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当前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效衔接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路径

2016-11-28 11:15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8
少年体育训练 2016年5期
关键词:阶段教学内容大学

张 伟(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



简析当前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效衔接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路径

张伟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8)

进入21世纪,我国教育部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新课程改革,最主要的标志就是新课标与新纲要的制定施行,并且针对于体育学科的教学管理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推广使得体育教学由小学贯穿到大学阶段,大中小学的体育课程有效衔接成为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课题,实现大中小体育教学的高效衔接有助于全民体育和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笔者就新课改背景下的体育课程教学衔接进行分析论述,并根据教学经验提出相应的创新路径。

1 目前体育课程衔接方面存在的不足

1.1教学倾向泛化,目标脱节

根据当前我国体育课程在不同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教学目标脱节的现象,主要分为3种形式:(1)不同教学目标之间前后之间没有任何的关联,从而呈现出各自为政的特点,这对于学生的系统化学习也是十分不利的。(2)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有的课程教学目标制订太高,几乎难以达成,有的教学目标制订太低,体现不出学习的价值且前后之间逻辑性比较混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比较吃力的。(3)不同教学阶段里教学内容呈现出过度重复的特点,并且缺乏相应的递进性和学理性,这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造成目标不明确甚至混淆的后果。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教学方面的新课标以及新纲对于教学目标的要求比较系统明确,提出体育课程教学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顺应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需求,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就是教学领域的一种进步表现。尽管新课程标准和新纲要同时对于体育教学的5大方面进行了规定:(1)学生的运动技能,这是最基本的。(2)运动参与。也就是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参与积极程度。(3)身体健康。保证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4)心理健康。这同身体健康教学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并且伴随着时代多元化的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将成为体育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内容。(5)社会适应。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适应能力的培育是尤为重要的,有助于顺利走向社会,从而顺应社会,但是在内容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呈现出内容泛化倾向及平行关系特点。正是由于各个学段之间的教学目标存在衔接上的不足,导致了体育课程教学在大中小的目标任务完成上存在着较大的阻力,正是基于此教学现状,笔者就大中小体育教学衔接进行了相关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对策。

1.2课程内容与教学衔接相脱节

就当前我国体育课程在不同阶段的衔接工作而言,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那就是衔接存在相脱节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的衔接脱节,特别是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更注重体育竞技技能的针对性,而中小学体育课程主要是注重对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育及身体素养的塑造上。因此就导致了大学体育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同中小学体育脱节现象严重的问题,并未同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过渡和衔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也难以体现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教学内容也缺乏应有的发展性和递进性,这是同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原则相违背的。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学科课程教学方面要构建国家、地方以及学校的3个不同级别的课程教学管理体系,对于大学、中学以及小学3个不同级别的体育课程教学而言同样如此,并且相互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方面还是教学实践交流方面都要实现良好的衔接,然而教学的现状使得中小学体育同大学体育教学之间的衔接面临窘境,同时也割裂了教学同实践之间的联系,新课程教学标准的确立对于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使得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成为大势所趋。

1.3传统教育模式影响的滞后性

伴随着院校体育新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从小学到大学,不同教学阶段都展开了由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学方式的过渡,特别是一直以来影响深远的传统教育方式,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也是十分明显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相反,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知识,并且传统讲授式的教学容易使学生丧失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这样体育课程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教学模式的滞后性对于课程有效衔接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一方面学生主体性地位被剥夺,对于体育课程缺乏学习热情,同时过分注重讲授,缺乏教学创新也使得整体教学水平不高,教学质量也是不容乐观的,在这种形势下要想实现高效衔接和终身体育目标都是遥不可及的。

