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学类课程在高职通识教育中的功能及实践路径

2016-12-03 03:08赵志英葛宇宏
现代语文 2016年10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社会高职生

○赵志英 葛宇宏



谈文学类课程在高职通识教育中的功能及实践路径

○赵志英 葛宇宏

摘 要:重在体现真善美教育的文学类课程正在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的通识教育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文学之于人生、社会、高职生个体三个方面来阐述文学类课程在高职通识教育中的功能。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文学类课程在大学生通识教育中的功能。本文从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文学类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全面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以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积极探索文学类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文学 人生 社会 高职生 实践路径

一、引言

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所倡导的自由教育。[1]相对与专业教育而言,主要是以培养现代社会中“合格”和“健全”的人为目标,具有普遍性、永恒性、基础性、教养性、全面性等特点。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当是“育人”为首。爱因斯坦明确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判断力。”[2]“如果学校仅仅是专业教育,培养的只是有一技之长,但无人文情怀而又自以为是的专家,这样的人只能是一个畸形的人、零碎的人、不健全的人”[3]。高职教育中的文学类课程主要是通过情感的、审美的方式进行感染和薰陶,并和其他人文素质课程一起相互补充,共同作用,从而收到育人的效果,因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功能,已成为通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学之于人生

如果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分析,文学既不能给人带来面包(萨特曾经说过一句话:“对于饥饿的人们来说,文学能顶什么用呢?”),也敌不上坚船利炮(鲁迅曾讲道:“一首诗吓不倒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然而,我们扪心自问:人类生存的终极目标是面包抑或枪炮吗?答案肯定是:不然。德•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中这样描述: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4]这是大多数人认同的生存方式。充满诗意地生活,这才是人类终极的生活目标。人类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在不断走向文明,是将人生的物质需要逐步降低,而将精神需求逐步提高。文学作为人类精神创造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精品,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精华,是人类思维神奇的结晶。可以使人的勇气、荣誉感、希望、尊严、同情心、怜悯心和牺牲精神复活起来,文学能从更高层次上提升人的文化素质和整体素质,充实人的内心世界,焕发人的精神风貌,带给人们真、善、美。古今中外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对人类生活和生存意义的深刻体验和思考,蕴含着崇高的审美理想,或深邃的历史意蕴,表达了对人的价值、人的灵魂归宿的关注,对人的生存意义的追问。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深层意蕴是“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人类总体历史进程融合无间,以至于最终达到对人生和历史诗性智慧的把握”。[5]在文学中,读者可以找到别的学科所没有的对于金钱的审美阐释,如何能让人在金钱面前保持灵魂的高尚,也可以跟随古往今来仁人志士走一段可歌可泣的爱国旅程,还可以去体会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对于自己卑微灵魂的涤荡,更可以在心灵受伤的时刻借之得以慰藉……总之,可以这样说,没有文学的人生虽然依旧是一种人生,但可能是十分枯燥、十分粗陋的人生,没有文学的人生可以说不是高质量的人生。

三、文学之于社会

《诗经》中有首诗名为《鄘风•相鼠》,淋漓尽致地针砭和讽刺无耻、无礼、无德之人。当今许多没有相应的资历,没有公认的德行,没有相当的才能,却因各种关系而公然登上高位之徒,一旦登上高位后自鸣得意、趾高气扬却毫无如临如履之虔诚,许多当权者“很少能为民做主”,相反总是利用许多权利为自己拼命谋私利,愈演愈烈。文学的道德批判力量却是如此的深刻和形象,让那些“相鼠”们知道羞耻、让他们的灵魂受到拷问。如果说,文学的作用能使那些食民之供却不为民做主的人心灵触动、脸面发烫的话应该算是大幸,实在连文学的道德批判都不能触动,那也只能怒喝一声“不死何俟?”

