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关于养老问题认知的差异

2016-11-28 11:29叶张信叶锦郅王旭严子韬
求知导刊 2016年28期
关键词:养老模式决策树居家养老

叶张信+叶锦郅+王旭+严子韬

摘 要:人口老龄化是个全球性问题,中国的老龄化是一个规模大且发展迅速的过程,比其他国家都要更快。本次研究主要聚焦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养老问题的看法,调查周边养老现状,分析观点上出现差异的原因,总结出不同年龄的人群在养老问题上想法的异同以及原因,旨在为中国城镇养老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居家养老;年龄;决策树

2000年时,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7%,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老龄型社会。201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3%,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到2.22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6.1%。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期,属于中等收入国家,人口老龄化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增加快、峰值高。二是高龄、失能老人数量多。三是老龄化分布不平衡。四是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加速。五是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六是“未富先老”矛盾凸显。

“养老”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养老方式的选择也在发生着变化。想要正确应对这个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改善处理这个问题,就需要调查社会中不同年龄层的人们对养老的看法,为解决老龄化提供可持续的参考方案。

一、研究目的

在社会经济发展快速转型和相关政策影响下,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养老观念正在发生转变,新型养老理念和养老模式进入构筑期。面对巨大的需求,如何科学地把握居民的养老服务需求,并据此进行相关资源的配置,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课题。本课题通过进行分年龄段养老调查及数据分析,客观分析了居民的养老服务需求,并对其合理性和可能性进行科学的评价,为调控需求、合理解决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提供科学支撑。

此外,同时调查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养老的看法是一个极具创新意识的、开创性的研究方案,结合所采集数据的科学分析,将得到更多关于养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结论。

二、调查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调查针对北京市10~20岁(未来预测)、20~40岁(未来的养老主体)、40~60岁(当今养老主体与未来被养老主体)以及60岁及以上(当今被养老主体)四个年龄段的人群进行,调查内容涵盖社保覆盖率、家属与老人的沟通、养老需求、养老方式选择、养老责任分配等内容,调查于2016年2月至5月进行,共收回有效问卷1381份。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养老现状统计

有近三分之一的调查对象家里老人没有社保,说明社保在老人中的普及率有待提升。社保率偏低的原因可能是部分受调查者来自于社保覆盖率相对低的农村。社保是参保老人的一种生活保障,无社保的老人在日常用度、医疗支出等方面可能存在问题,由于农村社保覆盖率低,在老龄化的巨大压力下,农村养老可能出现较大经济压力。

每周一次、介于每月一次与每年一次之间两种情况占比最高,这表明我国目前家属与老人沟通情况存在两极分化现象,这可能体现了本地人与外来务工人员在养老问题上的差异。有30%以上的老人,一年只能和子女见面几次, 情感需求难以满足。

当面沟通与打电话仍是主要的沟通方式,60岁以上老人对登门拜访的要求更为强烈,这与老年人对感情和精神娱乐需求是相吻合的。视频聊天、短信息等新兴技术仍未得到广泛运用,其中20~40岁的人对于视频聊天的应用率高于40~60岁。视频聊天的应用率较低,应该与老人对新技术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较低有关,鉴于视频聊天比语音更能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新兴通信手段的适老化设计是一个具有前景的研究课题。

2.养老需求统计

10~20岁、20~40岁、40~60岁年龄段对养老需求的优先考虑顺序一致,顺序为生活条件>医疗条件>感情需求>精神娱乐。60岁及以上老人自身将精神需求(精神娱乐+感情需求)放在首位的占40%以上,而20~60岁之间的人这一比例在30%以下,说明现在养老主体与预备主体对于老人精神需求的重视程度不够,应该要同时注重老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才能全面提升老人生活质量。

3.养老方式选择统计

家庭当前养老方式在各个年龄段人群中表现出一致性,绝大多数(90%以上)的人选择居家养老(子女同住或独立生活),其中独立生活比例略高于子女同住。这表明未来的养老仍然以居家养老为主要形式,社区、机构养老为辅。独居老人本身行为能力受限,生活存在安全隐患,同时独居老人往往易受孤独、沮丧等负面情绪干扰,独居老人的照料是养老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由于大部分人的选择是居家养老,这解释了为什么民办养老机构空置率高,然而养老机构的存在属于刚性需求,特别是在对于独居老人、失能老人的照料方面,因此在养老机构的建设上,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

关于养老方式的影响因素,除20~40岁以外尊重老人意愿占多数,而20~40岁人群却更看重经济问题。此外主张尊重子女意愿的人在20至60岁的人中的比重也相对较大,超过40%。中年人承担的经济负担较大可能是主要因素,但大多数老年人把财产留给了子女,也可能是他们会选择看子女意愿的原因之一。

4.养老责任分配统计

80%以上的人都认识到了自己的养老责任,养老主体中有接近20%的人觉得负担太重,喘不过气来,这可能是由于中国特有的“4+2+1”的主流家庭结构造成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一个家庭有4位老人,1位小孩,只有2个主要收入来源,经济压力大,二胎政策放开后,这一负担会逐步减轻,但是未来十数年内养老负担仍十分沉重。

认为政府应当承担主要养老责任的人中,20岁以上的人占了大多数,20~60岁的人中认为子女负首要责任的仅次于认为政府应负首要责任的,在实际承担养老压力的人(20~60岁)看来,养老责任更需要有政府和社会的分担。

