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营养性胚胎病的致病因素和预防

2016-12-03 15:51龚瑞洪
水禽世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母鸭核黄素缺乏症

龚瑞洪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6)04-0038-03

母鸭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很大,一方面为了维持自身的健康生长和正常的产蛋量,另一方面还必须为所产的蛋内贮存充足的营养物质。因此,母鸭是否应用全价饲料、代谢是否正常、蛋内是否全面地贮存营养物质,这就构成了鸭的胚胎能否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任何一种因素出现问题,都有可能使胚胎出现营养性疾病,从而影响胚胎的发育,降低种蛋的出雏率,甚至导致幼鸭的各种先天性疾病的发生。

1 种鸭维生素A缺乏和过量引起的胚胎病

1.1 发病原因与临床症状

1.1.1 维生素A缺乏 当种禽日粮中维生素A缺乏时公鸭精子减少,活力下降,畸形精子增多,直接影响种蛋的受精率;母鸭产蛋间歇期延长,产蛋量下降,蛋内常有血斑,维生素A减少。在孵化的第一周,胚胎头部和躯干已形成,但血管分化和骨骼的发育受阻,头和脊柱畸形,胚胎的错位发生率高。死胎率之所以增加,有资料说明,母禽每kg日粮中含维生素A为450μg时,胚胎死亡率为10%;含120μg时,死亡率为15%;含60μg时,死亡率为31.7%;含30μg时,死亡率为100%。

存活的胚胎发育缓慢,胚体软弱。眼干燥,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的上皮角质化,肌肉和皮下水肿、贫血。经常出现痛风,即在肾脏、肠系膜、胸膜、心包膜、卵黄膜、卵黄囊及其他器官表面有白色尿酸盐沉积,尤其是肾肿大,肾小管充满白色尿酸盐。当怀疑胚胎维生素A缺乏时,可对种蛋的蛋黄、孵化中的胚胎或雏鸭的肝脏进行测定。若低于正常含量(2~3国际单位/g),则为维生素A缺乏。

1.1.2 维生素A过量 维生素A过量对胚胎可产生毒性作用,导致胚胎死亡和降低孵化率。

1.2 预防方法 不少因素均可破坏饲料中维生素A,如紫外线的照射、湿热、阳光下暴晒、饲料中所含的硫酸锰和不饱和脂肪酸,以及混合料贮存时间过久等,均能使维生素A失去活性;饲料中缺乏维生素E,对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保护作用降低,从而使维生素A活性受到影响;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不足时,会抑制运输维生素A的载体蛋白质的形成,影响体内维生素A的吸收利用;当鸭患有球虫病、蛔虫病、胆囊或肠管发生炎症时,鸭群同样可能发生维生素A缺乏症。这些因素的生产中都应引起注意。

在母鸭饲料中补充维生素A,以成年产蛋鸭每吨日粮含量500万国际单位为标准。但在生产实践中,当发现维生素A缺乏症时,其添加量可增加1倍以上。同时要防止饲料放置过久或发霉,致使饲料中的维生素A被氧化破坏。平时在日粮中补充动物性饲料和青绿饲料,有预防维生素A缺乏性胚胎病的作用。

2 种鸭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胚胎病

2.1 发病原因与临床症状 维生素B1缺乏性胚胎病在鸭尤为多见,常常由于日粮不全价,缺乏糠、麸以及母鸭采食大量白蚬、虾、贝类水产品时,由于硫胺素酶破坏了硫胺素而造成维生素B1缺乏。一般而论情况下,对母鸭的产蛋量影响不大,但产出的种蛋在孵化过程中,胚胎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维生素B1缺乏症。当孵化到4~5d时,胚胎发育明显减慢,逐渐衰竭,死亡增多,有的胚胎虽然己到啄壳时间,却因无法出壳而死亡。

2.2 预防方法 维生素在酸性环境中,对热、氧较稳定,而在碱性环境中则极不稳定,易被氧化而丧失活力,饲料贮存不当,贮存时间过长,尤其是饲料发生霉变时,维生素损失较大;发生消化道疾病时,影响了患鸭的采食量及消化吸收功能受障碍,也能造成维生素的缺乏。在生产过程中应尽量避免。

缺乏维生素B1的种鸭群,应当调整日粮的配合,增加含维生素B1较丰富的饲料,如糠麸类及青料,或每只母鸭注射盐酸硫胺素0.5ml(每ml含盐酸硫胺素50μg)或每只维生素B1溶液0.5ml。倘若发现刚孵化出的雏鸭出现大批维生素缺乏症时,可对同一来源或同一批的孵化蛋,在孵化前从气室内注入0.05~0.1ml维生素B1溶液,有助于雏鸭顺利出壳,并可减少出壳雏鸭的发病率。

3 种鸭维生素B2(核黄素)缺乏引起的胚胎病

3.1 发病原因与临床症状 维生素B2在蛋黄中的含量不得低于4μg/g,低于此值应会发生缺乏性胚胎病。维生素B2缺乏是影响禽孵化率的常见营养缺乏的原因之一。由于核黄素在机体里不能大量存在和长久贮留,因此,当种鸭日粮缺乏核黄素仅数天,母鸭群即有反应,尤其由于热应激、疾病或其他因素影响鸭的采食量时,更增加病的严重程度,此时母鸭所产的种蛋内维生素B2的含量迅速下降,在孵化时胚胎就发生缺乏症。