文学的道德批判固然痛快淋漓,让人警醒。然而文学慰藉心灵之功用更应该大书特书。相信大家都有类似的感受,当读到一本好书时,会不由自主地放慢速度,细细品味,生怕看完了再也找不到这种愉悦和满足感了。特别是在人生低谷的时期,与心灵相契的书籍更是能振奋精神、鼓舞意志。白居易曾经这样描述自己和诗友之间的关系:“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文学可以安慰人的心灵。拉斯更是指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诗艺》第二十三章)想起多年前,笔者所带班级一位女生因犯错而情绪低落,更担心失去班主任的信任。作为班主任我写了一首小词给她:“谁言人能无过?只怕来世会修。试问古今人,却道过往不咎。知否?知否?应是爱心依旧!”我想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比任何的板脸说教都要有说服力。然而生活中我们太缺乏关爱了,哪怕是举手之劳,许多人都不愿付出。生活在社会的网络之中,人与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无疑对我们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友善、仁爱、和谐的关系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这难道不比那些整日为送礼而大伤脑筋的蝇营狗苟之辈更接近“诗意生活”的目标吗?

四、文学之于当代高职生

高职生相比于一般大学生,由于学习的功利性比较明确,知识面相对狭窄,片面追求娱乐和享受,以致道德感和责任感的缺乏、人格的不完善等已不是什么稀罕之事。很少有人会深思: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做人的标准是什么,生命的价值和人格的完整是怎样衡定的?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则对他们充满了诱惑。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他们不了解金钱的意义,不懂得该如何与人相处。快餐文化、网络文化很难真正提高人的人文素养,也无益于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更无法提高个人表达、沟通能力,精神上的压力与心灵的苦闷却与日俱增,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世俗社会总是偏爱金钱,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为了金钱而六亲不认的人。确实生活离不开金钱,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爱钱但切不可成为金钱的奴隶。只有靠自己的双手通过正当途径赚取的金钱使用起来才会心安理得,否则必将遭受良心的拷问和心灵的折磨。且金钱并非万能,一个人一旦确立了“金钱万能”的观念,其气质必定无法“自华”起来——文学艺术让人们学会以审美的眼光看待金钱。文学艺术是通过审美教育让人们正确认识金钱的最好的途径,特别是文学作品,很多描写的是金钱对人类心灵的毒害,金钱对人灵魂的扭曲,金钱对人美好情感的践踏,“这显然有利于人们养成对于金钱的傲然品格,有利于让人们形成对于金钱的全面、理性而深刻的认识。”[6]中国文学中闪耀着许多光彩的人物,多少都带有重道德精神而轻金钱富贵的品质,比如庄子视富贵如敝屣,自由洒脱的情怀;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性情人生;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的浪漫飘逸,那种睥睨金钱、傲视富贵的高尚气质展示的不正是千古人生的豪迈气派、诗意人生的精彩呈现吗?绝不拘谨于金钱之间,孜孜于富贵梦中,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的心灵为之激荡!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多少带有点“阿Q”精神,然而人生本来无完美,有多少人的人生是在没有“阿Q”精神的陪伴下走过的呢?至少这样的文学作品能让我们在烟熏火燎的金钱社会里看到一片纯净明媚的天空,让人的灵魂往上飞……

高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将是一生受益无穷的好事。一个人对世界和异性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和恋爱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培养正确的爱情观、正确认识两性关系和大学生们今后走上社会、成家立业乃至一生的幸福都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与我们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理念是一致的:“人文精神教育内涵基本构成与价值取向是对历史人文传统的扬弃性的批判与继承,通过对基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性及其健康发展需要反思,探讨和培养促进社会更美好、人生更幸福的途径。”[7]在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作家们通过爱情的描写揭示出社会与人性的本质,期间熔铸了大量对于人生、人性的思考。《诗经·蒹葭》表现了对理想爱情的不懈追求;汉乐府中的《上邪》体现的是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三言两拍》中杜十娘选择投金跳河的壮举告诉世人:金钱不能与爱情划等号,无真爱务宁死;《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告诉我们:只要敢于冲破世俗的藩篱,有情人终能成眷属;陈世美与秦香莲的民间传说表现了世人对于喜新厌旧、朝三暮四之人的唾弃和指责;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又显示了两情相悦的绮丽与美好;《红楼梦》中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昭示了爱情真谛:惟有精神和灵魂的呼应才是真正的爱情;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鬼神之恋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可以惊天地、泣鬼神,具有神奇无比的威力,它可以超越一切,即使生死相隔,阴阳两界,都无法阻挡爱情的力量;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轰轰烈烈的爱情告诉人们爱情不仅要懂得付出更重要的还要理解、宽容和包含,而他的前妻张幼仪对爱情的态度更让当下一些在情感路上迷失自我的女性得到启示:女性不能做爱情的寄生物,应该把握自己、把握人生;正如当代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中展示的爱情观:独立平等。

