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教育引领下的地方性高师生择业观?研究

2016-11-28 14:42苏美莉黄启慧韦庆校
求知导刊 2016年28期

苏美莉+黄启慧+韦庆校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较长的时间,高校毕业生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尤其如此。因此,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教育工作,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与此同时,引导地方高师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具有以下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增加地方高师毕业生的就业门路,缓解就业压力;而且可以充实基层教育的师资力量,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创新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师德教育模式及相关举措。

关键词:师德教育;高师生;择业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早在2005年就颁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的精神,要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完善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从教。2014年,国家已经招募约3万名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及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作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当前及今后一段较长时期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教育工作,是高校师德教育中的重要任务。

一、引导地方高师毕业生正确树立择业观的现实意义

1.解放思想,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2014年我国毕业生已达到727万人,大学生就业在数量、质量、结构方面存在着很大矛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学校、政府、社会和大学生共同努力的目标。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仍十分庞大,“90后”大学生特征的多样化增大了就业的复杂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如何充分就业已成为今后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充分就业,最有效途径就是发掘就业市场,拓展就业渠道。高师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庞大,就业难度大。然而,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则缺乏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鼓励高师毕业生到基层任教,不仅可以减轻就业压力,而且可以有效缓解基层师资队伍匮乏的难题。

2.多管齐下,增加就业门路

教师资格制度改革后,非师范专业毕业生与师范专业毕业生一样可以加入到教师招聘队伍中。况且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仍在,社会用工需求锐减,导致非师范专业毕业生也加入到激烈的教师竞聘行列当中。积极引导地方高师毕业生到基层任教,这无疑可拓展他们的就业门路。

3.增强基层师资力量,均衡教育发展

我国基层师资相对缺乏,师资力量分布不均衡,严重制约基层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第一,农村学校的师资总体水平较低。其具体表现为教师的学历较低、知识面窄,拓展性差。第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教育师资的水平的提高则更加紧迫,特别是缺乏高级职称的师资。

二、创新引导地方高师毕业生到基层任教的师德教育模式

1.转变思想,更新就业观念

观念决定人生,师德教育为第一要务。转变与端正就业观念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途径。“以德为先,艰苦奋斗”,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和择业观念,是高校毕业生师德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因此,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任务所在。首先,教育当代大学毕业生及时更新职业价值观,引导他们立足实际,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冷静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调整就业期望值。其次,高校教育要转变传统的大学“精英”教育思想,淡化“精英”就业观,增强主体择业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摒弃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最后,要积极引导学生把握人才成才规律,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立足现实,夯实知识基础,尽可能改变浮躁情绪、侥幸心理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只有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2.深入研究,把握就业主体的特殊性

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基层生源,他们对基层的教育现状、工作生活环境较为熟悉,他们吃苦耐劳,勇于奋斗,对基层的工作学习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二是性格相对温和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基层单调平淡的生活。三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生活的毕业生,特别是少数民族生源毕业生,他们对生源地的风俗、生活习惯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同一民族者能很快适应生活习俗,更容易被当地群众和学生所接受。

3.正确认识到基层任教的价值

(1)通过多种方式,充分认识到基层任教的价值。高师毕业生地方高师毕业生不愿到基层任教源于仅从短期货币财富来判断人生价值。因此,地方高师毕业生的师德教育必须从短期的、货币的纬度拓展到短期与长期相结合、货币与非货币相结合,激发他们认清自身价值。人生,是一种经历,而经历就是财富。同理,到基层任教,是人生的经历,是应对将来职场的历练。

(2)转变认识视角,认识到基层任教的意义。从环境来看,到基层任教具有环境优化的价值。基层自然环境较好,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村民好客淳朴。随着城镇环境每况愈下,良好环境作为正常商品,人们对其需求越来越多。到基层任教不仅可以领略当地优美的环境,而且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同时激发他们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意识,促进当地群众保护生态环境,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可以邀请在基层任教的校友回校宣讲,介绍基层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鼓励毕业生服务基层教育,施展自身才华。

(3)基于人才储备视角,认识到基层任教的价值。农村历来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摇篮。但是,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中西部和东部、基层农村和城市教育发展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和基层教育的发展。引导地方高师毕业生到基层任教,不仅可为基层提供优质教师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还可弥补基层师资不足和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为基层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基层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4)通过直接参与的方式,认识到基层任教的价值。这主要是指到基层学校去调研和实习,开展社会实践,感受当地的教育需求和友好和谐的生态环境。玉林师范学院自2007年以来开展了大四学生到基层农村的顶岗实习的活动,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4.上岗后的后续指导

传统师德教育模式在毕业生离校后就宣告结束,但从师德教育客观发展来说,这才是师德教育的开始。毕业生到基层任教,随着基层教育环境的变化,其思想也会有所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师德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紧贴基层实际。构建高校与基层多种交流平台,通过交流会、培训会、报告会等形式,促进高校与基层良性互动,使得师德教育“接地气”,同时也有利于毕业生师德修养的提升。

三、开展引导地方高师毕业生到基层任教的师德教育措施

1.突出地方性,加强与基层教育部门的相互协调

当前高师院校的地方性传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其根源在于对基层师资的具体情况没有进行深入了解,使得地方高师对毕业生的师德教育目标无法明确。因此,地方高师要发挥地方优势,就要深入基层,加强与基层教育部门沟通和协调,让师生了解基层的师资需求变化及其思想动态。既要请基层教育部门的领导和教师到学校来给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做相关的介绍,又要让从事毕业生师德教育的老师深入基层教育部门去支教或挂职锻炼,这既有利于增强地方高师对毕业生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培养,也能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任 教;此外,还可稳定在岗师资队伍。

2.设立专项资金,扶持针对毕业生的师德教育

地方高师针对毕业生的师德教育要突破简单的课堂教育模式,就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可以采取国家、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模式,设立针对毕业生师德教育的专项资金。该资金由具体分管学生思想教育的学校领导主管,在使用过程中要坚持专款专用原则,实现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3.专职教育,设立针对毕业生的师德教育教师

目前针对毕业生的师德教育,一般采取专题授课、临时讲座的形式,缺乏专门的师资队伍。要开展地方高师毕业生到基层任教的师德教育工作,明确其与一般的师德教育工作具有共性,但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应该引入针对毕业生的师德教育教师,提高其业务素质,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4.有机结合,以师德教育工作带动就业指导工作

只有了解学生的就业思想,就业指导工作才好开展;而只有了解毕业生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师德教育才有针对性。比如在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一般不评价学生持有的价值观,只是单纯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协助他们调适矛盾和排解不良情绪,引导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这种缺乏师德教育的就业指导,很可能导致毕业生过于关注自身的发展而忽略社会需求。因此,客观上要求地方高师把针对毕业生的师德教育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具体而言,地方高师要打破师德教育部门与就业指导部门之间的藩篱,实现在师德教育中实现就业指导,在就业指导中实现师德教育。可见,引导地方高师毕业生到基层任教的师德教育模式,在指导思想上应该是目标对象明确,突出价值实现,全程跟踪服务;在具体操作上应该采取专项资金支持、由专职教师负责、“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模式,整合校内外资源,采用现实与模拟有机结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郑永延.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郑晓明.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