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重新定位读经教育

2016-11-29 06:44
广西教育·D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读经现实生活传统

《人民日报》9月8日曾发表了《如此读经为何 只能造就庸才》一文,文中指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受教育者)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是造就健全人格的过程。但只靠背诵儒学经典就能造就健全的人格乃至培养出圣贤?这未免太天真了。人是社会动物,人通过与同类之间的交往互动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单纯的学校教育。”读经当然是好的,让孩子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是大有裨益的,但凡事“过犹不及”,过了度就容易走入极端。圣贤书要读,窗外事也不可不闻,读经可以成为现代教育的补充,但放弃主流教育而钻入读经的“牛角尖”,是极不可取的。

如今,较早一批读经的孩子已经成人。19岁的郑惟生在背诵完20多万字的经书后意识到,自己之前为学经而付出的时间与精力都已付之东流;20岁的江苏姑娘李淑敏在大学旁听课程时,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学的美。

传统文化之所以能转化成现代文化,就在于能有所选择、有所扬弃,家长对此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早在1935年,蔡元培、胡适等学者就已参与过“少儿读经”话题的讨论,当时大部分支持读经的学者最纠结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理解经典的高深含义。从经学史的角度来看,恰恰是“讲经”“通经”而非“读经”,这才是学术的正统。

破解读经教育困局,除了家长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学校也要反思当前的教育问题,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方式讲解经典;社会舆论既不应过分神化经典,也不应盲目批判经典教育,而应营造理性的氛围,让传统经典在现代文明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诚如蒲公英评论网独立评论员长孙永健指出的那样:“读经一定要和现实结合起来,任何缺少现实关照的教育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出人格健全、拥有思想、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笔者以为,读经本身没有错,但如果将读经作为少儿学习的全部内容,试图通过读经的方式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就是不可取的教育方式。读经典的核心是吸收经典中的优秀思想,学会用经典解读当下,来指导现代人的生活,做到古为今用经典。(文中郑惟生、李淑敏为化名)

(责编 周伟琳)

猜你喜欢
读经现实生活传统
唐文治读经救国论的思想历程与发生机缘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材料作文“读经热潮”讲评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生查子
再看读经:科学读经 品味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