诚然,文学中还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文素养的内涵,比如“富贵不能屈,威武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完整人格;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铮铮铁骨;比如积极人世、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等,这些都会对高职生的人生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

前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曾说:“我们应该看到,科学技术这把宝剑有两面刃,如果不很好地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这把宝剑可能不是正面刃在起作用。这对人类的繁荣、安全与社会的进步稳定,将是非常危险的事情。”[8]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9]

五、结 语

文学类课程承载的“通识教育”功能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社会批判的“载道”功能,又有人生启迪的哲学功能,尤其是对当代高职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职生在阅读和学习文学经典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品德、意志等方面的陶冶。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文学类课程独特的教育功能,挖掘其教育内涵,使其真正成为高职院通识教育的有效载体。

首先,要充分重视文学类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高职院校必须扭转急功近利的办学心态,认识到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工程,职业技能是立世之基,而人文素质是立世之本。教师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出健康加健全的人才,没有人格培养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学院要把其放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方式的高度,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进“5+3”的教育新模式,即“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逻辑推理和创新精神相结合、和谐统一与诚信有德相结合、质疑分析和批判提高相结合、电脑网络相结合”,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寻找、发现创新课程建设,突出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实现全面、协调的教育新模式,系统开发相关的文学类课程,包括网络课程。在上课形式上要多样化,要更多加入学生互动的成分,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当前,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已成为学生生活的常态,文学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方式可以和电脑网络、手机网络充分结合,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读书、学习、质疑分析、批判和交流,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高职生对文学多样化的实际需求。

其次,高职院校要全面加强对教师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素质和学校整体的发展。有调查显示:“高职院教师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人文素养的不足与弱点:他们往往专业基础理论扎实,知识结构单一,对文史哲知识涉猎很少,人文知识贫乏,文化素质较差。”[10]教师人文素养的缺失也直接导致了学生素质发展的不平衡,这与我国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对称的。学校应该加强教师的文学经典阅读,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认识的高度,提升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这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只有教师的整体人文素质和文学修养提高了,以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学生才能对文学经典从爱好到蔚然成风。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高职院校在培训新教师上岗时,将经典阅读列入培训项目,这对于教师人文知识的吸收、人文素养的提升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再次,积极组织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学院可以开展定期培训,邀请各方人士前来主讲;开展人文知识系列讲座,让自己学院的老师组织授课,在互相学习、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使自身的人文素养得到修炼;学院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创办论坛,对一些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争论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学校可以开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动,(比如我院曾经开展的“中国传统节日和诗词朗诵”)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促进;还可以营造良好的条幅文化,用自己学生写的对联、警句装点和美化学校;还可以借助技能大赛开展文学实践活动,比如唐宋诗词知识、文学知识、汉字听写、诗歌朗诵等竞赛,这既是对人文素质渗透的一种检验,又可以提高高职学生对文学类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对学院整体人文氛围的缔造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力争把人文教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用积极向上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浸染学生;用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吸引学生,使学生们在这种良好的环境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

注释:

[1]苗文利:《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二十年的理性反思》,南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23—26页。

[2][3]许良英,范岱年编译,[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55页,第63页。

[4]傅道彬,于茀:《文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5]王岳川:《艺术本体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52页。

[6]朱寿桐:《文学与人生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225页。

[7]许苏民:《人文精神》,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页。

[8]转引自潘俊杰:《理工科大学生文学课程教育释疑》,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7年,第8期,第95页。

[9]姚国华:《追寻缺失的大学精神,一个民族需要关注天空的人》,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8月7日。

[10]李霞芬:《关于提高高职院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思考》,科技信息,2007年,第32期,第276页。

(赵志英,葛宇宏 江苏南京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210048)

基金项目:(本文系邮电社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项目化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5JSJG512]。)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社会高职生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高职生学习投入状况及对策研究
浅谈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