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看待骇客文化

2016-11-29 04:02林杨骏裔赣南师范大学江西赣州341000
人间 2016年16期
关键词:骇客传播学

林杨骏裔(赣南师范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



传播学视域看待骇客文化

林杨骏裔
(赣南师范大学,江西 赣州341000)

摘要:在大量影视作品熏陶之下,广泛受众对骇客的定义还局限于狭义的角度,极少部分受众能够理解骇客的真正深层次含义以及由骇客群体经过数十年发展形成的独树一帜的深层次骇客文化。骇客文化在现实生活当中真实存在并且影响广泛。本文从骇客的线性发展入手,结合实例分析得出骇客文化在当今时代的影响以及教育意义。

关键词:传播学;骇客;信息无偿化

电影《黑客帝国》是华纳兄弟公司1999年发行的动作片,由安迪·沃卓斯基执导,讲述了一名网络黑客尼奥发现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实际上是由名为“矩阵”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控制的。尼奥在一名神秘女郎崔妮蒂的引导下见到了黑客组织的首领墨菲斯,三人走上了抗争矩阵征途的故事。从1999年《骇客帝国》第一部上映到2003年的第二部和第三部,《骇客帝国》三部曲在全球范围疯狂热映,吸引了大批票房,虏获大批粉丝,而这部电影也使得许多人第一次接触到“骇客”这个概念。大众脑海中仿佛对“骇客”的定义加上了高科技、前卫等主观印象的标记。当然,《骇客帝国》三部曲塑造的只是影视作品当中的骇客形象,而现实中的骇客究竟是不是如同影片中一样?让大家一同跟随笔者来了解一下生活当中的骇客以及骇客背后潜藏的一种无形而巨大的文化力量。

一、“骇客”一词之溯源

追溯骇客一词的根源,hacker一词实则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有人说过“美国人创造了黑客,如同他们创造了牛仔。”这句话显而易见地带着传播本土化以及传播地域化的思想萌芽。接下来笔者将详细阐述几代骇客在时代大背景和传播大环境下的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第一批黑客产生于本世纪60至70年代,一群计算机系里的大学知识分子利用“分时系统”技术把计算机主机变成了事实上的个人计算机,从而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这词需要强调正是第一批黑客的此种壮举,让身为市民阶层的大众突破了接近于零概率事件-接触到原本属于上层阶级的“宠儿”---计算机。根据时代大环境不难了解,在当时做一名计算机黑客是一件很荣耀的事,它意味着对电脑的全身心的投入,虽然可能被很大一部分人当做是极度疯狂的做法。

(二)第二代黑客产生于70年代后期,领头人是史蒂夫,他发明并产生了个人计算机。史蒂夫不仅是发明者,更是生产者,在他的引导和带领下,生产出的不仅仅是个人计算机,更提供了一定阶层相互“交流”的平台和硬件前提,这是具有巨大意义的,还值得一提的是,以他为首的一批“反文化”铁杆支持者。如果在当今社会说到“反文化”一词,很多人不由自主的去联想美国60年代的嬉皮文化,亦或者是对各种多元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挑战。大众会有这样的看似自然的联想力,实则和时间纵轴上每一个时间段的主流传播的观点息息相关。这就好比现实生活当中,为何绝大多数人信赖品牌的力量,一方面确实是品牌在质量上相对严苛的把关,实则更主要的一方面是由于大众不曾发现的一种潜在的传播力量,这种强大的传播力量塑造了每个人心中的“认可”。其实从严格从字面上理解,“反文化”运动是指美国60年代在青年人当中流行的以反战和反主流文化为特征的一种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再或者说是一种反抗以技术为主体的工业化社会。

(三)80年代初出现的第三代黑客, 为个人计算机设计了各种应用教育和娱乐程序。特别是米彻·凯普发明的LOTUS1 1-2-3电子报表程序促成了IBM PC的成功。试想一下,在能够有购买力的阶层,具有多种交流沟通功能的应用和程序大规模的普及之后,第三代黑客们创造的难道真的只是一种技术和一种发明吗?答案很显然,他们创造了一个更加坚实和广阔的“话语”平台。甚至可以说,这样的“话语”交流已经开始逐渐渗透阶层的隔阂。

(四)把此传播趋势发挥到极致的正是第四代黑客,出现在80年代中期,这一批黑客发明了电子公告牌和自由平等的以非层级方式连接的USENET,并且将美国国防部的阿帕网改造成了今天的互联网络。“非层级”自然对应的是“层级”,“层级”意味着其背后掌握这种“话语”力量需要具备一定等级的权限。而“非层级”显而易见是一种“倒逼话语权”,是一种倒逼致使信息、话语“传播”自由化的力量。

二、传播学视域中,不断发展的“骇客”文化

(一)骇客原形为“HACK”,中文直译后是“劈”和“砍”。在这样的中文直译后,这个词就已然开始变得饶有趣味。“劈”的是什么?而又是什么被“砍”?

(二)英文解释黑客的一种说法为HACK是早期麻省理工学院俚语,尤指技术高明的恶作剧。中文直译“黑客”,有“不被认可”、“有待考证”等不合法含义,这样看来,直译后“黑客”一词的贬义比英文原义重了许多。这样的主舆论和传播导向下,不难理解为何国人对黑客的第一印象有所偏差。由此看来,在整个语言体系以及传播过程当中,“骇客”一词含义已然发生微妙变化。历经四代黑客传承,其实质的思想已然伴随着中外横向主线和时间纵向主线,在传播大环境的染缸之中脱颖而出自成一派。“不要侵入或破坏政府机关的主机;不恶意破坏任何系统、软件或资料”是黑客体系内不成文的规矩,黑客们有自己的伦理原则。任何一个人都能在计算机上创造艺术与美,并能够使生活更加美好。如此看来,接近于中国“侠盗”文化。

三、“骇客文化”给予大众的启示

笔者在本文中最想突出强调的一点是“一切信息都应是免费的”,类似于中国“侠盗”精神。这般精神应该被弘扬,当今社会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导致信息“半公开化”“有偿化”,很多学者或者对学术有兴趣的人碍于深度资料的高昂价格,对某一学术科目无法进行深入考察。话分两说,这样的做法,某个方面确实提升了部分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但笔者却认为这么做弊大于利,毕竟除了“有偿化”、“半公开化”还有更多行之有效的提升知识产权意识的方法,如⑴在作品创作初始阶段植入创新思维⑵政府采取更多官方鼓励形式支持新型知识产权意识⑶立法们结合国家事情完善配套法律法规,监管部门联动排查等。所以笔者认为在一定的范畴内,应当尽可能多的共享资源,这样才能使得更多的受众享受到信息开放、汲取知识和有效话语带来快感。这也正是历代黑客为大众传播的良性发展做出的最为的意义最为深远的贡献。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88-01

作者简介:林杨骏裔(1991.11-),男,汉族,江西赣州人,广播电视硕士,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

猜你喜欢
骇客传播学
探析中西传播差异 彰显华夏传播魅力
网络议程设置理论与方法:计算传播学视角
计算传播学:国际研究现状与国内教育展望
传播学理论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探讨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本期骇客——叶 梓
论中国传播学本土化与跨学科研究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