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实践智慧成长中发展因素探析

2016-12-03 10:52孙科丽
求知导刊 2016年30期
关键词:辅导员

孙科丽

摘 要:高校辅导员实践智慧成长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求,又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必经道路,更是辅导员提升职业素养的应有之义。实践智慧是指辅导员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形成的对教育整体的理智型直觉认识与彰显出来的道德品行。高校辅导员实践智慧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构建辅导员实践智慧,既面临辅导员整体建设性的问题,又面临辅导员自身职业发展的具体问题,为了从更深远的视角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对问题的生成和存在原因作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辅导员;实践智慧;发展因素

1.辅导员的后续培养机制相对落后

辅导员培养机制大多把辅导员老师看成被教育的对象,辅导员作为实践主体的能动作用往往被忽视。常规培训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机关轻基层、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

(1)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专业属性突出、实践性要求极强的工作。绝大多数高校会请一些权威人士采用授课方式对辅导员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但是因为大部分专家并没有从事过辅导员相关的工作,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培训结果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

(2)辅导员身处工作一线,直接面对几百名学生,是管理学生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的“先行官”。目前的辅导员培训的培训对象大多从有一定职务的领导中选拔,基层辅导员很难获得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阻碍了辅导员实践智慧的成长。

(3)无论是在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方法上,目前的辅导员培训都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往往是在做表面文章,流于形式主义,以为多请几位专家教授,多开设几节课程,多组织几次经验交流,就能提升辅导员的实践能力。殊不知,这与辅导员工作需要的具有针对性、体现时代感和富于创造性的要求相去甚远。

2.辅导员易被传统教育思想所束缚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老师对学生思想的导向作用,这种教育思想忽视了教师的主动性、能动性,其教育创新思维未得到培养。长此以往,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中习惯了这种统一的、简单的和单调的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逐渐会形成固定的、常态的和僵化的教学方式,阻碍着自身实践智慧的生长。这种模块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灌输式教育。所谓灌输式教育,就是企图通过简单强制方式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认可的思想观点、政治信条、道德和行为规范,使受教育者无可选择地被动接受知识。辅导员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更像是“传声筒”,学生更像是“录音机”,至于信息有没有,辅导员老师并未思考,所以他们的实践智慧也难以生成。另一种方式是权威式教育,它在中国也被称作“家长制”教育。在具体教育中,辅导员老师具有绝对的权威,要求学生服从权威,形式上只强调规矩,表达上缺乏爱心,行动上缺少说服力,使学生丧失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两种教育方式都会阻碍辅导员老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从而阻碍实践智慧的成长。

3.辅导员职业幸福感质量较低

职业幸福感,是指个体从事工作中因能力得到体现、工作得到认可和地位得到尊重而获得的持续不断的快乐体验。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就是辅导员既能感受到工作带来的愉悦感,又能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既能提高自身的职业化能力和水平,又能帮助学生提升人生的内涵。

事实上,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常常因为工作压力过大、职业认同度偏低和个人发展前途黯淡等原因得不到根本改善而心灰意冷,这将导致辅导员因职业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太大而出现心理落差,从而导致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偏低,失去工作激情。一位辅导员老师曾经形象地描述过自己的生存状态:“表面光鲜,实际琐碎,工资可怜, 不够消费,手机终年不敢欠费,生怕领导随时查对,不少学生先不知味,还挺羡慕事业单位,陪伴4天都喊受罪,不盼留校竞争岗位,毕业4年回来聚会,不如学生混在社会……”可见,辅导员更多感受到的是职业带来的辛苦,并未完全体会到职业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这将直接导致辅导员无法彰显自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生意义,其实践智慧也很难生成。因此相关教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李景春,李 倩.灌输式教育在和谐德育中的反思与扬弃[J].湖北社会科学,2009(12).

[2]李恩广,凌文秀,赵 殷.基于“95”后大学生特点的辅导员 胜任能力研究[J].理论前沿,2014(9).

猜你喜欢
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提升对策
刍议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策略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满意度调查与对策
高校辅导员队伍有效激励的最新研究综述
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100系列”丛书(四册)
“有为”也应“有位”
辅导员待遇,职业幸福感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