2 体育课程教学有效衔接的原则

体育课程在大中小不同教学阶段的有效衔接工作中,应当坚持客观实效的原则。所谓的客观就是能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出发,真正将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上,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所谓的实效原则就是讲求教学效率,能够根据预设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率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并且每个教学目标之间也是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联的,具有整体性和递进性的关系。体育课程要想实现有效衔接还要切实考虑到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群体特点以及同类群体之间所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要针对于大学生、中学生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开展教学,从而做到分类教学;同时,体育课程有效衔接也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以终身体育为教学目标而言更是如此。课程衔接有助于不同层次课程有序高效地开展,同时就宏观发展而言,也有助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

3 当前体育课程不同阶段有效衔接的创新路径

3.1构建统一标准的教学管理体系

教学一体化将成为各个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管理而言同样如此,一体化的实现有赖于大中小体育课程之间实现有序高效的衔接。因此,构建统一标准化的教学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体育教学人才的培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可以通过构建院校体育专家库予以实现,可在大中小学校园中选拔那些教学理念先进、教学经验丰富且教学方法独特的体育教师组建专家小组,针对大中小的体育课程衔接工作进行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专家的选拔要面对基层,大范围覆盖,在最大化程度上扩大体育教学专家的选拔范围,实现选拔的公平客观,退休但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可以作为客座外聘教学顾问。要分层次进行教学指导。对于教学衔接过程中,如教学内容设置及教学方法的举措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指正说明,从而全面提高有效衔接的公允性和实效性。统一化教学标准体系的构建,以教学专家组成员为主导,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主体,为体育课程教学的科学体系化发展提供保障。

3.2注重中小学体育同大学体育教学的互动

对于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教学而言,是最为基础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渐趋多样化,同时中小学生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强化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有助于为大学阶段专业体育课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而言,就是在中小学体育练习的基础之上深化以及细致化发展,培育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并能够熟练掌握一到两种体育技能。然而笔者发现,在中小学体育和大学体育之间的衔接互动方面是不容乐观的,都是相对独立的,特别是中学体育和大学体育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这就导致中学体育同高校体育之间出现衔接不畅的问题。因此,高校体育和中学体育之间理应构建一套相对完善的互动交流体系,目的就是实现中小学体育课程同大学体育课程之间的全方位对接。如可以在高校体育部建立中小学体育实训基地或者在中小学的校园中设立高校体育服务部,从而深化中小学体育同大学体育之间的互动沟通。在课程设置上也要做好相关的衔接搭配工作,实现小学体育向中学体育再向大学体育之间的良好顺畅过渡。

3.3深化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的研究

针对当前大中小体育教学衔接存在的现状,笔者认为加强课程有效衔接之间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体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在逻辑性和基础性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要切实把握体育课程在不同教学阶段的特点,包括共同点以及差异性,为有效衔接教学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1)在新时期和新的教学背景之下扩大同学校体育教学整体相适应的视野,构建大中小不同教学阶段的体育教学课程规划与任务,从而为大中小体育课程的整体布局与良好衔接明确方向。(2)由于大中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因此深入各个教学阶段明确教学特点是尤为必要的,从而能够针对于其教学特点制订出相符合的目标和任务,为课程衔接和循序渐进发展奠定基础,特别是在教学目标上实现目标的一体化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教学任务和内容的衔接。(3)就教学内容而言,要深入挖掘,特别是中小学体育更不能够忽视,只有中小学阶段奠定好基础才能够在大学阶段实现质的飞跃,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于优秀的教学内容予以传承,同时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素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大中小教学内容的系统优化。(4)对于大中小不同教学阶段的内容进行优化与分层处理,从而搭建不同层次的内容教学衔接服务,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考评体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为大中小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的教学研究提供依据和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建.体育教学有效衔接补偿机制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

[2]李跃,申培红,申培新.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衔接[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3]郭建营.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的理论构想:体育课程的三维观[J].搏击·武术科学,2012(2).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6)05-013-03

收稿日期:2016-04-11

作者简介:张伟(1977~),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猜你喜欢
阶段教学内容大学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留白”是个大学问
Open science:The science paradigm of the new era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