四、数据挖掘

为了进一步挖掘问卷数据中的有用信息,本文使用关联规则学习的方法,挖掘数据中的频繁项,并分析其意义。

1.关联规则发现及其在问卷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定义1

考虑一个离散的项集I,以及一个事务数据库T,其中每条事务都是I的子集。关联规则是一种形如X→Y的蕴涵式,其中X,Y I,称X为关联规则的先导,Y为后继,并且称T中事务同时包含X,Y的百分比为X→Y的支持度,称T中事务在包含X的条件下,包含Y的百分比为X→Y的置信度。关联规则发现(Associate Rule Discover, ARD)指从给定的项集以及事务数据库中挖掘出关联规则集合的方法。

目前常见的问卷数据分析方法为图表分析,这一方法对于分析两个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具有非常好的效果,然而对于多因素较为无力,同时只能分析研究者预先设定的一对因素,难以挖掘数据中隐藏的关联。ARD能够挖掘多因素的关联,并且生成的规则解释性高,因此天然适合于问卷数据分析,只需对问卷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

(1)对单选题和判断题,将其所有选项被放入项集中,并编号为QxAy,其中x为问题编号,y为选项编号。

(2)对多选题,将其转换为复数个判断题,并按判断题处理。

(3)对排序题,将其转换为复数个单选题,并按单选题处理。

(4)对问答题,设定数个关键词,然后把问答题看做关键词的多选,参照(2)处理。

(5)对缺失项,ARD可以直接忽略缺失项。

对问卷进行如上处理后,可得一项集,其中每一项对应一个问题的一个选项,则问卷数据库可以视为该项集上的事务数据库,可以进行ARD。本文使用基于Aprior算法的ARD,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挖掘出频繁项集,第二步根据频繁项集生成关联规则。Aprior算法的主要参数为最小支持度Smin以及最小置信度Cmin,前者表示频繁集必须满足的最小支持度,后者表示强关联规则必须满足的最小置信度。

在问卷数据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的二项频繁集,而两因素的关联在前述图表已经分析过,本部分更关注多因素的关联,因此本文对不同大小的频繁集使用不同的最小支持度,经过试验,确定Smin,1=0.1,Smin,2=0.2,Smin,3=0.14, Smin,>=4=0.1,问卷数据分析更关注于因素的关联而非如何预测回答结果,因此本文忽略关联规则,只考虑频繁集。

2.频繁项挖掘

对本文收集的所有问卷数据进行挖掘,得出频繁集如下(忽略大小二及以下的频繁项,频繁项名已经从QxAy的形式转换为问题答案,可能混淆的答案对应的问题使用上标标出)。

ARD得出4条三频繁项,设计的问题包括:您最赞同的养老方式、当前养老方式、感觉到的养老责任、是否考虑自身养老问题、养老责任分配。此外,最赞同的养老方式与当前养老方式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ARD总共得出四条四频繁项,涉及五个方面:年龄、当前养老方式、感觉到的养老责任、选择养老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否考虑自身养老问题,说明受调查者在这5个问题的回答上表现出较高的关联性。

五、结论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是未来一段时间主要的养老方式

根据本次调研的数据显示,从养老方式的选择上看,所有年龄段都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为主体。然而,在现存体系内,家庭养老的功能在不断弱化, 传统家庭格局已经改变,应逐渐完成养老支持由家庭到社会的转型。社区养老实际上是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它具有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主体多元化的特点。需要增加养老投入与补助,同时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增强社区建设。

在本次调研中,随着年龄增长,对机构养老的认可度也在提升,说明养老机构也逐步得到老年人的关注。对于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失去亲人的孤寡老人或亲人无力照顾的老人,机构养老集中供养、集中居住的方式仍然有很大的优势。

因此,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更容易得到推广,同时将机构养老与家庭养老、社区服务、医疗保健结合起来形成互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应该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

2.老年人的需求存在多样性,但感情与精神需求应得到关注

在问卷设置中,从考虑养老问题时优先考虑老人哪些需求以及与老人联系的主要方式两方面来关注老年人的需求。两个问题得到的结果基本吻合,老年人对感情和精神的需求不亚于对生活和医疗的需求,老年人更加渴望与子女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做养老产业的人所忽略的问题。

从看望频率与当前生活方式来看,在家养老与子女养老正在逐步分离,大多数老人独自在家。而子女因为生活忙碌看望老人次数减少,甚至数年不去看望的情况不再是个例,也表明家庭养老的功能在逐渐弱化。这也需要我们加强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与养老、助老投入,以免让养老问题进一步恶化。

3.年轻一代愿为养老承担更多责任

在养老责任上,大多数人认为政府应负主要责任。但唯有10至20岁的不同,认为子女当居首位,责任与义务是促使他们作此选择的主导因素。表明新一代人的道德感和家庭责任意识是很高的,他们更愿意承担抚养老人的责任,看重老人幸福,也更看重老人或子女的意愿以及情感而非经济等客观条件。因其未走向社会,对经济等条件不太重视,但正是他们即将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重后果,不仅将面临极强的就业竞争,还要面对两人供四老的局面,现在虽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但将来势必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如果他们能力不足,政府需要提前防范各种社会矛盾。

六、展望

养老服务需求的客观分析和评价,为合理地调控需求和配置公共资源,解决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提供了科学依据。当然,本课题的范围仍然十分有限。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存在巨大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在实际中,城乡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但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条件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一系列制度因素的约束。要想真正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需要加强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信息交流,还需要结合不同区域、不同城市和农村、不同社区的特点,进行更加深入、全面而综合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雪娥.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特点及对策思考[J].市场论坛,2013(11):19-20.

[2]曾光霞.中国人口老龄化新特点及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0(2):136-139.

猜你喜欢
养老模式决策树居家养老
简述一种基于C4.5的随机决策树集成分类算法设计
决策树学习的剪枝方法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试析金华市社区养老问题
试析金华市社区养老问题
引导城市消费对接旅游消费的异地养老模式探索
“互联网+”时代养老政策探究
决策树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