缺乏维生素B2的胚胎主要表现为侏儒胚,发育不均匀,头大(头部皮下水肿),脚短小,关节变形,趾弯曲,下颌和腹部皮下水肿,羊水粘稠度增高,卵黄稠密,肾脏常沉积尿酸盐结晶。由于皮肤的生理机能障碍,导致皮肤角质化,绒毛不能突出毛鞘,一堆堆卷曲成团而呈“结节状绒毛”或“结绳”状外观。由于胚胎的蛋白质代谢障碍,肝脏呈黄红色,并有出血斑。即使能孵出的雏鸭,绒毛卷曲,脚、颈麻痹,甚至瘫痪。

3.2 预防方法 维生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植物性饲料中的紫苜蓿粉、饲料酵母、花生饼、豆饼、米糠、麦麸、小麦、谷物等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动物性饲料中的蚕蛹粉、鱼粉、血粉等维生素B2含量也相当丰富,在饲料配制中要加以合理使用,满足家禽对维生素的需要。核黄素在常温下比较稳定,但遇碱及受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易受破坏,在饲料的贮藏、使用过程中应引起重视。

缺乏维生素B2的种鸭群,在饲料中应提供维生素B2正常需要量,在每公斤饲料中加入维生素B2 3g,或在种蛋入孵前向气室内注入0.05mg核黄素。一般情况下,在日粮中加入足够的维生素B2后,不超过7d,种蛋的核黄素B2便可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

4 种鸭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胚胎病(胚胎粘液性水肿病)

4.1 发病原因与临床症状 对家禽来说,最重要的是维生素D3和D2,而植物性饲料不含维生素D,但日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使(鸭主要是脚蹼)所含的T-脱氢胆固醇转化为胆固化醇,即维生素D3。由于饲料添加维生素D3不足或在阴雨季节和冬季缺乏光照,常导致本病发生。

种鸭缺乏维生素D时,母鸭产薄壳蛋和软壳蛋的数量增加,新鲜蛋内的蛋黄可动性增大。种蛋在开始孵化时胚胎发育缓慢,绒毛膜发育不良,出雏率降低。胚体皮肤出现极为明显的浆液性大囊泡状水肿,即称为胚胎粘液性水肿病,皮肤下结缔组织弥漫性增生。由于发生水肿,胚胎发育受阻,出现明显的四肢骨弯曲,腿短,上颌骨和下颌骨也短,从而导致上、下喙闭合不正常,在孵化早期因维生素D缺乏而死亡的胚胎,心脏发育不全。幸存而出壳的雏鸭有的出现关节变形、脑积水等症状。

4.2 预防方法 预防本病,需加强母鸭的饲养管理,日粮应补充丰富的维生素D3,调整好日粮中钙、磷的比例,钙、磷最合适的比例是2:1。但应注意,过量的维生素D也会使孵化率降低,长期大量使用会引起中毒。

5 种鸭维生素E缺乏引起的胚胎病

5.1 发病原因与临床症状 在一般情况下,种禽的日粮中维生素E(α-生育酚)有足够的含量,较少发生缺乏症。若在种鸭日粮补充适量的维生素E,可使其后代提高免疫应答能力。

本病的特征是肢体出血、水肿、头肿大,单侧或两侧眼突出,晶状体混浊,玻璃体出血,眼角膜出现云雾状斑点,甚至失明。出雏率明显降低,常在4~7d或25~28d出现胚胎死亡。存活至出壳的雏鸭出现失明、呆滞、骨骼肌发育不良,胃肠弛缓,成活率较低。

5.2 预防方法与临床症状 当饲料中存在不饱和脂肪酸时,由于酸化过程中不饱和双键裂开生成过氧化物,对维生素E有破坏作用,倘若在鸭只食入正在酸败过程中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时,则不但破坏食入饲料中的维生素E,而且体内贮存的维生素E也会遭到破坏;当饲料中含有维生素E的颉抗物质(如四氯化碳、硫酸氢钠、硫酸铵制剂、饲料酵母及醋酸盐等)均会加速维生素E的损失;饲料中添加碱性物质、铁盐,对维生素也有破坏作用;饲料贮存的时间过长,超过其保存期,饲料中的维生素E受损失等等。这些因素在生产中都要引起注意,以保证维生素E的营养需要。

缺乏维生素E的种鸭,除保证日粮中含有足量的维生素E外,并可同时添加抗氧化剂。添加适量蛋氨酸、亚硒酸钠。或在日粮中加入0.3%~0.5%的豆油,也可解决维生素E缺乏的问题。

猜你喜欢
母鸭核黄素缺乏症
如何防范家禽钙磷缺乏症
母野鸭
猪只硒缺乏症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治疗口腔炎的核黄素
畜禽水溶性维生素缺乏症及诊治
亚硫酸氢钠-过氧化氢超微弱化学发光体系用于核黄素检测
算蛋
甜甜的药
羔羊铜缺乏症的诊断与治疗
性和谐的调节剂