热情,对自身道德品质的要求也有所降低。最后,相比较而言,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严格分工也使得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水平分布不平衡。

2.2 学生方面:自我认识与管理不强

任何社会活动的完成都有赖于活动双方或多方的配合与努力。中学生虽是未成年人,但已初步具备了明辨是非、约束自我的能力。经过多年的教育,学生对学校的管理程序、规章制度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学生应懂得在合法程序下维护自身权益。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认识逐渐开放,过度地追求个性和自由。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部分学生的成长受到了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性格上呈现出偏执、极端、过度自我、耐挫性差、嫉妒心强等特点;物质生活的优越又使得他们很难有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长此以往,与人相处的能力、责任心等显现出明显的不足,遇到矛盾、冲突时很容易采取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抵触心理过强,自我认识和管理不到位。

3 教育思考

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教育为了学生,教育为了一切学生”。“师生互殴”行为实属侵犯学生权益、违背教育理念。然而行为的产生却也仅非老师一方的过错,那么,师生双方应该如何做来尽量规避此类事件的发生呢?

3.1 教师方面

3.1.1 规范教学管理,落实学生权益保护工作

教学活动既是教的过程,也是管的过程。如此,教学任务的完成便涵盖了教学管理。当前,评价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更多地侧重于结果性评价,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判教学管理优劣的标准。实际上这是片面的,也容易导致类似于“师生互殴”事件的发生。规范化的教学管理离不开以成绩检测为方式的结果性评定,但也不可忽视了对学生权益保护的客观要求。因而,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转变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调整教学管理方法,避免简单粗暴,积极探索柔性化的教管措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教育,积极排除外在他力对学生的侵害;针对学生不当行为,给予解释、说明的机会,落实对学生权益的保护工作,做到保护工作程序上的合法;管理与指导并重,重说理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行为背后的利弊;说明管教行为背后的意图,尊重学生权益,重视学生的愿望诉求。

3.1.2 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做到知行合一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尤其是教师的品德。因而,教师应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做到知行合一。作为专业人员,教师应熟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认同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自主培养完善道德品质,严于律己;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向其学习、靠拢;转变认识,增强道德培养的时代性,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宽德育培养的内容,丰富德育教学方法,灵活处理学生的身心发展问题等等。

3.1.3 善于调节情绪,理性教学

教育是师生交互的活动,教师的情绪变化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而,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规避师生矛盾,教师应学会并善于调控情绪,理性教学。一般来说,教师的情绪来自家庭、职业及学生三个方面。对此,教师应有清晰的认识——学生没有义务承受教师来自于家庭及职业的情绪,教师应该做到积极调解、改善不良情绪,在踏入教室的一刻,教师必将是一位理性、合格的教师。而相对地,一些积极的情绪是鼓励教师带入课堂的。而对于源自于学生的情绪,教师应学会理性处理,注意情绪发作的场合、方式方法;多用心理暗示和情绪转化,多包容学生的反叛和不当行为,多注意在私下场合处理学生问题,把控说教的语气与方法,尊重学生。

3.1.4 注重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要成为优秀的教育者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教学反思包括前反思和后反思两部分。前反思能帮助教师规避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教学事故,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前便全面、充分地了解被教育者,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后反思是教师针对自身已完结的教学活动所进行的反思和总结,主要在于发现问题,其中可能涉及到对教学方法、教材分析、学生管理、作业安排等教学环节的反思。当然,不管前反思还是后反思最重要的还是能够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成绩测评有针对性地作出教学调整,以求得教学活动既有利于教师个人的提高与发展,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3.1.5 创设亲密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诸多关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教育必建立在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之上。亲密师生关系的创设首先要求师生转变对师生关系的固有认知。教师不将学生视为知识填充的对象,学生不以“你能拿我怎么样”的心态对抗教师的教育。其次,亲密关系的建立需要情感维护,作为教师要懂得用美好的情感去唤醒和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作为一个健康的人所必须拥有的美好情感。最后,教师需善于培养和发掘自身的人格魅力,以此影响、感染学生,比如对生活的热情、对教学的强烈责任感等等。由此,当双方的关系是一种对等的“你和我”的关系,而不是“我对你”的关系时,师生关系也就走向了亲密和谐。

3.2 学生方面

3.2.1 严于律己,遵纪守法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之一,平等地享有追求个性,实现自我的权利,但学生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也必须掌握分寸,遵守相应的道德要求和法律法规。美国教育家赫钦斯说过,学校教育的作用是“奠定做一个自由和负责的人的基础”,教育的本意是要立人。但是,“扶得起”方能“立得住”。教育中的自由和责任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学生在追求个性发展的同时应该懂得规范自身言行,尤其是中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一日为师终生为师”,尊师重道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道德要求;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课,完成作业;遵守学校管理规定,不迟到早退等是学生应有的自律。教学事故的规避需要老师努力,但也需要学生注意。

3.2.2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善自我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未成年人成长的物质环境也日益优越。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其中,最明显的表现是行为极端,缺乏集体意识,主观能动性差,发展完善自我的想法不强,因而很容易受外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作出诸如“师生互殴”的行为。在现代社会里,未成年人获得信息的途径增多,享受的资源更为丰富,大脑发育程度更好,作为未成年人就更应懂得充分利用身边的丰富资源提高自身认知,主动寻求个人完善;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多思考多锻炼;学会一定的与人相处之道,不求熟练但求无错。

3.2.2 加强并主动与教师沟通

沟通是问题得以解决的前提,沟通的完成需要参与者共同的配合,但当它应用到处理教学问题中时,人们却往往忽视了学生在这一行为中的参与度及其影响,进而使得平等的沟通活动显得被动和稀少。现代教学过程中的沟通更多地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课后教育,教师主导话语权,但我们必须看到这种单向的沟通方式存在的弊端。它不利于学生真实意愿的表达,不利于有效地解决问题,更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因而不仅老师,学生也要从自身出发打破对教师的固有认知,多在课余时间与老师沟通,做到有问题多找老师,多与老师谈心。学生需要认识到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事物繁忙、时间有限,不可能一一照顾到每位学生,学生只有自己主动找老师才能更为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以免形成师生关系的屏障,延生后期的教学积怨或不满。

结论

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教育活动有效开展所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有师生关系亲密和谐,教育活动才能顺畅高效。而近几年师生关系日趋紧张,“师生互殴”等社会现象时有发生。要改善现状就需要教生共同努力。沟通是缓解双方紧张关系的重中之重,但需要转变思路,积极调动学生在沟通中的主体性和参与度;进而,作为老师应该不断完善职业道德和教学技能等;作为学生则需要加强自我认识和管理,懂则守规,尊师善学。如此,师生关系紧张的社会问题将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1] 史亚雄:《为何到了师生互殴的地步?》,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网www.jyb.cn

[2] 周启文:《师生互殴,谁之过?》,荆楚网,www.cnhubei.com

[3] 凌宗伟,胡乐乐:《师生互殴孰是孰非,现在的师生关系怎么了?》,中国教育报

[4] 罗明东、褚远辉等主编:《教育学》,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孙霞(1992-),女,汉,云南曲靖,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政)。

g615

A

1672-5832(2016)09-0226-02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教学管理师生关系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后浪&前浪 艺术史上的师生关系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品性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基于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